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儂軟語

立夏後首個周六下午,曼哈頓下城華美協進會,蘇州評彈的藝術令人沉醉。櫻唇慢啟,吳儂軟語清泉潺潺;琵琶輕撥,珠玉之聲盈滿廳堂。唱的是才子佳人,訴的是江南舊夢;一顰一笑,柔情萬種;一字一句,直抵心扉。評話婉轉低回,彈詞悠揚清麗,宛如吳越春深的詩畫卷軸。

蘇州評彈的靈魂,根植於蘇州方言——北片吳語的典範,柔婉婀娜,詩意盎然。其源可追溯至兩晉南朝衣冠南渡之際,融合中原雅音與吳地古韻,曆經千年流轉,終化作今日清麗典雅的太湖片吳語。蘇州話保留八調,語匯豐贍,節奏如詩,與昆曲、評彈相得益彰,是漢語方言與古典詩詞交織的絕美結晶。宋人惠洪在《冷齋夜話》中早已斷言:方言可以入詩,而吳語為最。

吳語之南,別具一格者,溫州話是也。其音韻古奧,語法獨立,承載大量中古漢語遺音,蘊藏越地文化深厚文脈。中國戲曲始祖"南戲", 肇於永嘉,發軔溫州,流播江南。保留九調和入聲的溫州話,宛如宋元遺響,曆經千年,仍回蕩在江南的清風山水之間。吳語南北共譜,唱響一曲綿延千載的江南協奏。

身處華美協進會——百年前由杜威與胡適共同創辦的文化殿堂,我不由憶起胡適先生的摯友、漢語言學之父趙元任。通曉8種語言和33種漢語方言的趙先生於1927年發表《現代吳語研究》,以現代語言學方法係統描繪吳語圖譜,開創中國方言學之先河。1956年,遠在哈佛的他敏銳感慨:(用方言)吟誦詩文的傳統正在迅速消失,亟需搶救記錄。誠然,方言不僅是語言,更是故土的標記,故人的回音,故情的記憶。 在這座“巴別塔”語言多元的世界裏,每一方方言,皆是一首首未譯的詩。

蘇州評彈餘音繞梁,吳語風韻穿越時空。曼哈頓的午後,江南的詩意悄然綻放異鄉,似在低語:文化之根,唯有傳承,方得永續。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