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當我開始漸漸對每周一的晨會感到厭煩時,Team裏新來了個高高大大,做過DJ也當過體育播音員的大男孩。隨後,我們的部門老板就宣布:接下去幾周的晨會將會從歌聲開始:也就是每周由一個成員在開會開始時先放幾首歌曲的段落讓其他組員猜測,猜中雖然沒獎,還是給晨會帶來了不少樂趣和生氣,讓餘下的幾個工作日在輕鬆中展開。我當時就用Sportify 做了一個播放清單,給組裏每人配了一首歌,在輪到我展示的晨會中一首首地播放讓同事們猜歌曲的名字。讓自己學了不少新的英文歌,也讓我這個平時不怎麽聽歌的人開始喜歡上Spotify。那一年剛好還有一部關於Spotify的電視劇《The Playlist》(中文譯名《串流先鋒》)上線,可惜當時沒時間看。
前兩日因為在文學城開了博,寫的第一篇短文中提到了Spotify的軟件工程師, 這兩天周末就留意了一下它的新聞,竟發現它從去年開始盈利了!盈利後股價上漲,兩位合夥人還不斷銷售套現了總共一個多億的股票,於是就去補看了《串流先鋒》這一電視劇。總共6集,我竟一口氣看完。 它的拍片手法比較別致,每一集是基於劇中的6個角色中的其中一個的視角來拍攝,這幾個角色分別是公司的主要創建人Daniel和Martin, 聰明銳利的女律師Petra, 瑞典索尼娛樂的高層Per ,技術主管Andreas 以及虛構的歌唱家Bobbi。通過這六個不同視角來展現Spotify 從創意構想到全球音樂產業巨頭的轉變過程。劇集還深入探討了法律,商業,藝術等多個層麵的挑戰與抉擇,呈現了一個關於夢想,堅持和成就的故事。下麵從6個主角中的4個的角度來看一下這個劇:
Daniel
Daniel是聯合創始人之一,也是Spotify的靈魂人物。他眼神深邃,從脫發發展成光頭造型,典型的科技男——衣著隨意、頭腦靈活、行事敏捷、不拘一格。劇中講到他20多歲時申請Google被拒,一氣之下黑進了Google的係統,讓Google為他那時所工作的公司作免費廣告。Google 於是來質問小公司,Daneil自然被警告,於是他幹脆辭了職,幹起了自己的在線廣告公司 – Advertigo。 一年之後Advertigo就以一千萬的價格賣給 了 後來成為他合夥人的Martin的公司,從而實現財務自由而決定退休。然而不久,他意識到金錢並不能帶來滿足感,於是繼續尋找新的激情和目標。
23歲的Daniel 後來受到了他的歌手同學Bobbi T(虛構的角色)和當時一家免費下載的盜版網站的啟發,決定創辦一家更優質便民且合法的音樂流媒體平台,目標讓民眾能夠免費或低價聆聽到喜愛的音樂,同時又能確保音樂人獲得合理報酬。於是他把這個想法分享給已成好友的Martin, Martin 立即表示讚成,兩人一拍即和,成立spotify.
Martin
Martin是我很喜歡的一位角色。他非常欣賞Daniel的年輕有為。所以當Daniel 有一天提到想建立串流音樂網站的想法後,就立刻加入並投入一千二百萬讓Daniel 任意使用(現實中應該是1百萬)。Martin充滿了創業和對創新的執著追求精神。他決策果斷,敢於冒險,在 Spotify 的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尤其在早期階段展現出非凡的魄力和遠見,不僅為公司提供了資金支持(投資和融資),還親自參與招聘、製定戰略和管理預算等事務。電影中,他在公司的前十年隻擔任董事會主席。公司上市前被Daniel 逼退出主席席位。現實中,公司剛成立時他是公司的總裁,一直到2013被Daneil 取代。記得在有一篇文章或采訪中有人問他們兩人現在的關係。他們其實還是每天都要通電話的好朋友。Martin有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 的特征,劇中很好地展現了他的ADHD 患者常有的特質,如高度的精力、快速的思維和對新事物的強烈興趣。這也是他在公司上市前被逼退出主席位置的很大原因。但這不妨礙他對spotify 持續的影響力。目前為止,他還是Spotify有最大話語權的股東。
Petra
Martin當初慧眼識才,招募了Junior合夥律師Petra。Petra感受到Spotify的創新氛圍,放棄了大律師合夥人的身份來到初創的Spotify。她並不是公司的合夥人,但sportify能夠成功少不了她。從劇集來講,我也最喜歡看這一集,音樂和氛圍感十足,整集用空間和音樂的轉換強化了角色心理變化,同時通過充滿節奏感的剪輯與轉場,展現了一場科技和法律之間的博弈,非常精彩。Petra的談判安排到每一個房間,氛圍感十足。通過“開門走進不同場景“的鏡頭語言,展現了Petra在法律和商業帝國之間的竄梭。每一次開門都是一次專場,不僅推動了敘事的節奏,還增強了戲劇張力與角色的心理刻畫,緊張感。音樂在這一集中也極具巧思: 在她與唱片公司談判,麵對複雜條款時,背景音樂多為古典或低沉的鋼琴配樂來營造緊張,理性的氛圍;而當她逐漸接受Spotify的理念,音樂則轉為富有節奏感的現代電子樂或流行音樂,象征她開始融入並引領這個變革中的新世界。這種設計,使我聯想起另一部電視劇:象棋女王。
Petra也頗具創意,在Daniel 和Martin 為如何收費而苦惱時,她從項鏈上串的五顏六色的珠子想到了歌曲清單,這一點子為 Spotify 推出 Premium 會員製度提供了雛形,讓聽眾願意為自己定製的音樂體驗付費。同時,Petra 還在說服出版商簽約 Spotify 的關鍵時刻,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Bobbi T
這裏還要講一下歌手Bobbi T, 她是該劇中唯一的虛構的主要角色。她的故事並非基於真實人物,而是代表了廣大音樂創作者在流媒體時代麵臨的挑戰和困境。Bobbi T 是 Daniel 的童年好友,在劇中是一位努力奮鬥的獨立音樂人。Daniel 一開始有點傾心與她,在賺了第一桶金後去到她唱歌的地方找她,可惜那時她已有了男友。但Daniel 還是從她的歌聲中得到啟發。幾年後,Spotify 已經功成名就,Bobbi 的歌也在Spotify 播放。盡管她的歌曲每月的播放量接近 20 萬次卻還是難以維持生計,仍需通過兼職演出和其他工作來支付房租和養育女兒。而Daniel 已是億萬富翁。
Bobbi 在劇中為其他音樂人發出對公平報酬的呼聲。她在劇中發起了名為“Scratch the Record”的抗議活動,批評 Spotify 的商業模式剝削藝術家,並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與 Daniel 對峙,要求為音樂人爭取更合理的收入分配。有一點點相愛相殺的感覺。
正如再好的相機也展現不了大自然的壯觀,劇集肯定也展現不了真實的創業過程的艱辛,曲折,當然還有它豐收時的美好。從2006年到現在18年過去,Spotify才開始有盈收,我想有責任感的那些高層應該會感到沉重的壓力。英偉達的創立者黃仁勳曾講過,如果現在從頭開始,他就不會再創立NVIDIA公司。 幸虧我們大部分創業者看到了成功的願景,不然一開始就知難而退,也就沒有了英偉達,Spotify這些改變世界的創新公司。
以下是Spotify的時間線:
2006年, Spotify 由 Daniel Ek 和 Martin Lorentzon 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創立,旨在向大眾提供合法流媒體
2008年,Spotify 正式在歐洲上線並迅速獲得用戶的青睞,並逐步擴展到全球市場。
2011年:Spotify 進軍美國市場,與主要唱片公司達成協議,正式開啟全球擴展之路。
2015年:Spotify 用戶總數突破7500萬,其中2000萬為付費用戶,成為全球最大的音樂流媒體平台之一。
2018年:Spotify 通過直接上市的方式在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成功掛牌,股票代碼為 SPOT,成為第一家采取該方式上市的大型科技公司。
2023年:Spotify 用戶數持續增長,全球月活躍用戶數超過5億,付費用戶超過2億
2024年:Spotify 在經營16年後首次實現盈利。兩位聯合創始人 Daniel 和 Martin 各自套現股份,僅2024年一年Martin就出售了超過5.5億美元的股票但。兩人合計仍持有價值約 22億美元 的 Spotify 股份,擁有最大的投票權。
其實這幾年spotify 還在不斷開拓版圖和實行多元化,
比如2014年和Uber合作;2015年和播客合作;2019年2月收購 了Gimlet Media、Anchor 和 Parcast,加強播客分布;2022年推出語音聊天室 Spotify Greenroo,後更名為 Spotify Live,但在2023年關閉;2022年在美國推出 有聲書,拓展非音樂內容。
文:Busybee168; 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