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經滄海
2025年4月13日
達利歐上次鐵口直斷“大蕭條”將至,是在2020年4月12日。當時我還在投顧公司,緊跟著市場,印象很深。我當時寫過一個簡單的觀點:大蕭條不會發生。
為什麽新冠疫情不會引發大蕭條?
(0/3297 reads)
2020-04-13 17:52:56
5年之後,達利歐又來了,雖然話說得比上次收斂一些,稱“比衰退要嚴重”。那會是什麽?大衰退?次貸危機級別?互聯網泡沫破裂級別?還是滯漲?說實話,我已經懶得細究他的論據,也沒興趣研究。
美國有些產業工人被時代淘汰,確實很痛苦。但曆史的邏輯從未變過。工業革命時,農業人口大規模失業,離開土地,湧入陌生的城市。有些人適應了新的生產方式,融入產業大軍;有些人適應不了,淪為社會的邊緣人。德萊塞的《嘉莉妹妹》早就描述過這種情形——冬天連雙像樣的鞋都買不起。社會隻能往前走,不可能等所有人。
中國當年下崗潮,也同理。一個國家要生存,必須提升生產力。而提升生產力,必然伴隨著部分人的淘汰。不是每個下崗工人都能適應競爭環境下的生存法則,這既是現實,也是殘酷。
我在美國的一個紡織業衰敗小鎮,遇到過一些房客。有一次我雇了一個殘疾人刷油漆,找了個房客幫他搭把手,主要是上下梯子。這個房客四肢健全,平時靠救濟生活。我以為他會很高興掙點外快,結果第二天就撂挑子,說“太累了”。幹活的殘疾人沒喊累,搭把手的健全人卻嫌累。雖然他不肯幹活,但對救濟支票上郵票的費用,卻一分都要計較。顯然,他並不是真的缺錢,隻是不願改變現狀。
所以說,“一個不能少”,隻是理想,永遠隻能是理想。
至於關稅戰,能不能改變產業結構?答案很簡單:不能。除非美國放棄市場經濟,轉向計劃經濟,否則貿易壁壘無法從根本上逆轉產業鏈轉移的趨勢。
既然關稅戰無法解決核心問題,也不可能長期持續。搞一搞硝煙氣氛,安慰一下受損的群體,差不多就到頭了。
既然無濟於事,也就不會造成真正持久的傷害。資本沒有國界,除非搞社會主義。否則,達利歐的擔憂多半還是想多了。上次他說大蕭條,沒來。這次說“大衰退”,也未必真有。不過,衰退的可能性,倒還是不能完全排除。
滄海一概不做任何投資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