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中國的故宮、埃及的金字塔,葡萄牙的裏斯本也有兩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認定為文化遺產的地方——傑羅尼莫斯修道院和貝倫塔(Mosteiro dos Jerónimos e Torre de Belém)。這兩座建築都是葡萄牙“大航海時代”的代表傑作,無論懂不懂建築學,都值得到此一遊,當然是我不能錯過之地!
幸運的是,雖然不懂葡萄牙語,從商業廣場出發,許多公交線路都路過貝倫塔旅遊點,說英語、中文、西班牙語、法文、意大利語都沒關係,隻要發音聽上去像貝倫,公交車司機都會說Okay 並一定能把你送到景點!有點佩服葡萄牙人的語言天賦!
大航海時代(約15到17世紀),歐洲國家,特別是葡萄牙和西班牙,進行大規模海外探險、航海和殖民擴張,開啟了“全球化”的早期階段,人類首次實現了全球範圍內的航行和地理大發現。葡萄牙大航海時代出了很多領軍人物。
訪問貝倫旅遊區時,幾乎所有的景點都和葡萄牙名人有關。感覺結束裏斯本之行時,我已屬半個名人追星族啦!
葡萄牙在15世紀晚期至16世紀初發展出的獨特建築風格,以國王曼努埃爾一世(1495-1521年在位)命名,叫曼努埃爾式建築風格(Manueline)。特點包括航海元素如繩索、海螺、船錨等,繁複雕刻,融合哥特式、摩爾式和文藝複興風格多種風格。裏斯本最著名的曼努埃爾式建築代表,就是熱羅尼姆修道院和貝倫塔。
在芝加哥居住三十多年,見到過不少的建築風格,這次卻是第一次親眼目睹曼努埃爾式建築風格的精彩。熱羅尼姆斯修道院超過300米的門麵令人震撼。

起了個大早,排隊一個小時,我才得以進入修道院內。修道院左側建築是長方形回廊,外表用打磨得光滑平整的白色花崗岩砌成,顯得格外高大、聖潔。30對數十米高的塔尖直指蒼穹,給人一種擺脫塵世一切重負的感覺。

裏邊的回廊是法國哥特式和穆斯林風格的混合。回廊的建築采用葡萄牙本土的金色石灰岩,看上去古色古香。

回廊四周環繞精美雕刻,展現葡萄牙航海時代的象征。
聖瑪利亞教堂(Church of Santa Maria de Belém)與熱羅尼莫斯修道院相連,是航海時代水手出航前祈禱的地方。

開放的食堂大廳牆麵四周用大型瓷片畫裝飾. 壁畫是裝飾著曼努埃爾風格典型的纜繩石雕,和以聖經故事為主題的瓷磚畫

因為遊人太多,現在去看修道院和教堂的隊是分開的。好在教堂正在維修,看教堂的隊伍不算長,十來分鍾就到了。六根雕刻精美的圓柱支撐整個教堂,展現建築的宏偉氣勢。高聳的八角柱支撐拱頂,拱頂結構精美。

諸多玻璃彩繪花窗色彩斑斕,陽光透過時呈現迷人的光影效果。祭壇裝飾華麗,展現葡萄牙宗教藝術的精髓。

這裏有葡萄牙皇室成員的陵墓,還有著名航海家達·伽馬和葡萄牙詩聖卡蒙斯,都長眠於此,他們的棺木樸實厚重,一律用大理石雕製,四周是其生平的介紹,下有6隻雄獅支撐,上有本人的仰麵平躺雕像。

走進熱羅尼莫斯修道院的曆史深處,估計每一塊石牆、每一根柱子都可能講述出一段五百年前的傳奇故事。
從修道院出來,在修道院和貝倫塔之間是當代藝術館(MUSEU DE ARTE CONTEMPORANEA)園區,雖然沒有時間進館參觀,但正合適在這裏抓緊時間吃一頓午餐。藝術館餐廳花園正對著海岸線,有很好的視野,對下麵貝倫旅遊區的景色一覽無餘,還有一個漂亮的橄欖樹花園。我從未見過(或認識過)橄欖樹, 更別說見過它開花,在這個花園裏開了眼界。

貝倫塔位於大西洋岸邊,建於16世紀初期,是一座有著近500年曆史的古城堡,是為了紀念瓦斯科·達·伽馬1498年成功抵達印度而建。貝倫塔是葡萄牙港口最經典的地標建築,裏斯本的象征,也是葡萄牙大航海時代輝煌的見證,1983年名列世界文化遺產。
當我們下午來到貝倫塔時,參觀的人越來越多,我們足足排了兩個小時的隊,才得以進入塔內。貝倫塔最初作為防禦塔,保護裏斯本港口,同時也曾用作燈塔和海關。漲潮時,塔似乎浮在水麵上,景色動人。貝倫塔身由石灰岩建成,共有四層。

貝倫塔欄杆正中矗立著勝利聖母雕像。擁有裝飾精美的陽台,很多裝飾性元素與海洋有著很深的淵源。以及三層窗戶旁曼努埃爾一世的盾徽和渾天儀標誌。

貝倫塔內除了永恒不變的拱頂之外,還擁有炮台、狹窗和防禦設施。塔的底部曾用作儲藏室,後來被改造成地牢, 外牆上可以看到繩結、十字架和異國風情的雕飾(胡椒瓶?),展示出當時對海洋、宗教與異域文化的崇敬。最有意思的是崗亭下方的犀牛石像,據說它是歐洲第一次雕刻出犀牛的形象,源於1513年抵達葡萄牙的一頭印度犀牛。體現了葡萄牙在海外探索方麵的實力.頂層露台上是一圈摩爾風格的垛口。不知當年的航海者望著同樣的水域,懷揣著怎樣的夢想和期待

從貝倫塔出來,一眼望去就能看見貝倫花園邊的水上飛機紀念碑,以紀念1917年費爾雷-B型水上飛機“聖克魯斯”號完成從裏斯本到裏約熱內盧的南大西洋首次空中巡航 ,值得打卡留念。

從貝倫花園走到帝國廣場,就是航海紀念碑,又稱發現者紀念碑(Padrão dos Descobrimentos)所在位置。航海紀念碑1960年建於貝倫塔附近,屹立於海岸邊的帝國廣場(Praça do Império)上,以紀念大航海時代的主要創始人亨利王子逝世 500 周年。

紀念碑的形狀像一艘探險船,船頭是亨裏克王子雕像,手持船模,身後則是包括達·伽馬、麥哲倫、迪亞士、卡蒙斯等在內的32位葡萄牙曆史名人。

航海紀念碑內部設有展覽廳與觀景台。可惜我們錯過了開放時間。離開帝國廣場之前,花點時間坐下來,享受一曲街頭藝人的演唱,絕對讓人一天的疲憊煙消雲散。帝國廣場中心有一幅 由馬賽克瓷磚 拚貼而成世界地圖,地圖上標注了葡萄牙航海家到達的地區,如 澳門、巴西、印度、非洲沿岸,遊客可以在這裏欣賞葡萄牙航海時代的輝煌曆史。
時過境遷,當年的海上霸主時代結束,大航海輝煌戰績已經淡化,人類走向新的社會文明。昔日的航海帝國漸行漸遠,讓人唏噓不已。
葡萄牙擁有多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的世界遺產,其中辛特拉文化景觀(Cultural Landscape of Sintra)離裏斯本約30公裏。辛特拉是一個山中小鎮,有美麗的宮殿、花園和浪漫主義風格的建築。這是我的下一個目標。
(待續)
友情提示:
幸運的是,雖然不懂葡萄牙語,從商業廣場出發,許多公交線路都路過貝倫塔旅遊點,說英語、中文、西班牙語、法文、意大利語都沒關係,隻要發音聽上去像貝倫,公交車司機都會說Okay 並一定能把你送到景點!有點佩服葡萄牙人的語言天賦!
大航海時代(約15到17世紀),歐洲國家,特別是葡萄牙和西班牙,進行大規模海外探險、航海和殖民擴張,開啟了“全球化”的早期階段,人類首次實現了全球範圍內的航行和地理大發現。葡萄牙大航海時代出了很多領軍人物。
訪問貝倫旅遊區時,幾乎所有的景點都和葡萄牙名人有關。感覺結束裏斯本之行時,我已屬半個名人追星族啦!
- 亨利王子(Infante D. Henrique) -被稱為“航海家的導師”,他資助了大量探險活動,推動葡萄牙探索非洲西海岸,為後來的航海探險奠定基礎。
- 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 - 1498年成功從歐洲繞過非洲好望角到達印度,打通了歐洲到亞洲的海上貿易路線。
- 費迪南·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 - 1519年發起首次環球航行,雖然途中身亡,但船隊完成了人類曆史上首次環球航行。
- 卡蒙斯((Luís de Camoes)- 葡萄牙最偉大的詩人,1572年創作了史詩《葡萄牙人之歌》 ... “陸止於此,海始於斯”,在葡萄牙比肩但丁和莎斯比亞。全詩長達9,000多行,共分10章,描寫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遠航印度的事跡。作品代表了文藝複興時期葡萄牙文學的最高成就。
- 巴托洛梅烏·迪亞士(Bartolomeu Dias) - 1488年首次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開辟了通往印度的海上航線的可能性。
葡萄牙在15世紀晚期至16世紀初發展出的獨特建築風格,以國王曼努埃爾一世(1495-1521年在位)命名,叫曼努埃爾式建築風格(Manueline)。特點包括航海元素如繩索、海螺、船錨等,繁複雕刻,融合哥特式、摩爾式和文藝複興風格多種風格。裏斯本最著名的曼努埃爾式建築代表,就是熱羅尼姆修道院和貝倫塔。
在芝加哥居住三十多年,見到過不少的建築風格,這次卻是第一次親眼目睹曼努埃爾式建築風格的精彩。熱羅尼姆斯修道院超過300米的門麵令人震撼。

起了個大早,排隊一個小時,我才得以進入修道院內。修道院左側建築是長方形回廊,外表用打磨得光滑平整的白色花崗岩砌成,顯得格外高大、聖潔。30對數十米高的塔尖直指蒼穹,給人一種擺脫塵世一切重負的感覺。

裏邊的回廊是法國哥特式和穆斯林風格的混合。回廊的建築采用葡萄牙本土的金色石灰岩,看上去古色古香。

回廊四周環繞精美雕刻,展現葡萄牙航海時代的象征。
聖瑪利亞教堂(Church of Santa Maria de Belém)與熱羅尼莫斯修道院相連,是航海時代水手出航前祈禱的地方。

開放的食堂大廳牆麵四周用大型瓷片畫裝飾. 壁畫是裝飾著曼努埃爾風格典型的纜繩石雕,和以聖經故事為主題的瓷磚畫

因為遊人太多,現在去看修道院和教堂的隊是分開的。好在教堂正在維修,看教堂的隊伍不算長,十來分鍾就到了。六根雕刻精美的圓柱支撐整個教堂,展現建築的宏偉氣勢。高聳的八角柱支撐拱頂,拱頂結構精美。

諸多玻璃彩繪花窗色彩斑斕,陽光透過時呈現迷人的光影效果。祭壇裝飾華麗,展現葡萄牙宗教藝術的精髓。

這裏有葡萄牙皇室成員的陵墓,還有著名航海家達·伽馬和葡萄牙詩聖卡蒙斯,都長眠於此,他們的棺木樸實厚重,一律用大理石雕製,四周是其生平的介紹,下有6隻雄獅支撐,上有本人的仰麵平躺雕像。

走進熱羅尼莫斯修道院的曆史深處,估計每一塊石牆、每一根柱子都可能講述出一段五百年前的傳奇故事。
從修道院出來,在修道院和貝倫塔之間是當代藝術館(MUSEU DE ARTE CONTEMPORANEA)園區,雖然沒有時間進館參觀,但正合適在這裏抓緊時間吃一頓午餐。藝術館餐廳花園正對著海岸線,有很好的視野,對下麵貝倫旅遊區的景色一覽無餘,還有一個漂亮的橄欖樹花園。我從未見過(或認識過)橄欖樹, 更別說見過它開花,在這個花園裏開了眼界。

貝倫塔位於大西洋岸邊,建於16世紀初期,是一座有著近500年曆史的古城堡,是為了紀念瓦斯科·達·伽馬1498年成功抵達印度而建。貝倫塔是葡萄牙港口最經典的地標建築,裏斯本的象征,也是葡萄牙大航海時代輝煌的見證,1983年名列世界文化遺產。
當我們下午來到貝倫塔時,參觀的人越來越多,我們足足排了兩個小時的隊,才得以進入塔內。貝倫塔最初作為防禦塔,保護裏斯本港口,同時也曾用作燈塔和海關。漲潮時,塔似乎浮在水麵上,景色動人。貝倫塔身由石灰岩建成,共有四層。

貝倫塔欄杆正中矗立著勝利聖母雕像。擁有裝飾精美的陽台,很多裝飾性元素與海洋有著很深的淵源。以及三層窗戶旁曼努埃爾一世的盾徽和渾天儀標誌。

貝倫塔內除了永恒不變的拱頂之外,還擁有炮台、狹窗和防禦設施。塔的底部曾用作儲藏室,後來被改造成地牢, 外牆上可以看到繩結、十字架和異國風情的雕飾(胡椒瓶?),展示出當時對海洋、宗教與異域文化的崇敬。最有意思的是崗亭下方的犀牛石像,據說它是歐洲第一次雕刻出犀牛的形象,源於1513年抵達葡萄牙的一頭印度犀牛。體現了葡萄牙在海外探索方麵的實力.頂層露台上是一圈摩爾風格的垛口。不知當年的航海者望著同樣的水域,懷揣著怎樣的夢想和期待

從貝倫塔出來,一眼望去就能看見貝倫花園邊的水上飛機紀念碑,以紀念1917年費爾雷-B型水上飛機“聖克魯斯”號完成從裏斯本到裏約熱內盧的南大西洋首次空中巡航 ,值得打卡留念。

從貝倫花園走到帝國廣場,就是航海紀念碑,又稱發現者紀念碑(Padrão dos Descobrimentos)所在位置。航海紀念碑1960年建於貝倫塔附近,屹立於海岸邊的帝國廣場(Praça do Império)上,以紀念大航海時代的主要創始人亨利王子逝世 500 周年。

紀念碑的形狀像一艘探險船,船頭是亨裏克王子雕像,手持船模,身後則是包括達·伽馬、麥哲倫、迪亞士、卡蒙斯等在內的32位葡萄牙曆史名人。

航海紀念碑內部設有展覽廳與觀景台。可惜我們錯過了開放時間。離開帝國廣場之前,花點時間坐下來,享受一曲街頭藝人的演唱,絕對讓人一天的疲憊煙消雲散。帝國廣場中心有一幅 由馬賽克瓷磚 拚貼而成世界地圖,地圖上標注了葡萄牙航海家到達的地區,如 澳門、巴西、印度、非洲沿岸,遊客可以在這裏欣賞葡萄牙航海時代的輝煌曆史。
時過境遷,當年的海上霸主時代結束,大航海輝煌戰績已經淡化,人類走向新的社會文明。昔日的航海帝國漸行漸遠,讓人唏噓不已。
葡萄牙擁有多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的世界遺產,其中辛特拉文化景觀(Cultural Landscape of Sintra)離裏斯本約30公裏。辛特拉是一個山中小鎮,有美麗的宮殿、花園和浪漫主義風格的建築。這是我的下一個目標。
(待續)
友情提示:
- 如果修道院排隊太長而且你是多人出行,可以輪流先去參觀聖瑪利亞教堂,一般教堂的隊相對比較短
- 如果貝倫塔排隊太長而且你是多人出行,可以輪流先去參觀航海紀念碑。
- 拍照後讀照片細節識別名勝古跡,是此行用得最多的手機功能之一,先把要用的app ,如ChatGPT 等在手機上裝好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