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美國國會兩院通過了《指導與建立美國穩定幣創新法案》(GENIUS Act),由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正式簽署成為法律。該法案的目的是在美國建立支付穩定幣(payment stablecoin)的全麵法律和監管框架。該法案不僅標誌著美國數字貨幣監管進入了新的階段,還可能意味著一場全球貨幣秩序的演變。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貨幣”通常就是錢包裏的紙幣或銀行卡裏的餘額。那什麽是數字貨幣呢?簡單來說,數字貨幣就是以電子方式存在的錢。不像紙幣那樣可以摸得到,看得見,數字貨幣隻能存在於電腦,手機或者網絡係統中。
我們平時用信用卡支付、PayPal支付、銀行卡轉賬,其實也是在使用“數字形式的錢”。但這些錢背後還是由政府發行的美元,歐元和人民幣等傳統貨幣支持的,局限於銀行係統。
而所謂的數字貨幣,已經不再局限於銀行係統,它可以是:
- 國家發行的數字貨幣,比如中國的“數字人民幣”(e-CNY)
- 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比如比特幣(Bitcoin)、以太坊(Ethereum)
- 私人公司發行的數字幣,比如 Facebook 曾提出的 Libra(後為 Diem,現已解散)
那麽什麽又是穩定幣呢?穩定幣也是一種數字貨幣,它的特點就是,穩定幣的價值是“錨定”現實中的某種貨幣或資產,比如美元,歐元或黃金。例如,Tether(泰達幣)是目前最常見的穩定幣之一。它的價格始終保持1枚泰達幣 ≈ 1美元。無論加密貨幣市場多麽波動,泰達幣的目標是盡量穩定在1美元附近。另外一種穩定幣叫做 USDC(美元幣),也是與美元一比一掛鉤。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如果說比特幣是“自由浮動”的電子資產,那麽穩定幣更像是“數字化的美元”或“數字人民幣”,目標是保持價格穩定。
比特幣和以太坊這些數字貨幣價格波動大,今天漲20%,明天跌30%,很不適合日常交易。設想一下,如果你今天用一個比特幣買了一台電腦,明天比特幣暴漲,這台電腦的價格相當於你給了商家兩台電腦的錢。相反,如果暴跌,你可能占了很大便宜。這種不確定性讓商家和消費者都覺得不方便。
所以,穩定幣就像是給加密世界裏的“美元”,它價格比較穩,可以用來做支付(比如跨國轉賬)。可以用來保護資產(比如把比特幣換成穩定幣“避險”)。也可以做借貸或金融產品的抵押品,或者參與區塊鏈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活動。換句話來說,穩定幣提供了一個連接傳統金融世界和數字金融世界的橋梁。
下表列出了數字貨幣和穩定幣的相同點:
數字人民幣(e-CNY)是中國央行發行的國家級數字貨幣,官方目標是替代紙幣。它不是加密貨幣,也不浮動,就像你的錢包裏裝的人民幣,隻不過是“電子版”。
比特幣(Bitcoin)不是由任何政府發行,也沒有實物擔保,價格全靠市場供需決定,非常波動。適合投資、儲值,但不適合日常消費。
泰達幣(USDT),美元幣(USDC) 等穩定幣是目前全球使用最廣泛的穩定幣,都是由私人公司發行的。常被用於數字資產之間兌換,向海外匯款(快速、便宜),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中作為“安全資產”使用。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經過了以物易物,用金幣銀幣來進行買賣,然後是紙鈔。進入電子時代以後,我們開始用信用卡和各種電子支付。那麽,在未來我們會都用穩定幣和數字貨幣嗎?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明確答案,但可以看到以下趨勢。一是越來越多國家開始研究和發行自己的數字貨幣(比如中國、歐洲、日本)。二是在當前的跨國支付和轉賬過程中,穩定幣已經比銀行更便宜更快。
在2025年,美國政府對穩定幣的態度從之前的謹慎轉為支持,川普政府尤其強調其戰略重要性。美國參眾兩院通過的《GENIUS Act》是首個針對美元掛鉤穩定幣的聯邦框架。該法案要求穩定幣發行者維持1:1的儲備,並且財政部要對發行者和托管者進行監管,確保穩定幣在全球金融體係中的積極作用。
所以,未來可能是由國家主導的數字貨幣和民間發行的穩定幣共存,以實現全球金融係統的數字化。下表列出了穩定幣和數字貨幣的定位和用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