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2日俄羅斯副總理兼總統駐遠東區全權代表,尤裏-特魯特涅夫邀請中國副總理張國清及同事於今年9月訪問千島群島中的占守島,並參加戰勝日本軍國主義80周年的紀念活動,共同維護二戰的勝利的成果。俄羅斯副總理特魯特涅夫邀請中國代表團參加千島群島占守島抗日勝利紀念活動_日本_消息_張國清
中國方麵至今也沒有給出明確的答複。
千島群島(俄語:……,英語:Kuril Islands, 日語:千島列島) 是位於西太平洋北部的弧形島群,地處俄羅斯遠東堪察加半島與日本北海道島之間,將西北太平洋和鄂霍次克海分隔開來。群島全長1300千米公裏,由56個島嶼組成,總麵積約15,600平方公裏,由東北向西南延伸。
圖一, 千島群島的地理位置,島嶼分布。
群島名稱 Kuril 源於阿伊努語"kur",意為"雲"或"霧",反映了該地區多霧的氣候特征。群島現屬俄羅斯薩哈林州管轄,原住民為阿伊努族(Ainu,阿伊努人,又被稱作蝦夷人)。千島群島位於北緯約43°至51°之間,屬於中緯度地區,氣候屬於亞寒帶。千島群島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火山活動頻繁,這個群島也正是由於火山噴發而露出水麵。
整個群島可分為三個部分,北千島、中千島、南千島。北部以占守島和幌筵島為主,其中占守島和俄羅斯的勘察加半島間的海峽寬度僅11公裏。中部的得撫島是群島中的第四大島,為中千島最南部的島嶼。南千島是俄羅斯的稱謂,而日本稱之為北方四島,包括擇捉、國後、齒舞群島、色丹群島。中千島和南千島間的海峽, Friza Strait (伊圖魯普海峽),寬度40公裏,為俄羅斯太平洋艦隊由內海(鄂霍次克海)進入外海(太平洋)的戰略通道。這個海峽為得撫島和擇捉島兩島夾持。
千島群島的曆史充滿了日俄兩國的爭奪:
- 早期曆史:18世紀中期起,俄羅斯漁民頻繁活動於千島群島,當地阿伊努人被迫加入俄羅斯國籍。也是在18世紀中期俄羅斯人進入庫頁島,並向北海道滲透。當時的北海道被稱之為蝦夷,居民為蝦夷人,和大和民族迥異,日本還沒有完全控製住北海道。大和民族的擴張方向是由西南向東北,在14世紀後他們已經對北海道和千島群島有所開拓,隻是由於寒冷,開發力度不大。由於俄國人的南下,日本人很快感受到壓力,作為應對,日本由本州向北海道、庫頁島以及千島群島迅速擴張。至1880左右,日本完全控製了北海道。明治21年(公元1888年)成立北海道的最高行政機關 ------ 北海道廳,大和移民累計大約300萬人。隨即大步邁進庫頁島和千島群島。這樣俄羅斯和日本有了直接的接觸,領土的矛盾隨之產生。
- 19世紀的條約:1855年在日本的下田港,日俄之間簽訂了第一個條約,《下田條約》,規定千島群島南部歸日本,北部屬俄國,庫頁島暫作懸案。另外日本承認俄國在中國東北的勢力存在,這為日後日俄在中國東北的爭奪埋下伏筆。請注意,此時還沒有璦琿條約(1858年),也沒有北京條約(1860年)。
- 日俄戰爭: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俄國戰敗。1905年9月5日在美國的樸次茅斯(Portsmouth)簽訂日俄間的《樸茨茅斯和約》。1,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的特權。2,俄國將在南滿(長春以南)的所有利益和特權(鐵路、港口、礦山、租界等)無償轉讓給日本。3,俄國將庫頁島北緯50度以南割讓給日本。
- 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公告》,“剝奪日本自1875年發動侵略戰爭以來,所侵占的所有土地”。 規定整個千島群島交與前蘇聯,蘇聯隨後出兵占領。
- 舊金山條約:1951年在美國舊金山,日本和戰勝國簽訂條約,放棄朝鮮半島、琉球群島、台灣島、馬裏亞納群島、千島群島、庫頁島的主權。也就是日本喪失了所有的海外領土。但由於蘇聯並沒有簽署這一條約,日本以此為由提出對南千島群島(北方四島)的主權聲索,形成持續至今的領土爭端。另外,1855年的《下田條約》,也是對日本的一個微弱的支持,隻是曆史有點遠,不可以用1855年的條約去推翻1951年的條約。
圖二, 日俄間的領土糾紛。日本稱為北方四島,俄羅斯稱為南千島群島,包括擇捉、國後、齒舞群島、色丹群島。總的陸地麵積4998 平方公裏,其中擇捉島(伊圖魯普島,俄語,阿依努語)是千島群島中的最大島嶼,麵積3186平方公裏。
-
- 圖三,擇捉島不僅是最大的島嶼也是最有戰略價值的島嶼。單冠灣為天然良港,終年不凍,而且常年多霧,便於隱蔽。1941年11月,日軍在此實施通訊管製並集結航母(六艘)等艦船後執行偷襲珍珠港的任務。
-
圖四, 日本偷襲珍珠港。上:日本偷襲珍珠港的行動路線圖。下左:加賀號航母駛離單冠灣。下右:赤誠號航母。偷襲珍珠港時,赤誠號是由南雲忠一中將指揮的航母編隊的旗艦。
-
圖五,俄羅斯的邀請和1945年時日軍在占守島的防守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