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還記得2009年的加州小姐事件?主角Carrie Prejean,出生於基督教家庭,她以加州小姐身份參加了 2009年 Miss USA 比賽,比賽中她接受評委提問:“你是否認為美國每個州都應該合法化同性婚姻?”
她回答:“我覺得美國人能在兩者間自由選擇是很棒的。但就我們國家和我家庭來說,我相信婚姻應當是一男一女之間的結合。” 她還特別補充:“沒有冒犯任何人的意思,但我本人是如此成長的。”"I think it's great that Americans are able to choose one or the other... But in my country, and in my family, I believe that a marriage should be between a man and a woman. No offense to anybody out there, but that's how I was raised."
如此誠實尊重和包容的回答,卻讓她飽受輿論攻擊,“落後”“不包容”,最後連她的加州小姐頭銜也被剝奪了。她隻是說了心裏話,說出了一個不見容於被左派勢力綁架了的主流輿論的觀點。
被激進勢力劫持的主流輿論不代表大部分人的觀點。美國當前人口中大約有62%是信仰基督教的(2009年還應高很多),他們中有多少像Carrie還堅持著傳統的男女婚姻觀念我無法直接判斷,因為美國2014年同性婚姻合法化是聯邦法官的判例帶來的,澳洲不同,澳洲2015年同性婚姻合法化是全民公投(99%的投票率)的結果,讚同和反對之比大約是6:4,而澳洲基督徒也正好占澳洲人口的40%,我們是否可以由此假定,澳洲的基督徒基本是不讚同同性婚姻的;從我下麵提及的澳洲悉尼同性戀狂歡節可以看出,澳洲的基督徒在同性戀問題上至少不比美國更保守。由此推想,2009年美國起碼有超過60%的人是不讚成同性婚姻的,那麽Carrie選美時的回答所代表的觀點甚至不屬於少數,他們是被主流輿論剝奪了發言權的沉默多數。
Carrie 後來寫了一本書,叫《Still Standing(我依然堅定)》講述她麵對網絡攻擊、政治壓力、甚至法律糾紛的經曆。她不是在爭取某種立場勝利,而是在為一個基本權利發聲:人們應該有表達不同意見的自由,哪怕那不是主流輿論想聽的聲音。如果連一個選美比賽都不能容納真實多元的聲音,那我們距離真正的多元包容和平等還有多遠?
說這些毫無反對同性戀的意思,也不是判斷同性婚姻的對錯,隻是想說在西方世界,即使正常水平的言論自由表達自由,也不如我們想象的那麽普及,很多時候是受到激進勢力鉗製的,甚至不得不為此付出真實的人身代價。
鉗製正常言論自由的激進勢力真是社會和人民需要的嗎?對美國社會我不是很了解,不如說一下澳洲,一年一度的悉尼同性戀狂歡節,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那時剛正式拋棄白澳政策的主流政治還是反對同性戀的,但人民並不理這一套(當時的基督教人口超過80%),同性戀遊行從抗議美國某次事件(忘了)很快就演變成了社會性的年度慶典,直男直女照樣湧上街頭觀賞歡呼同性戀人群的載歌載舞。十幾年後的1994,描寫異裝舞者的澳洲喜劇電影“沙漠皇後(The Adventures of Priscilla, Queen of the Desert)”風靡澳洲,並波及美國影壇,獲得"爛番茄"的7.3高評分和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成了LGBT文化的另類藝術經典。
那段年代裏,DEI等身份政治的激進說教還聞所未聞,澳洲是個平民化主導的社會,除了體育界,精英不是個常用詞,甚至不一定是個褒義詞,這樣的平民社會不需要自以為是的人民導師,對同性戀的包容和接納,是社會進步自然而然的結果。而往深處想,社會進步的真真動力,是基督教理念包含的寬容平等自由人權思想,現代西方文明正是建立在基督教理念之上的,曆史上基督教曾經將歐洲大陸一個個野蠻民族改造成文明國度,如今如果容它的理念在社會不斷釋放,也將推動西方文明不斷進步。
沒錯,我說的不是狹義的基督教教義,而是由教義演繹開來的非宗教性理念和價值觀框架,它本來根植和浸淫於社會。基督教理念既維係社會穩定,又在穩定中催化進步,真的我們不要急於摧毀它,不要急於讓來路不明的擾亂和分裂社會的激進政治來替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