早就聽說,美國舊金山是個華人聚集的風景優美之地,非常值得一遊。百聞不如一見,趁著複活節長假,我和先生一時興起,來了趟說走就走的旅行。臨行前,剛讀罷北美散文家劉荒田的新著《舊金山味道》,書中對舊金山唐人街"中國以外的中國"的生動描繪,在我心中播下了期待的種子。和劉老師打了招呼,請他做向導,劉老師慨然允諾,“好,本人在舊金山待了45年,名符其實的‘老金山’了,做個向導足足有餘。”
從溫哥華出發,坐飛機到舊金山隻需兩個半小時。甫一到達,就接到劉老師來電,“到了吧!休息一下,我已安排好明天的活動。”這兄長般的體貼關懷,恰似春風化雨,又好似在昏暗的機艙裏霍然推開了一扇窗,陽光溫暖地照進來。
次日早晨,約好在劉老師家不遠的“鳳凰聚薈”餐廳見麵。八點半,我倆準時到達,看到劉老師背著雙手踱著方步也來了,身後跟著劉師母。坐定後,服務員殷勤地添水倒茶。劉老師介紹,"這家餐廳的黑米腸粉不錯,別家沒有的。"我們點了腸粉、油條,還點了各人愛吃的港式套餐。
“劉老師,您氣色看上去很不錯!”學會誇人總是好的。
“我每天起床後,先遊泳後吃飯!已經堅持多年了。”劉老師回答。
“怪不得,您精力那麽好,寫那麽多文章!”文人見麵,總是三句話不離本行。
“劉老師,我也讀過您的大作。”先生突然插話。
“你看過哪篇?說說看!”劉老師饒有興致地問。
“我看了《父親上埠記》,您描寫移民幾代人的鄉愁和艱辛,濃濃的煙火味,很接地氣!”先生是妥妥的理工男,平時很少看文學書,尤其不喜歡風花雪月,他在出發前惡補了幾篇劉老師的文章。碰巧,我也喜歡劉老師這篇。看來,好的作品不靠華麗辭藻,能打動人心的必定是情感真摯,從真實的生活土壤中滋生出來的文字。
早餐後,我們移步到劉老師家小坐,作家強頌今也受邀作陪。年初,我應強先生之約,在《星島日報》上發表了紀實散文《我在華盛頓見證美國總統就職典禮》,我倆因此結緣。強大哥帶了兩本書送我:散文集《國家記憶——美利堅見聞》和小說《紐帶》。趁大家談興正濃,我提出想參觀主人的書房,劉老師欣然帶我去看他的藏書。房間不大,架子上堆滿了書,中英文著作交錯,現代詩集與明清小品並存。看得出,書房的主人看書很雜,書架上的藏書展現著這位散文名家的跨文化視野。
“書堆那麽高,不怕地震嗎?”我打趣地問。
“怕,怎麽不怕?這正是我擔心的!”
哈哈大笑中,我們打算出門去金門大橋。“慢點,”劉師母一聲輕喚,攔住了大家的腳步。她打開櫥門,從衣架上取下一件滑雪衫遞給我,“橋頭風大,你穿得單薄,披上這件外套!”
沿著寬敞的林蔭大道,小車一路輕駛,很快就到了舊金山的城市地標——金門大橋。海風習習,更添一份涼意,我套上劉師母給的湖藍色滑雪衫,不胖不瘦,剛好合適。刹那間,頓感身暖心更暖。站在這座褐紅色的鋼鐵巨構下,聆聽劉老師介紹大橋的來龍去脈,增加了不少地理知識。這座宏偉的金門大橋,北接北加利福尼亞的馬林縣、南連舊金山半島,跨越聯接了舊金山灣和太平洋的金門海峽?帶,全長約2737.4公尺,高達227.4公尺。
我們正眺望遠方旖旎的風景,忽然聽得一句,“請看下麵,”順著劉老師手指的方向望去,橋的下方布滿了層層網鏈。“這是防自殺網,2024年1月政府投資建造的。使用後,自殺率驟降83%。”這條用不鏽鋼材質製成的網絡位於橋麵下方20英尺,總長2.7公裏
。在看似光鮮的表象下,沒想到還隱藏著這麽一條灰色通道。事物都有兩麵性,物質的發展和人心的憂鬱,這個悖論難道是難以調和的嗎?
不知不覺,到了午飯時間。應劉老師台山老鄉的盛情邀請,我們趕往唐人街去赴一場飯局。 這家裝璜豪華的餐廳人來客往,生意興隆。一桌人早已就坐,就等我們了。豐盛的菜肴,獨特的鄉音,熱情的款待,雖然聽不懂他們的方言,卻並不妨礙我們體驗到那股濃鬱深沉,甚至久化不去的鄉情。
接下來的重頭戲是參觀唐人街。相比較溫哥華唐人街,舊金山唐人街規模更大,堪稱世界上最大的唐人街。東從蒙哥馬利街(Montgomery Street)、哥倫布大道(Columbus Avenue),北到聯合街(Union Street)和北灘(North Beach),東南麵則是布希街(Bush Street)和聯合廣場(Union Square),長約1英裏。街頭大紅燈籠高高掛,街道兩旁飯堂店鋪林立,廟宇和宗親會的招牌仰頭可見。在一麵畫著菩薩、舞龍和李小龍的彩牆前,排了三張圓凳,上麵坐著三個戴帽人。年齡少說都在七十以上,帽子既可遮陽,又可遮住額上稀疏的頭頂。兩人手上擎著二胡,一人捧著吉它,還戴著口罩和眼鏡。忽然,樂聲驟起,引來眾多豎起的耳朵,聽那旋律,如泣如訴,如夢似幻,拉的是“二泉映月”。坐在前排的掌弦人雙目緊閉,眼窩深陷,神情哀怨,恍若“瞎子阿炳”再世……
穿梭在狹窄的街巷和擁擠的人流中,我們的臉上沁出了汗珠,劉老師卻沒有駐足的意思,他執意要帶我們去逛“城市之光”書店。在哥倫布大道261號,我們找到了這家書店,這個孕育了"垮掉的一代"文學運動的文化聖地。書店看上去有些年頭了,裏麵擺放著各類書藉,牆上掛著大詩人艾倫·金斯堡的裸體照,再現這位才子首次朗誦長詩《嚎叫》的情景。這家書店成立於1953年,經曆了七十多年的煙雲,卻在當下的互聯網和流行文化的夾縫中屹立不倒,必有其生存之道。書架上引人矚目地陳列著一本《Why Marx Was Right》(馬克思為什麽是對的),2011年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作者是英國學者Terry Eagleton。該書是近年來環球金融危機後馬克思主義再度受到熱捧的體現。一位頭戴十字禮帽,身著粉紅衣裙的店員正在書店裏忙前忙後,為顧客挑選圖書。從這家小小的書店,窺一斑而知全豹,讓我觸摸到舊金山跳動著的文化脈搏。
返程路上,我們經過市中心的Fairmont Hotel,劉老師指著賓館門外迎風招展的各色彩旗說,"這就是我從前工作的地方。"是啊,這位著名散文家幾十年如一日在海外從事餐飲業,從唐人街上的小飯館做到在該市的地標——五星級費爾蒙特旅館的餐飲部門,業餘時間仍然筆耕不輟,獨具匠心地寫出如此多膾炙人口、讓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學作品,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眼前這座灰色建築物,不僅是一家酒店,更是培育出華人作家的搖籃。
臨別時,劉老師送我兩本書:一本是紀伯倫的詩集《先知》,另一本是由散文大家王鼎鈞組稿、美國紐約中華佛教會匯編的《妙峰法師傳記》。
我隨手翻開《先知》,一段詩行映入眼簾:
就讓歡笑和共享的快樂,
充滿甜美的友誼,
因為唯有在如朝露的小事中,
你的心才找到煥然一新的清晨。
——第19章 友誼
這也概括了我這次“一日遊”最大的收獲。
跟著荒田遊金山
barberry (2025-07-21 12:18:21) 評論 (0) 早就聽說,美國舊金山是個華人聚集的風景優美之地,非常值得一遊。百聞不如一見,趁著複活節長假,我和先生一時興起,來了趟說走就走的旅行。臨行前,剛讀罷北美散文家劉荒田的新著《舊金山味道》,書中對舊金山唐人街"中國以外的中國"的生動描繪,在我心中播下了期待的種子。和劉老師打了招呼,請他做向導,劉老師慨然允諾,“好,本人在舊金山待了45年,名符其實的‘老金山’了,做個向導足足有餘。”
從溫哥華出發,坐飛機到舊金山隻需兩個半小時。甫一到達,就接到劉老師來電,“到了吧!休息一下,我已安排好明天的活動。”這兄長般的體貼關懷,恰似春風化雨,又好似在昏暗的機艙裏霍然推開了一扇窗,陽光溫暖地照進來。
次日早晨,約好在劉老師家不遠的“鳳凰聚薈”餐廳見麵。八點半,我倆準時到達,看到劉老師背著雙手踱著方步也來了,身後跟著劉師母。坐定後,服務員殷勤地添水倒茶。劉老師介紹,"這家餐廳的黑米腸粉不錯,別家沒有的。"我們點了腸粉、油條,還點了各人愛吃的港式套餐。
“劉老師,您氣色看上去很不錯!”學會誇人總是好的。
“我每天起床後,先遊泳後吃飯!已經堅持多年了。”劉老師回答。
“怪不得,您精力那麽好,寫那麽多文章!”文人見麵,總是三句話不離本行。
“劉老師,我也讀過您的大作。”先生突然插話。
“你看過哪篇?說說看!”劉老師饒有興致地問。
“我看了《父親上埠記》,您描寫移民幾代人的鄉愁和艱辛,濃濃的煙火味,很接地氣!”先生是妥妥的理工男,平時很少看文學書,尤其不喜歡風花雪月,他在出發前惡補了幾篇劉老師的文章。碰巧,我也喜歡劉老師這篇。看來,好的作品不靠華麗辭藻,能打動人心的必定是情感真摯,從真實的生活土壤中滋生出來的文字。
早餐後,我們移步到劉老師家小坐,作家強頌今也受邀作陪。年初,我應強先生之約,在《星島日報》上發表了紀實散文《我在華盛頓見證美國總統就職典禮》,我倆因此結緣。強大哥帶了兩本書送我:散文集《國家記憶——美利堅見聞》和小說《紐帶》。趁大家談興正濃,我提出想參觀主人的書房,劉老師欣然帶我去看他的藏書。房間不大,架子上堆滿了書,中英文著作交錯,現代詩集與明清小品並存。看得出,書房的主人看書很雜,書架上的藏書展現著這位散文名家的跨文化視野。
“書堆那麽高,不怕地震嗎?”我打趣地問。
“怕,怎麽不怕?這正是我擔心的!”
哈哈大笑中,我們打算出門去金門大橋。“慢點,”劉師母一聲輕喚,攔住了大家的腳步。她打開櫥門,從衣架上取下一件滑雪衫遞給我,“橋頭風大,你穿得單薄,披上這件外套!”
沿著寬敞的林蔭大道,小車一路輕駛,很快就到了舊金山的城市地標——金門大橋。海風習習,更添一份涼意,我套上劉師母給的湖藍色滑雪衫,不胖不瘦,剛好合適。刹那間,頓感身暖心更暖。站在這座褐紅色的鋼鐵巨構下,聆聽劉老師介紹大橋的來龍去脈,增加了不少地理知識。這座宏偉的金門大橋,北接北加利福尼亞的馬林縣、南連舊金山半島,跨越聯接了舊金山灣和太平洋的金門海峽?帶,全長約2737.4公尺,高達227.4公尺。
我們正眺望遠方旖旎的風景,忽然聽得一句,“請看下麵,”順著劉老師手指的方向望去,橋的下方布滿了層層網鏈。“這是防自殺網,2024年1月政府投資建造的。使用後,自殺率驟降83%。”這條用不鏽鋼材質製成的網絡位於橋麵下方20英尺,總長2.7公裏
。在看似光鮮的表象下,沒想到還隱藏著這麽一條灰色通道。事物都有兩麵性,物質的發展和人心的憂鬱,這個悖論難道是難以調和的嗎?
不知不覺,到了午飯時間。應劉老師台山老鄉的盛情邀請,我們趕往唐人街去赴一場飯局。 這家裝璜豪華的餐廳人來客往,生意興隆。一桌人早已就坐,就等我們了。豐盛的菜肴,獨特的鄉音,熱情的款待,雖然聽不懂他們的方言,卻並不妨礙我們體驗到那股濃鬱深沉,甚至久化不去的鄉情。
接下來的重頭戲是參觀唐人街。相比較溫哥華唐人街,舊金山唐人街規模更大,堪稱世界上最大的唐人街。東從蒙哥馬利街(Montgomery Street)、哥倫布大道(Columbus Avenue),北到聯合街(Union Street)和北灘(North Beach),東南麵則是布希街(Bush Street)和聯合廣場(Union Square),長約1英裏。街頭大紅燈籠高高掛,街道兩旁飯堂店鋪林立,廟宇和宗親會的招牌仰頭可見。在一麵畫著菩薩、舞龍和李小龍的彩牆前,排了三張圓凳,上麵坐著三個戴帽人。年齡少說都在七十以上,帽子既可遮陽,又可遮住額上稀疏的頭頂。兩人手上擎著二胡,一人捧著吉它,還戴著口罩和眼鏡。忽然,樂聲驟起,引來眾多豎起的耳朵,聽那旋律,如泣如訴,如夢似幻,拉的是“二泉映月”。坐在前排的掌弦人雙目緊閉,眼窩深陷,神情哀怨,恍若“瞎子阿炳”再世……
穿梭在狹窄的街巷和擁擠的人流中,我們的臉上沁出了汗珠,劉老師卻沒有駐足的意思,他執意要帶我們去逛“城市之光”書店。在哥倫布大道261號,我們找到了這家書店,這個孕育了"垮掉的一代"文學運動的文化聖地。書店看上去有些年頭了,裏麵擺放著各類書藉,牆上掛著大詩人艾倫·金斯堡的裸體照,再現這位才子首次朗誦長詩《嚎叫》的情景。這家書店成立於1953年,經曆了七十多年的煙雲,卻在當下的互聯網和流行文化的夾縫中屹立不倒,必有其生存之道。書架上引人矚目地陳列著一本《Why Marx Was Right》(馬克思為什麽是對的),2011年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作者是英國學者Terry Eagleton。該書是近年來環球金融危機後馬克思主義再度受到熱捧的體現。一位頭戴十字禮帽,身著粉紅衣裙的店員正在書店裏忙前忙後,為顧客挑選圖書。從這家小小的書店,窺一斑而知全豹,讓我觸摸到舊金山跳動著的文化脈搏。
返程路上,我們經過市中心的Fairmont Hotel,劉老師指著賓館門外迎風招展的各色彩旗說,"這就是我從前工作的地方。"是啊,這位著名散文家幾十年如一日在海外從事餐飲業,從唐人街上的小飯館做到在該市的地標——五星級費爾蒙特旅館的餐飲部門,業餘時間仍然筆耕不輟,獨具匠心地寫出如此多膾炙人口、讓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學作品,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眼前這座灰色建築物,不僅是一家酒店,更是培育出華人作家的搖籃。
臨別時,劉老師送我兩本書:一本是紀伯倫的詩集《先知》,另一本是由散文大家王鼎鈞組稿、美國紐約中華佛教會匯編的《妙峰法師傳記》。
我隨手翻開《先知》,一段詩行映入眼簾:
就讓歡笑和共享的快樂,
充滿甜美的友誼,
因為唯有在如朝露的小事中,
你的心才找到煥然一新的清晨。
——第19章 友誼
這也概括了我這次“一日遊”最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