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越來越少,消失於“算了”

一生中會遇見許多人,有的留下名字,有的留下微信,留下了彼此共同的回憶。但等你真的想找個人說說話、一起走走,卻發現通訊錄裏密密麻麻的人名,大多數都變成了一個尷尬的頭像,和一群沉默的羔羊。朋友,什麽時候變得這麽難了?

從小到大,友情是我們成長中極為重要的一種感情。小時候,朋友就是操場邊分一半辣條的同桌,是一起被老師罰站,還笑得前仰後合的戰友。那時的友情簡單直接,靠的不是興趣愛好匹配、三觀一致、財力相當,而是你有空,我也有空你無聊,我也無聊

但成年後,友情就像是沙漏,時間越久,留得越少。你漸漸明白,原來有時間這三個字,是一種成年人的奢侈品。你想約人吃飯,他在加班;你想一起出門走走,她在帶孩子;你想傾訴煩惱,對方可能正煩惱著別的事。有些朋友,你連開口的理由都沒有,畢竟,突然想你太輕浮,想找你說說話太沉重。

於是,很多時候我們選擇算了,選擇沉默。而沉默,便慢慢拉遠了所有關係的距離。

友情不是冷漠,而是被現實擱淺。畢業之後,我們被人生丟進不同的城市,進入不同的單位,過著不同節奏的生活。在學生時代,每天的交集都可以自然生成友誼;而工作之後,距離和節奏成了友情的殺手。你上班,她帶娃;你周末休息,他正好出差;你想傾訴,他手機靜音。哪怕不是故意冷落,也注定擦不出火花



成年人最顯著的特征之一,是情緒被係統性壓抑。上班要扮演職場人,下班還要當好合格伴侶、子女、父母,情緒被分散在各種角色中,留給朋友的精力幾乎為零。以前聊微信能劈裏啪啦打幾百字,現在回消息都得等到晚上快睡覺前那幾分鍾。久而久之,對方也會漸漸覺得你不那麽在意,於是來往愈加稀薄。

友情不是終結於爭吵,而是消失於算了

你以為朋友少了,其實不是朋友變少,而是人情變淺了。朋友圈像一個廣場,你每天能看到上百個朋友的生活動態,有人訂婚,有人離婚,有人丟工作,有人在旅行,而你隻是點個,甚至連都懶得點。看多了別人的生活,就忘了誰真正了解你。社交網絡帶來了信息的密度,卻稀釋了感情的濃度。我們活在一個人很多、關係很淺的泡沫世界裏。

我們並非不需要朋友,隻是對朋友的定義,變得越來越苛刻。小時候,朋友隻需玩得來;而現在,朋友要聊得來、見得上、情緒穩定、認同我、懂分寸、不越界、適合共處,還不能太麻煩”——這是朋友還是AI人設模板?

我們對友情的要求越來越多,卻又不願意投入相應的時間和精力去經營。於是你會發現,曾經無話不談的朋友,漸漸被你成了泛泛之交,隻剩下節日問候和點讚回禮。我們既渴望有人理解,又害怕被人打擾;既想交朋友,又怕自己太麻煩。朋友的門檻越來越高,入口越來越窄。

這是悲劇嗎?或許是。但更真實的,它是一場社會結構變遷下的無聲轉型。城市像一個巨大的攪拌器,把來自五湖四海的人都丟進同一個空間,但卻各自忙碌、彼此冷漠。地鐵上人擠人,心卻空蕩蕩;寫字樓裏熱鬧非凡,朋友圈卻冷如冰窖。熟人社會逐漸解體,取而代之的是功能性交往:誰能幫我解決問題,誰才是有價值的連接。這種功利性讓友情從心靈的契合,淪為社交的投資

現代社會最鼓勵的一件事就是做自己。可做自己的前提,是你願意接納別人的不一樣。越是強調個體獨立,就越難磨合。有人喜歡熱鬧,有人喜歡獨處;有人忙著搞錢,有人沉迷冥想;有人堅持養生早睡,有人淩晨還在刷視頻……大家都在做自己,可就是合不來。曾經的默契,如今變成你變了

不是不想社交,而是真的太累。你連自己的生活都顧不過來,還怎麽去關心別人的情緒?你甚至不知道明天的通勤路,會不會被堵在高架上,誰還有心思籌備一個友情複興計劃?友情的斷裂,不是情感的崩塌,而是生活的吞噬。

我們終將明白,朋友不是必須一直聯係,也不需要每天見麵,而是你在我心裏,還在那裏。當你某天翻出某個熟悉的頭像,想起那個和你在夜市擼串、在操場談天、在車站道別的人,忽然之間鼻子一酸,那就夠了。成年人的友情,不是燃燒的火焰,而是餘存的溫柔。不是時時相見,而是你知道,在你看不見的地方,他()沒有走遠。這是一種奢侈的幸運,也是一種時代的悲喜。

當有人問你到底有沒朋友時,你回答說:有朋友啊,隻不過……”“隻不過什麽?隻不過,長大以後,朋友就像那些童年玩具一樣,不是丟了,而是藏起來了,存在我們記憶的角落,等待某個孤單的夜晚,再次被你輕輕想起。你還是那個需要朋友的你,隻不過,再也不是那個有時間、有氣力、說走就走的你了。

雪狗2014 發表評論於
其實有一兩個足以。就是這樣也不容易
新遊客 發表評論於
許多所謂的朋友隻是熟人認識的人而已。
清漪園 發表評論於
寫得真好,正是如此。人的年齡越來越大,身邊的親人朋友越來越少,隻有我們小心安放在心中的親人才會一直陪伴我們前行。
寒芯 發表評論於
好文! 隨著年齡增長,朋友越來越少,也是自然規律吧!最終都回歸到自己的家庭,有的隻剩下自個兒終老離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