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活著

我生活著 名博

回國生活:鄉巴佬進城

我生活著 (2025-04-19 08:12:23) 評論 (21)

美國副總統萬斯說中國人是鄉巴佬,這是沒有修養的表現,傷害了很多中國人的心。自己說自己是鄉巴佬,那是自謙、自嘲,無傷大雅。

我出生在農村,是真正的鄉巴佬,而且在英國鄉村小鎮生活了20多年,已經習慣了與大自然為伴的寧靜生活。回到深圳,這個昔日的小漁村,雖然周圍都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熱鬧非凡,但我們的日常活動,還是更喜歡親近大自然,去公園賞花、爬山,去海邊棧道看海、走路,很少去人來人往的城中心逛大街,偶爾跟親朋好友相約在熱鬧的地方吃飯,也鮮少逛城。

前兩天,我們去深圳解放路的公安局拿護照,走出公安局後,我們沿著解放路,來到深南中路。雖然還是四月陽春,但深圳已經是夏天了,下午4點的陽光還有點火熱,幸虧,一路上的高樓大廈擋住了慢慢西移的陽光,我們可以悠哉悠哉地逛大街,看高樓。

羅湖蔡屋圍金融核心區,雲集了全市約74%的銀行、保險、證券機構,這裏有京基100大廈、地王大廈、深圳萬象城、深圳大劇院等不少知名的地標建築。地王大廈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深圳第一高樓,這一帶曾經是深圳的中心,現在的深圳高樓到處都是,建築設計一個比一個新穎獨特,還新增了不少功能中心。











我們從深圳大劇院門口穿過隧道,第一次認真地欣賞了鮮花簇擁下的鄧小平畫像,畫像前種了各種顏色的月季花,可惜都用鐵馬圍起來了,隻能遠看。繼續往深南中路走,竟然看見了深圳博物館,之前一直想去博物館看看,這次已經到了門口,查一查時間是6點關門,還有一個多小時,便進去了。

我一直覺得深圳是新興城市,沒有曆史的沉澱,博物館肯定也沒有什麽有價值的東西,沒想到,在這個以古代青銅、陶瓷文物為主的博物館,我第一次完整地看見了中國各朝代陶瓷文化。中國陶瓷發展曆史從新石器時代就已開始,早期以陶器為主,如仰韶等文化中的陶器。後來瓷器在殷商初具雛形,經各朝代發展,宋代瓷窯眾多、名窯迭出,元代青花瓷具劃時代意義,明清瓷器更是登峰造極。難怪去西歐一些國家的博物館參觀,總能看見中國的瓷器,特別是在有名的大莊園,中國瓷器是他們炫耀的寶貝。中國的英文名China,跟瓷器是一個名字,可見很久以前,中國瓷器就是中國的名片。

在眾多的瓷器展品中,有很多是展品標明“來自日本某友好團體捐贈”。捐贈,是大善的行為,值得讓遊客觀眾知道和感恩,這日本友好團體卻不敢告知實名,這一切都是因為那段不光彩的侵略曆史。











博物館關門前,我們匆匆地離開,這時已經是6點下班的高峰期。我們不喜歡跟人擠地鐵,便在鄧小平畫像前拐彎,來到紅嶺路,進了荔枝公園。還在學校讀書時,有一年的中秋夜,我跟班上的同學來荔枝公園賞燈;跟老公結婚時,我們曾經在荔枝公園的小湖邊拍了婚紗照;後來,有了孩子,還帶兒子來荔枝湖劃船。那時的荔枝公園還比較原始、簡單,現在,完全變樣了,人工的雕飾多,主題突出,更加精美絕倫。

真是有錢好辦事啊,誰能想到昔日不起眼的小漁村能發展成今日以科技創新為中心的現代大都市呢?所以,不要瞧不起一個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總有時來運轉的時候。美國副總統萬斯不也是從最底層貧困的家庭環境中,一步步躋身到現在精英階層的嗎?自己走出了“鄉下人的悲歌”,不要恥笑仍在悲歌中掙紮的鄉下人,才是一個大國總統應該有的素養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