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 杜牧
荔枝一日色變、兩日香變,三日味變。將嶺南的鮮荔枝運至兩千五百裏之外的長安,一千年前的中國人是如何做到這件事的?除了成片被毀的荔枝園、跑死的馬匹、累死的騎手、難以為繼的驛所、餓殍遍地的四野,還有多少未留青史岌岌無名小吏的殫精竭慮,才能讓這看似不可能的事變為可能?杜牧流傳至今的兩句詩詞背後究竟發生著怎樣的故事?聽馬伯庸來為各位看官娓娓道來。
“長安的荔枝”講述了天寶十四年二月初三至六月初一發生的事情,時間跨度為四個月。
剛剛在長安貸款買了房的九品小官李善德隻因為請了半天假,就被上司和同僚層層甩鍋,莫名當了個“荔枝使”,要從兩千多裏外的嶺南轉運鮮荔枝到長安為貴妃賀誕。這就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李善德相當於被判了個死刑,緩期四個月執行。可小人物李善德偏偏就有個不服輸的心,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放手一搏 - “就算失敗,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離終點多遠的地方”。李善德就這樣上路了,決心從不可能中找尋一絲可能的機會。
沒有銀兩、沒有人手、處處碰壁,遭遇冷眼、算計、暗殺和各種預期的偏離,這之間的困難不可謂不深重。李善德兩次深入嶺南、三次實操演練、四次實地轉運,一次次地優化線路、極限降低轉運時間、分毫必爭地提高荔枝保鮮時間。。。
最終,從嶺南出發的浩浩蕩蕩的馬匹幾乎全部折損在驛路上,六月初一貴妃誕辰之日,隻有孤獨的一騎朝著長安城東側的春明門疾馳而去,一騎、兩壇,碩果僅存。
如果你認為這僅僅是一個古人轉運荔枝的故事,那你就錯了。此文涵蓋官場、權謀、人性、算計,不一而足。橫看成嶺側成峰,不同的讀者應有不同的見地。
以下是一些金句:
一 關於規則:“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規矩”
這是在最後決定成敗的轉運之前,李善德回到長安請求銀兩支援時,宰相楊國忠對他說的一句話。這讓他這個九品小吏繞過層層衙署,獲得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直接支配權。
規則是強者製定、用來約束弱者的武器。弱者隻有兩個選擇:變強,成為規則的製定者;隨波逐流,夾縫中求生存。這大概是人們對於權力趨之若鶩的緣由之一吧。
二 關於成功:“我原以為,把荔枝平安送到京城,從此仕途無量,應該會很開心。可我跑完這一路下來,卻發現越接近成功,我的朋友就越少,內心就越愧疚。”
大多數的人都沉在底部,金字塔的頂端人最少。越往上,你會越孤獨,因為競爭本身就是零和博弈,你需要踩著競爭者的肩頭向上爬。如果承受不了孤獨,你索性就安於平淡。
三 關於實力:“必須證明,自己有無可替代的價值,才不會在這個大盤裏被擠出局。”
“比天氣更熱情的,是經略府的態度。”
廣州經略府對李善德的三種態度:1 無權無勢時:上來就踹一腳,不理不睬,像叫花子一樣打發掉;2 做出一些成績時:生怕李善德事成顯得他們不作為,實施暗殺;3 獲得宰相特許銀牌時:巴結,對待李善德的“敵人”比李善德還狠(追殺胡商蘇諒),對待李善德的“朋友”比李善德還親(為林邑奴立碑)。
所以,做事情要麽不做,要麽做絕,掀桌子之前,要看自己有沒有掀桌子的實力;做人要麽擁有絕對實力,要麽裝傻當小透明,處於中間狀態最難過,但我們大多數人都在中間狀態掙紮。
四 關於信仰:“他這個人哪,笨拙、膽小、窩囊,可一定會豁出命去守護他所珍視的東西。”
這是李善德的妻子對他的評價。李善德完成荔枝轉運之後本可以加官進爵,他卻因不希望朝廷繼續這種勞民傷財的事冒死進諫,最後落得個流放的結局。
人這一輩子總有一件事是竭盡全力要去做的,總有一個人是要拚死保護的。這是淩駕於生命之上的信仰。信仰,總要有一個的。
五 關於堅持:“ 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隻有對處境絕望的人。”
這就是這麽多人愛看“長安的荔枝”的原因,因為我們總能從書中獲得一些啟發。
據說改編的影視劇明年即將上映,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