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印象 — 鬧市裏的別墅

平等性 (2025-07-18 08:08:21) 評論 (21)
這次回國,我住的是一位朋友的別墅。

那位朋友知道我們要回國,熱情邀請我們回國期間住他家的別墅。我比較憊懶,極少住別人家裏,總覺得不太方便,不僅會增添主人的麻煩,自己也感覺不太自在。聽了我的婉拒,朋友笑了,他說這是他們家空置的一套別墅,裝修好了,卻一直沒有人長住,現在主要就是招待親戚朋友。他們自己則住在同一個小區的另一棟別墅,這樣我們住過去也好有個照應。架不過他幾番邀請,最後我們還是同意了。

我所出生的城市,有超過一千萬人口。記得在沒有出國之前,房子一直是每個家庭的頭等大事。記得小的時候,有十來年的時間,全家幾口擠在二十四平米的小房間裏,那叫一個擠。後來學校給父母分了個三室一廳,有七八十平米,條件那是改善了不少,不過現在回想起來,也不算太大。而從小到大,我唯一見到過的別墅,當時叫做小洋樓的,是我姨夫家的房子。

那棟小洋樓是我姨夫家的祖產。他的父親是民國著名的中醫國手,當年攢下了這棟樓,還帶一個兩進的庭院。院子裏種了好幾棵大樹,桂花,臘梅,還有梧桐。隻可惜文革的時候,姨媽和姨夫被批鬥,趁著混亂,有幾家造反派闖進來,把前麵的一進院子和半棟樓給霸占了,結果文革結束了也一直討不回來。後來城市改造,這棟樓被拆遷,政府還了姨夫四套三室一廳的房子。記得當時我媽媽還跟我說,估計以後在城裏再也看不到這樣的洋樓了。

沒想到出國這麽多年,竟然又有機會住進城市裏的別墅樓了。朋友的這棟別墅在二環以內,在一個封閉的小區裏麵。這個小區不大,裏麵有將近二十棟別墅。小區的東西北三麵都是林立的高樓大廈,南麵則對著一片小湖。整個小區隻有北邊一個門可以出入,有保安二十四小時換崗執勤。據我朋友說,這些都是小區居民自己花錢雇的保安。



小區裏麵是鵝暖石鋪的小路,兩邊種滿了花草,還有各種的花樹,果樹,常青樹。我們回去的時候正是春季,小區裏花香撲鼻,鳥兒吟唱,簡直不敢相信離這裏還不到一百米就是城市的一條主幹道。小區裏麵的房子都是獨棟別墅,我目測了一下,最小的也有三千多呎,有一家比較豪,一棟四層樓的大宅子,估計有七八千呎。每一家都有自己的院子,四四方方的,別墅就建在院子正中。按我們這邊的標準,院子都不算大,不過每一家都修了高高的院牆,走在小區裏,頗有深宅大院的感覺。

我問朋友,城市裏像這樣的小區多不多?他說可能有幾十個,大多在三環以外,而在二環以內的,隻有兩處。他剛搬進來的時候,小區裏的別墅至少都要五千萬人民幣以上,不過最近兩年房價跌了不少,所以他又投資了一套,也就是我們現在住的這一棟。

我和太太在這裏住了幾天,環境那是沒得說,是鬧中取靜的極致。一大清早,鳥兒們就在窗外嘰嘰喳喳,我在這座城市生活了二十多年,除了在公園裏,很少能見到這麽多的小鳥。小區裏的居民並不多,我們到湖邊散步的時候,也沒有碰到多少人。而小湖的對麵,是一排排密密麻麻的高樓,晚上看過去,燈火輝煌。

後來我們走親訪友,去了城裏不少的小區。這些小區裏大多是三四十層的高層住宅樓,樓和樓之間挨得很近。親友們的住房條件那是大有改善,一般都是三室或是四室的房子,比我父母當年的房子要寬敞多了。不過,他們也反應,他們子女的房子普遍不大,雖然最近房價跌了不少,想置一套婚房至少也要一兩百萬,他們做父母的則要出大頭,經濟上的壓力著實不小。

以前聽不少人說國內的貧富差距比較大,這次算是親身體驗了一把,看來還真是這麽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