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另一大發明,利用牛奶煽動仇恨

有時候,一杯牛奶的命運,並不取決於它的新鮮程度、營養價值或售價,而在於它能否煽動足夠的仇恨與情緒。尤其是在意識形態至上的年代,牛奶不再是飲品,而是一種政治工具,是階級鬥爭的象征,是“敵人多麽壞,我們多麽苦”的完美注腳。

從“資本家將牛奶倒進海裏也不給窮人喝”,到“宋美齡每日用牛奶洗澡”,中國宣傳史上兩大著名“牛奶事件”,就像一場又一場乳白色泡沫劇,濃稠、香甜、荒誕而煽情。它們並非真相的寫照,而是宣傳機器塑造出來的“情緒靶子”,一邊貶低“敵人”,一邊美化“自己”,讓千千萬萬在稀粥裏泡水的勞動人民感慨:“你看他們多浪費!。”



當我們跳脫出宣傳口號與政治情緒,回望這些所謂的“牛奶故事”,才發現,那些年我們能夠喝到的,根本不是牛奶,而是“仇恨奶湯”。

“資本家多麽殘忍!為了維護高價,竟然寧願將牛奶倒進大海,也不願分給饑餓的窮人。”這是許多中國人從小耳熟能詳的故事,在各種政治課本、少兒讀物乃至電影台詞中反複出現。它形象、直觀、充滿了“資本家不如禽獸”的強烈情緒。

這類故事通常追溯到19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確實,當時美國的農業生產過剩嚴重,農民為了維護價格,采取了“銷毀”部分產品的策略,包括傾倒牛奶。但問題在於,這不是“資本家吃獨食”,而是一個現代經濟體係中關於供需、價格調節、流通結構的複雜博弈。

資本主義的核心,不是“寧願浪費也不救人”,而是市場效率優先。牛奶的保存期短,運輸成本高,如果市場上沒有消費能力、也缺乏冷鏈與物流係統,那些多餘的牛奶即使“送人”,也未必真能送到需要的人嘴邊。相比之下,銷毀一部分產能,可以在供給側維穩價格,防止整個農業體係雪崩,這在當時並不是“冷血”,而是無奈的權宜之計。

而中國宣傳卻有意忽略這些現實經濟邏輯,把它簡化為“資本家惡毒本性”的證據。“牛奶被倒掉不是因為賣不出去,而是資本家不讓窮人喝。”這個敘述用一種近乎道德指控的方式,取代了經濟分析,讓所有聽眾自動站到“勞動人民”的陣營中去仇視市場、仇視價格、仇視一切看起來“沒有人情味”的經濟規律。

在這樣的宣傳下,市場機製成為冷血的幫凶,政府配給則成了溫情脈脈的救世主。問題是:現實世界運轉的邏輯,真是靠“道德”和“同情心”支撐的嗎?而那段時間中國自己也一樣搞“砸糧坑”、搞“浮誇風”、搞“大鍋飯”,最終卻因為對經濟規律的無知,釀成了餓殍遍野的悲劇。

在很多老一輩中國人心中,“牛奶洗澡”是宋美齡身上揮之不去的“罪證”。這位國民黨第一夫人、蔣介石的妻子、美麗端莊、英語流利,卻在宣傳中成為“奢靡”的代名詞。她不喝牛奶,而是拿牛奶洗澡!這對於那些一天難見一滴奶、甚至喝母乳都要配給製度審查的中國普通百姓而言,是赤裸裸的挑釁,是剝削階級最直觀的象征。

這個“牛奶浴”的故事,後來被證實純屬虛構。造謠者是一位自詡“高級知識分子”的左派文人,在一次宣傳戰中,想出了這麽一個畫麵感極強的情節——他後來坦承這隻是為了“動員群眾仇恨敵人”。盡管如此,這個謊言仍然廣為流傳,甚至在某些地方教材中,被當成“曆史事實”講述了數十年。

牛奶是為什麽能成為宣傳中“奢靡”的象征?因為它是當時極為稀缺的物資。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牛奶產量極低,是隻有兒童醫院、部隊高幹病房才有權配給的特殊食品。多數百姓一輩子都沒喝過一次純牛奶,更遑論用它來泡澡。所以當宣傳中出現“牛奶浴”的情節,那種震撼與憤怒,就如同今天告訴一個月薪三千的打工人,某人用茅台洗腳,順便再點一瓶二十萬一支的拉菲來給狗刷牙一樣——人設立住了,仇恨也就自動加滿。

牛奶之所以成為中國宣傳中如此高頻的“武器”,其象征意義遠超食物本身。它代表了“營養”“現代”“資本”“精致生活”“西方文化”“嬰兒與母性”,乃至“階級差距”與“體製對立”。在一個人均攝入熱量都無法保障的社會裏,每一滴的牛奶,都可以被賦予十足的政治含義。這種宣傳術的本質,是通過視覺化的敘述製造“情緒衝擊”。一方麵貶低對手,讓百姓看到“敵人有多壞”;另一方麵製造對比,讓百姓心甘情願接受現實、接受苦難,甚至從中獲得一種被稱作“精神勝利”的滿足。仇恨成了代餐,憤怒成了營養,貧窮成了高尚,而牛奶成了奢靡罪行的“液態化身”。

今天我們回顧“倒牛奶”和“牛奶洗澡”這兩則荒唐故事,或許會忍不住笑出聲——真有人信那玩意?但事實是,有太多人不僅信了,還在這類宣傳中完成了“仇恨灌輸”的全過程。他們相信自己是道德高地上的勝利者,敵人則是罪惡深淵中的畜生。這種非黑即白、徹底去人性化的敘述方式,正是極權宣傳最擅長也最毒辣的手法。

但曆史終究不會永遠被遮蔽。今天的我們,或許終於能在一杯真正的牛奶麵前,品出其中摻雜過的那一絲苦澀,那一份被操控的屈辱。牛奶是純白的,但宣傳讓它變得汙濁,這是對公眾智識的侮辱,是對曆史記憶的汙染,更是對真實生活的玩弄。

s6126 發表評論於
我看到的有關宋美齡洗牛奶浴的描述最早出自小說《侍衛官雜記》,作者周榆瑞1952年在香港出版。可是作者周榆瑞政治立場並非左派,反而因向英國駐港情報機構提供有關左派人士情報資料被中方公安機關問訊審查,奇怪的是他居然全身而退後來移居英國,也許他本來就是雙重身份的特務。
兩眼墨黑 發表評論於
從小到大,學到的東西除了數理化,哪有真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