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鐵軌,遇見歐洲 (14)
美景的背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朱自清先生在1932年留學英國時曾遊曆歐洲,並寫下《歐遊雜記》,其中有一篇散文《瑞士》,開篇他寫道:“瑞士有‘歐洲的公園’之稱,起初以為有些好風景;到了那裏,才知無處不是好風景,而且除了好風景似乎就沒有什麽別的。這大半由於天然,小半也是人工。瑞士人似乎是靠遊客活的,隻看很小的地方也有若幹若幹的旅館就知道。它們拚命地築鐵道通輪船,讓愛逛山的愛遊湖的都有落兒;而且車船兩便,票在手裏,愛怎麽走就怎麽走。”
時隔近百年,朱自清先生筆下的風景依舊如畫,而車船交通則更加便捷。尤其是瑞士的各個小鎮,看似遺世獨立,卻又通過現代交通工具與外界緊密相連。正如網友二郎(diaoerlang)在我的日內瓦遊記《17個美好的目標,一個都沒實現》下麵的留評::“瑞士精華在小城村落依山傍水,說是人間仙境頂流都不為過,交通方便社會治安也好,關鍵是小國寡民沒有盎撒法蘭西這些昔日殖民帝國的曆史欠賬包袱。”這樣一個寧靜、美好而井然有序的國度,又有誰能不心生向往呢?
從洛桑到施皮茨 (Spiez)火車行程大約3小時15分鍾,中途在蒙特勒(Montreux)換乘。換乘後我們搭上了著名的黃金列車 (Golden Pass Express),票是包含在歐鐵通票裏的。黃金列車是一列專為觀光設計的列車,橫貫瑞士中部最壯麗的阿爾卑斯山區,配有全景玻璃車窗和舒適的座位。整段旅程仿佛置身畫中,幾乎沒有視覺死角,可以盡情欣賞沿途的雪山、湖泊與田園風光。
雖然已臨近冬季,但沿途景致依舊迷人而多變。翠綠的草地與覆蓋白雪的山巒交織成畫,點綴其間的古樸木屋為自然風光增添了幾分人間煙火。美景令人目不暇接,幾乎舍不得移開目光。語言和文字都顯得蒼白,還是直接上些照片吧。
整節車廂裏除了我們之外,隻有另外一家人-- 一對父母帶著兩個小女孩。火車開動沒多久,列車員便為他們送來了熱咖啡和可頌,香氣四溢。雖然我們已經吃過早餐,還是忍不住多看了幾眼。俺暗想這是不是一等座的專屬待遇呢?可是列車員服務完他們之後就走了,看來這是他們單點的。
這家的丈夫非常熱情健談,邊吃邊和我們打招呼,沒一會兒,我們就得知他們是來自美國邁阿密的哥倫比亞人。此次旅行,他們先飛到巴塞羅那,再坐五小時火車前往法國裏昂,在那裏租車,一路自駕開到瑞士的蒙特勒小鎮,住在那裏,今天正是從蒙特勒搭乘黃金列車往返因特拉肯一日遊。
我中間去了趟廁所,回來後,龍兒一臉興奮地告訴我列車員剛剛查票了,確認我們的歐鐵通票允許直接乘坐黃金快車。他之前還有些忐忑,這下放心了。我看到列車員正在與那位哥倫比亞先生交談,聽見他用英語說了聲對不起,隨後他們就改用西班牙語溝通起來。我好奇地問龍兒怎麽回事,他解釋說那一家人持的是瑞士通票,但沒想到黃金列車並不包含在瑞士通票中,需要另行購票。龍兒說丈夫一直急於和列車員解釋他們不是故意逃票,而坐在旁邊的太太則悠然地繼續享用她的可頌,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畫風,實在有趣。
後來,這位哥倫比亞先生得知我們是來自澳洲的中國人後,又興致勃勃地告訴我們,蒙特勒火車站旁有一家餐廳,老板娘是中國人,在悉尼住了17年,後來搬來蒙特勒定居,至今已在那兒生活了九年。勤勞勇敢的中國人真是無處不在呀。
我們下車前本想找這位哥們道別,順便問問他們接下來還會在歐洲旅行多久,結果發現他跑去另一個車廂,和那位會講西班牙語的列車員聊起天來。看來在異鄉偶遇講同一種語言的人,總是特別令人欣喜。
這一程,湖光山色、雲影流轉,遠山覆雪、綠野成蔭,靜謐村落錯落其間。除了沿途令人窒息的美景,還有旅途中不期而遇的交流與閑談,為這段冬日列車之旅平添幾分暖意。
抵達施皮茨火車站正好是中午時分,陽光透過薄薄的雲層灑在站台上,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湖畔氣息,清新溫柔,仿佛是迎麵飄來的問候。
施皮茨是個小鎮,依山而建。從車站出來,沿著坡道慢慢走,不到五分鍾就抵達我們預訂的住宿。
施皮茨主要說德語,之前在booking上和工作人員的交流讓我有些抓狂,問對方:我們到了如何聯係,到早了能存行李嗎?嘿,就是不告訴我,到最後一刻才說我們到了可以通過WhatsApp聯係。
就怕到早了沒地方存行李,俺的操心有些多餘,剛剛中午,房間已經可以提前入住了。開門是遠程操作的,我們到達時發現房門大開,但看上去並不是我們預訂的那一間,因為每個房間都有特定的名字。龍兒聯係工作人員,小夥子有些不好意思,一個勁道歉,說開錯門了。我和龍兒說,他在booking上和我對話的時候好像沒那麽有禮貌,特別楞。龍兒說德國人說話就是這樣,非常直接,你別放在心上。
房間很大,窗外的風景無可挑剔。
安頓好後,我們就出去覓食。結果就驚喜地發現網友二郎在留評中說的瑞士當地大超市Migros裏麵有自助餐廳,而且是瑞士高物價下的平價餐廳,食物選擇還挺豐富,尤其是甜點,特別誘人。我們三人隻花了39瑞士法郎就吃得心滿意足,比麥當勞還便宜不少。後來上網查到,瑞士的兩大連鎖超市Coop和Migros大多附設自助餐廳,價廉物美,有些類似國內的單位食堂,但就餐環境不輸外麵的餐廳。
午飯後我們坐火車去因特林肯(Interlaken)和格林德瓦(Grindelwald)逛逛。兩個小鎮相距不遠,從施皮茨到因特林肯僅15分鍾,從因特林肯繼續前往格林德瓦,也隻要半小時火車。
瑞士人很友善。車廂裏有位優雅的老太太看我拿著手機哢哢哢猛拍,就知道俺是第一次見到瑞士美景的劉姥姥,主動招呼我上她那邊拍照,因為她那側的風景更美。甚至提出要把她的座位讓給我們,我不好意思地婉拒了。於是和她聊了起來,她說去因特林肯采購,一般每兩周要去一次,因為施皮茨的店鋪不夠大,東西也不全,但她喜歡住在施皮茨,因為更安靜更宜居。艾瑪,在她眼裏,因特林肯也不算幽靜,也許遊客太多了。
很快到站了,下了火車,沿著因特林肯的主街信步而行。
在街邊的一片大草坪上看到一位教練帶著一群年輕人正在體驗無動力滑翔傘。色彩斑斕的滑翔傘時而掠過樹梢,時而盤旋上升,在綠地、雪山和藍天的襯托下翱翔天際,劃出優美的弧線。
因特林肯的德語名是Interlaken,直譯為“兩湖之間”,因為它如明珠般鑲嵌在布裏恩茨湖(Lake Brienz)和圖恩湖(Lake Thun)之間,前者以翡翠般的湖水聞名,後者則以倒映雪山的鏡麵湖水著稱。可以從這裏去往海拔4,158米的少女峰(Jungfrau),雖然並非歐洲最高峰 (最高峰是勃朗峰),但少女峰卻有“歐洲屋脊(Top of Europe)”之稱,為此特意請教了ChatGPT, 它的回答是:“少女峰雖非歐洲最高,卻以其壯美的山勢與人文曆史,被譽為‘歐洲屋脊’——這是一種對山與人的敬意,而非地理數字的較量。另外,歐洲有多座名山被稱為‘歐洲屋脊’,比如海拔最高的勃朗峰和形狀獨特的馬特洪峰。” 跟著小AI漲知識。
少女峰山區由三座名山組成,分別為艾格峰(Eiger)、僧侶峰(Mönch)、少女峰。這三座名峰組成壯麗天際線,也因此被稱為“阿爾卑斯三聯峰”。有著名的山峰,就會有傳說。相傳雄偉的艾格峰癡戀著銀裝素裹的"少女",而嚴肅的僧侶峰卻始終橫亙其間,守護著少女的貞潔。
學渣猜下圖遠處的雪山應該就是秀麗的少女峰!(二郎和蘑菇學霸,對不對呀?)
少女峰還有一個獨特之處,那就是她擁有歐洲海拔最高的火車站(海拔3454米),所以遊客們想登上歐洲之巔已經不是難事。1912年開通的少女峰鐵路(全長9.3公裏)被稱為人類工程學史上的奇跡之一。想想要在這堅固的岩石和凍土中開山鑿路,確實是令人難以置信的瘋狂念頭。這是當時的瑞士工業巨頭阿道夫·古耶塞勒(Adolf Guyer-Zeller)在遠足時突發的奇想,他希望能從穿越艾格峰和僧侶峰的岩石中炸開一個隧道,建造一條通向少女峰山頂的齒軌鐵路。1896年工程正式開工,工人們一點點開鑿中間經曆了各種波折,期間30名工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另有90名工人因工受傷。最後整個工程耗時16年,耗資1600萬瑞士法郎。可惜的是,古耶塞勒本人未能親眼見證工程完工的那一天,他於1899年死於肺炎。
博友灰蘑菇寫過瑞士遊記《世內桃源 - 觸手可及的雪峰 》,她的實地探訪與俺這“坐而論景”的淺嚐輒止,自是雲泥之別。抄一段蘑菇學霸的作業:“少女峰站上的遊客中心有一個紀念隧道,裏麵有紀念瑞士鐵路的先驅Guyer Zeller:他在1893年8月27和28日晚上,用鉛筆畫下了少女峰鐵路的藍圖;更讓我感動的是對普通人的犧牲的紀念。牆上有那時候的照片,還有一塊塊木牌記錄了修路時死傷的工人名字和每一個人的出生和去世日期。”
謝謝蘑菇這些帶有溫度的文字,這條紀念隧道時刻提醒我們,在追逐風景的路上,總有一些人為托起風景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或許,真正的文明不隻是創造了多麽宏偉的工程,更在於我們是否記得那些為此奉獻一切的平凡靈魂。
(網圖,瑞士郵政為少女峰鐵路100周年紀念推出的特種郵票 )
據說觀賞少女峰的最佳地點是格林德瓦,而且那裏還有一片風景如夢似幻的山坡。於是我們再次登上火車,繼續前行。
(相關資料來自網絡,待續,謝謝閱讀)
《遇見歐洲 (10)- 洛桑 (上)關鍵時刻,好心的女士拯救了我們》
《遇見歐洲 (11)- 洛桑 (下)物是人非,美好的世界漸行漸遠》
《遇見歐洲 (12)-日內瓦(上)17個美好的目標,一個都沒實現》
《遇見歐洲 (13)-日內瓦(下)終生掙紮,最終倒在這座安寧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