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被逐出歐洲家園猶太人的無奈歸宿(二)

橡溪 (2025-07-11 08:28:13) 評論 (10)

  公元七世紀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主張一神論教義,均奉舊約中的亞伯拉罕(易卜拉欣)為他們的先知,都發源於西亞沙漠地區,來源於閃族人的原始宗教。作為三大宗教公認的始祖亞伯拉罕,是其長子以實瑪利為代表的阿拉伯人和次子以撒為代表的猶太人共同的祖先。耶路撒冷聖殿是這世界三大天啟宗教的交匯點。

  在早期伊斯蘭社會中,猶太人享有充分的自由,其社群活動也非常活躍。當時的法律或社會觀念並沒有限製猶太人從事任何經濟活動。許多猶太人跟隨著穆斯林,在新占領的土地上建立新的家園和猶太人社區。巴格達的高官也將其資產委托給猶太銀行家打理。猶太人在海上貨物買賣和奴隸貿易中占據了相當大的份額。從十一世紀開始,各地逐漸出現一些迫害猶太人的事件。1066年的格拉納達大屠殺中,安達盧斯的全部猶太人慘遭滅絕。控製著伊比利亞地區的伊斯蘭教穆瓦希德王朝奉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對待統治範圍內的猶太人和基督教徒苛刻嚴酷。大量猶太人和基督徒被驅逐出摩洛哥和安達盧斯。猶太人麵對僅有的改宗皈依或種族滅亡的兩個選擇時,最終決定集體外遷。當時包括猶太思想家邁蒙尼德家族在內的許多猶太人,向東遷移到較為寬容的穆斯林國家,而另一部分猶太人則被迫向北進入基督教日漸興盛的西歐和中歐地區。

  “由於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都禁止其教徒放貸取息,而猶太教禁止猶太人之間借貸取利息,對於猶太人和非猶太人則不受限製;於是歐洲社會各階層均向猶太人貸款。而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民眾,因為貧困,對猶太放債人的仇恨與日俱增,為了泄憤,各地經常爆發虐殺猶太人的事件。這樣,‘猶太人是經濟的攫取者’,‘猶太人是無生產能力的寄生蟲’就成為基督教世界對猶太人的又一種普遍偏見。”猶太人經商,從事貿易、金融行業,往往可以掙到較高的收入,提升猶太人的生活水準,更引發基督徒的嫉妒。十六世紀末莎士比亞創作名劇《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又名《威尼斯的猶太人》)時,猶太人已經被驅逐出英國三百多年了。劇中主角夏洛克(Shylock),就是以放高利貸致富的惡毒猶太人。自此夏洛克的形象在歐洲可謂家喻戶曉,影響深遠,成了民眾心目中猶太人的典範。

  對猶太人身份的曆史定義,在傳統上是基於對母係後代的哈拉卡定義,或哈拉卡的轉信,除了必須信奉猶太教外,必須是由猶太母親所生的人。古以色列屢次亡國,大量的男性猶太人被殺、被囚、被驅逐,女性猶太人作為征服者財產的一部分,幸免於難生存的機會較高,身份依母係更有益於種族延續。大流散之後漫長的中世紀,猶太人隻能經商,男性出門跑生意,更易被打劫殺害,或者另有新歡,樂而不歸。承擔養育子女重任的母親,傳承猶太人血脈的機率更高。猶太人男性娶了非猶太人妻子,想讓子女沿襲猶太人身份,必須讓妻子皈依猶太教,學習教規,餞行猶太習俗,通過猶太教教會的拉比(Rabbi)的嚴格考試,才能批準其猶太人身份,其生育的子女才能沿襲猶太人身份。典型的就是美國總統川普的女兒伊萬卡,嫁給猶太精英庫什納後,皈依猶太教,轉換成猶太人,順便把“懂王”的外孫輩們,都歸化成了猶太人。

                      伊萬卡·川普

  猶太人的起源同為生活在迦南地區的古以色列人(Israelite),隸屬於歐羅巴人種中的閃米特亞種,在人種上,跟歐洲人、阿拉伯人都是遠房親戚。兩千多年被驅逐被迫遷徙歐亞大陸的經曆,使大流散中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可以根據各自的特征劃分為三個大族群分支:阿什肯納茲猶太人(Ashkenazi,又稱“德國係猶太人”)、塞法迪猶太人(Sephardi,又稱“西班牙係猶太人)和米茲拉希猶太人(Mizrahi,又稱“東方係猶太人”)。由於這三個族群居住的地域相隔甚遠,並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獨自平行發展,互相之間在體貌外觀、語言、宗教風俗、文化等方麵,產生了明顯的差異。

  阿什肯納茲(Askhenazi)猶太人,指的是源於中世紀德國萊茵蘭一帶的猶太人後裔,其中很多人自10世紀至19世紀期間,向東歐遷移,尤其是波蘭、俄羅斯。中世紀到二十世紀中葉,他們普遍采用意第緒語或者斯拉夫語言作為通用語言。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現在占世界猶太人的四分之三以上(75-80%),最近兩個世紀來從歐洲外遷,在美國的約五六百萬;在以色列的近三百萬,占該國人口的三分之一,在以色列的經濟、傳媒和政治上把控重要地位。

  塞法迪(Sephardic)猶太人,是指在15世紀被驅逐前,祖籍伊比利半島並遵守西班牙裔猶太人生活習慣的猶太人。而在以色列,則無論祖籍背景,泛指非阿什肯納茲並在猶太教上實行塞法迪禮的猶太人。塞法迪猶太人屬於猶太教正統派的一支,占猶太人總數大約20%。由於長期生活在伊比利半島上,生活習慣與其他分支頗為不同,通常操猶太西班牙語(拉迪諾語Ladino)、葡萄牙語。十五世紀塞法迪猶太人被逐出西班牙和葡萄牙,後來分別流散到北非、南歐、東南歐、西歐、西亞、拉丁美洲等地。1949年以色列獨立戰爭後,將近85萬名塞法迪猶太人從阿拉伯國家逃離或驅逐,其中約有60萬人遷移至以色列,其他小部分的人則移民至美洲及歐洲。在法國猶太人中,塞法迪猶太人占大多數。

  米茲拉希(Mizrahi)猶太人,狹義上通常為居於中東的猶太人,例如來自西亞的伊拉克、庫爾德斯坦、黎巴嫩、敘利亞、也門、土耳其和伊朗,以及北非的埃及、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這些地區的猶太人最先在二戰納粹大屠殺後以色列猶太事務局發起的一百萬計劃(One Million Plan)中被歸類為同一民係,使用語言因來源地而異,包括阿拉伯語、波斯語、俄語等。

  除了上述主要分支外,猶太人中還包括一些人數較少的群體:印度猶太人(其中包括Bene Israel、Bnei Menashe、Cochin Jews和Bene Ephraim等)、希臘猶太人(Romaniotes)、意大利猶太人(Italkim或Bené Roma)、也門和阿曼地區的猶太人(Teimanim)、非洲猶太人(其中以埃塞俄比亞地區的貝塔以色列人為代表)以及中國猶太人(尤以開封猶太人為代表)等等。貝塔以色列人(Beta Israel),又稱埃塞俄比亞猶太人,是居住於非洲埃塞俄比亞北部與東北部地區的猶太人。目前居住在以色列的該族群人口超過12萬人。

  以色列建國後,希伯來語定為官方語言之一。希伯來屬於亞非語係閃米特語族,主要用於《希伯來聖經》與相關宗教方麵的研究的書麵語言,口語作為一種日常語言已經消亡了一千五百多年,但在十九世紀艾利澤·本-耶胡達的努力下成功複活,使現代希伯來語成為猶太人日常用語。猶太人通用的語言為英語。

  猶太人播遷超過兩千年,流散地經歐亞非大陸遍及五大洲,經過曆代通婚、混血,導致各地猶太人長相差別極大,以至以色列官方承認:“沒法憑外在判斷誰是猶太人。”可以這麽說,“從體質人類學的角度看, 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由於長期生活在不同地理、文化環境中, 加之不可避免地出現公開或隱蔽的與外族通婚的現象,猶太人業已出現了體質上的巨大歧變,不僅非洲、中東猶太人與歐洲猶太人明顯不同, 就是歐洲猶太人之間亦在頭顱、膚色、體形、發色等體質乃至氣質方麵表現出明顯不同的特征。”

  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又稱“德國係猶太人”,膚色最白,與中北歐裔白人相似,雖不乏金髪碧眼,但瞳色以深色為主,毛髪多卷曲、色深。

  塞法迪猶太人,長相與南歐裔白人相似,膚色、瞳色較深。

  米茲拉希猶太人,長相與南中東的阿拉伯人相近,外貌難以區分。

  至於貝塔猶太人,則完全是埃塞俄比亞黑人模樣,他們現在已成為以色列國防軍的一支不可忽略的兵源。

  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外貌與中北東歐裔白人最難區分,讓當年納粹德國傷透腦筋。經過一大堆納粹專家學者的論證,納粹德國官方特別頒布了鑒別猶太人的手冊,聲稱猶太人血統上繼承了祖傳的長而大的鷹鉤鼻(beak-like nose)。這種西方人對猶太人鼻子基因特征的傳統認知,源遠流長。



    納粹德國把鼻子形狀作為鑒定雅利安人種(以德意誌人為代表的日耳曼人)與猶太人區別的重要標準



    納粹德國發布的鑒定德國人(左)與猶太人(右)長相指南

  有朋友去聖城耶路撒冷旅遊,在其朋友圈發了一張與以色列荷槍實彈駐守廣場的軍人合影,我笑評道:這些以色列大兵如果放進美國好來塢的電影裏做群眾演員,絕對輪不上正麵美軍的角色,隻能扮演恐怖分子,因為他們的長相同中東阿拉伯人,沒啥區別!

        由於猶太人的膚色沒有那麽白,西方的白人內心意識深處,並不把他們當作真正的白人看待。

  2023年11月鬧出軒然大波的世界首富美國特斯拉、SpaceX和推特公司老板馬斯克(Elon Musk)的反猶推文事件裏,一名推特用戶發文把猶太人同白人對立起來,聲稱猶太社區一直在“助推針對白人的仇恨”。馬斯克在評論區回複稱:“你說的是事實”,不過是隱藏許多西方白人心底“猶太人非白人”心態的印證罷了。在白人至上主義(white supremacy)的理念裏,猶太人從來不屬於白人,反猶是白人至上主義團體的核心要務。

  猶太人的很多風俗禁忌,同穆斯林相似,與西方信奉基督教的白人,迥然不同。

  猶太人按教規必須食用清潔(Kosher)食品,與穆斯林必須食用符合伊斯蘭教教規的清真(Halal)食品類似,唯一可以食用的哺乳動物是反芻並有分蹄的動物,禁止食用豬肉;魚類必須有鰭和鱗,禁食軟體動物和甲殼類動物;禁止食用動物血液及其副產品。猶太人按清潔食品法規,奶品和肉品(不包括猶太教允許食用的魚類)不能同時食用。所有Kosher產品必須是奶品、肉品或中性食品(Pareve),中性食品包括所有植物食品以及魚、蛋和蜜糖。在猶太教逾越節(Passover)期間,猶太人不得食用由大麥、黑麥、燕麥、小麥和斯佩耳特小麥等生產的含酵食品,可以食用的主食是經過特殊製作的無酵餅 (Matza)。

  猶太人與穆斯林一樣,對出生不久的男孩施行的割禮,方法是把陰莖上的包皮割去。人死後喪葬從簡,迅速下葬。

  猶太人按教規,隻能過猶太教的節日,禁止慶祝任何異教的節日,特別是西方信奉基督教人的聖誕節、複活節,當西方主流社會慶祝這些基督教節日時,他們則在相應的日子裏,慶祝猶太教的節日——光明節(Hanukah,也稱燭光節)、逾越節(Pessah)。

        日常作息時間上,猶太人以星期五為安息日,為猶太教每周一天的休息日,周五日落起到周六日落,猶太教徒不能工作,不能點火做飯,需在安息日到來前準備好餐食。他們這一天點起蠟燭,記念上帝和思考生命的精神層麵,並花時間陪伴家人的一天。而西方基督徒則以星期日為禮拜天,在周日休息,到教堂作禮拜。

  猶太人的這些特異的風俗禁忌,與歐美信奉基督教的主流社會,格格不入。

  猶太人叫真兒,認死理,堅決不過聖誕節。美國習俗,11月底感恩節後,聖誕節、新年其間,家家戶戶房前掛彩燈,室內裝飾聖誕樹。燈火輝煌的社區裏,如果有哪家門前房沿黑暗無光的,不是穆斯林,一定就是猶太人。在猶太人占百分之十五的美國最大都市紐約,市民慶祝平安夜,主流餐館過節關門的時候,猶太人形成了聖誕節中餐館吃晚餐的傳統,其他大城市芝加哥、洛杉磯亦如此。世俗化的猶太人早已揚棄傳統的猶太教規,並不忌諱中餐普遍采用的豬肉、無鰭無鱗的魷鰻蝦蟹貝類食材。

  中世紀猶太人基本被剝奪公民權,既不能擁有土地,又排斥在各種行會之外,隻能在城市謀生,他們難以吃上農民、工匠的體力活飯,隻好提高文化水平,能寫能讀,圖謀在金融貿易、律師、醫生等行業發揮作用。猶太人家裏如果有兩個兒子,一定是一個學法律做律師,被主流社會社會欺負後,可以法庭上打官司據理力爭;另一個兒子做醫生,提防被主流社會乘看病時故意害死。猶太人鑒於他們千百年來一直被迫害的曆史經驗,從小就灌輸孩子生存意識,教育他們保持警覺,力爭在主流社會迫害下不惜任何代價,無論用任何手段都要生存下去。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可以像猶太人那樣,生存意識刻骨入髓,進入基因。自家蓋房如果有能力的話,一定建有隱蔽的避難室。

  隨著中歐和東歐行會越來越多地拒絕猶太手工業者的加入(除非他們皈依),猶太人越來越被迫退出小規模製造業。這種特殊許可和限製,形成、強化了基督徒主流社會的對猶太人的刻板印象:

  猶太人不努力工作或用手生產商品;

  猶太人選擇用金錢工作並交易他們不生產的商品,因為他們的技能、貪婪以及操縱和欺騙基督徒的願望;

  猶太人在公平戰鬥中是膽小鬼,避免服兵役;

  猶太人更喜歡無意義的學習和無聊的娛樂,而不是艱苦、創造性的工作;

  猶太人不真誠,而且可能不忠誠,因為他們皈依基督教是為了獲取物質利益。

  有一則向猶太人借錢的笑話,把熟悉金融、法律規則有文化的猶太人如何耍弄淳樸的歐洲勞工民眾,描述得活靈活現:

  伊萬想喝酒,卻沒有錢,便向村裏一個富有的猶太人借一個銀幣。他們雙方商量了條件:伊萬明春還債,還加倍的錢。在此期間他用斧子作抵押。

  伊萬拿到錢剛要走,猶太人突然叫住他:“伊萬,等一等,我想起一件事。到明春要湊足兩個銀幣你是有困難的。你現在先付一半不是更好嗎?”

  這話使伊萬開了竅,於是他歸還了銀幣。他走在回去的路上又想了一陣子,然後自言自語地說:“怪事,銀幣沒了,斧子沒了,我還欠一個銀幣,那猶太人還滿有道理!”

  猶太人熟悉金融、法律的理財才能,被中世紀的帝王貴族看中,脫穎而出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宮廷猶太人”/“宮廷代理商”(德語:Hofjude / Hoffaktor),專門幫助歐洲王族與貴族管理財政的猶太銀行家,甚至放款讓他們借貸。作為回報,宮廷猶太人能從貴族們那裏得到社會特權,但因為沒有真正的公民身份,歐洲統治者一方麵迫害猶太人,另一方麵又把猶太人作為“敲竹杠”的榨取對象。用英國法律專家布拉克(Bracton)的話來說“猶太人不擁有屬於自身之物,他所獲得的並非他自己的,而是國王的;猶太人並非為自己而活,而為他人而活,故不為自己而獲得,而為他人而獲得”。他們可以任意剝奪猶太人的財富,據為己有。例如法國統治者從公元1182年到1321年,曾四次驅逐猶太人,為了財稅收入又四次召回猶太人。1361年法國國王約翰被英國俘虜,為了籌集巨額贖金,允許猶太人返回法國,1394年又把他們驅逐了出去。絕對君主製政體在中歐地區發展起來後,很多國家的皇室都通過猶太人(大部分都是阿什肯納茲猶太人)來籌款。這些猶太人借此積聚個人財富,取得政治與社會影響力,但宮廷猶太人在基督教世界中主要靠基督徒貴族以及教會來建立自己的社會關係網。由於猶太人在基督教世界地位不穩,有些貴族就故意欠款不還。若自己的主公死了,那猶太財務官就可能遭流放或處決,所欠其債務則一筆勾銷。最著名的案例發生在1737年,符騰堡公爵卡爾·亞曆山大逝世,接著他的猶太財務官約瑟夫·蘇斯·奧本海默就被送上法庭,最終被處死。

  隨著十七及十八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興起,歐洲工業革命工業革命蓬勃發展,資本主義日漸發達,昔日任人宰割的宮廷猶太商人,發展成了縱橫捭闔王公貴族之間的跨國猶太銀行家。有錢能使鬼推磨的古訓,在崇尚金錢的資本主義社會,必然發揮到極致,富於智慧的猶太人,與時俱進,絕不會錯過錢權交易,染指政治,操縱政權的大好時機。

  為避免遭宮廷猶太人的下場,十八世紀末宮廷猶太銀行家——如塞繆爾·布萊希羅德(Samuel Bleichröder,1779-1855)、邁爾·阿姆謝爾·羅斯柴爾德、阿倫·埃利亞斯·塞利格曼(Aron Elias Seligmann)就開始遠離皇室,最終建成了屬於自己的、完全成熟的銀行。

  十八世紀崛起的著名羅斯柴爾德(Rothschild)家族,是一個始於德國猶太裔銀行家邁爾·阿姆謝爾·羅斯柴爾德的富有家族。他在十八世紀六十年代創建了自己的銀行業務,為德國法蘭克福自由市黑森-卡塞爾領伯國提供服務。不同於之前大部分為宮廷提供服務的銀行家,他成功地傳承了自己的財富,他的五個兒子分別將業務拓展至倫敦、巴黎、法蘭克福、維也納和那不勒斯,一個國際性的銀行世家就此誕生。(據維基百科資料,下同)

  在十九世紀,羅斯柴爾德家族是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同時也是世界近代史上最富有的家族。家族財富分掌在眾多繼承人手中,涵蓋各個經濟領域,包括金融服務、地產、礦業、能源、混合農業、釀酒和非盈利機構。

  一些服務於早期國家宮廷的猶太銀行家為歐洲的貴族提供資金與管理,但常常因暴力和沒收而失去財富。與他們不同的是,羅斯柴爾德家族所創立的全新跨國銀行不受當地衝擊的影響,家族資產以金融工具的形式存在,例如股票或是債券,因此得以在世界範圍內流通。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創新使得他們能夠將自己的財產與當地的暴力行動隔絕:“自此以後,他們的真正財富遠非暴民所能觸及,甚至貪婪的君主也無法染指。”

  1886年,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五個分支在奧地利被擢升為貴族,獲得了由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授予的五個男爵世襲頭銜。其中一個分支在英國獲得了由維多利亞女王授予的男爵世襲頭銜。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洛林王朝的神聖羅馬皇帝(1745年-1765年在位)授予羅斯柴爾德男爵的家族紋章,上有拳頭緊握著五支箭頭,分別代表由邁爾·阿姆謝爾·羅斯柴爾德的五個兒子建立的五個帝國,也援引《詩篇》第127篇:“如武士手中之箭,亦是青春之子”。盾章下方是家族箴言:團結,正直,勤勉。





  羅斯柴爾德家族憑借其巨大的控製金錢勢力,於1814年在金融上搞垮了拿破侖,並資助了波旁王朝複辟。1830年,羅斯柴爾德家族拋棄了波旁王朝,支持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普登上王位,開啟了羅家在法國勢力空前鼎盛的“七月王朝”。

        1836年,《奈爾斯周報》(Niles' Weekly Register)這樣評論羅斯柴爾德家族對國際高級金融的影響:

  “羅斯柴爾德家族是現代銀行業的奇跡......我們看到猶太的子孫,在經受長達兩千年的迫害之後,超越國王,甚至是皇帝,將整個大陸掌握在手中。羅斯柴爾德家族統治了基督徒世界。沒有一個內閣不聽取他們的建議。從彼得堡到維也納,從維也納到巴黎,從巴黎到倫敦,從倫敦到華盛頓,他們的手都可以同樣地觸及。男爵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首領,是真正的猶太之王,被囚之人的王子,是這卓越種族已期盼長久的彌賽亞。他掌握和平與戰爭、祝福與詛咒的鑰匙……他們是歐洲的國王們和美國的共和黨領袖們的經紀人與顧問。還有什麽是他們更想得到的呢?”

  英國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在1844年承認:

  “羅斯柴爾德家族是世界金錢市場的主宰,當然也就是幾乎所有一切其他事物的主宰。他們實際上擁有以整個南意大利地區的財政收入做抵押的資產,歐洲所有國家的國王和部長都在聆聽他們的教誨。”

  羅斯柴爾德家族是東印度公司的控股家族之一,與另一股東來自伊拉克的猶太人沙遜(Sassoon) 家族,把持向中國傾銷毒品鴉片的生意,向英國政府繳納了大量稅金,終因中國政府禁煙斷了他們的財路,英國發起了對大清國的鴉片戰爭。

                     大衛·沙遜(David Sassoon)

  猶太販賣毒品鴉片家族主要有:沙遜(Sassoon)、嘉道理(Kadoorie)、哈同(Hardoon)、亞伯拉罕(Abraham)、所羅門(Solomon)、埃茲拉(Ezra)、托依格(Toeg)、海亦姆(Hayim)、索福(Sopher)等家族,這些猶太商人家族在亞洲很有名,販賣鴉片起家的沙遜家族更是佼佼者。族長大衛·沙遜與他的祖先一樣,曾擔任巴格達帕夏的財務主管。1830年新統治者上台後,他和其他猶太人被驅逐出奧斯曼伊拉克。兩年後,他移民到仍然有些破舊的孟買港經商,逐步發展成壟斷香料、織物、食品和珠寶貿易的東印度公司的主要控股家族,成為當時全世界最富有家族之一,經營的事業領域擴及亞洲大陸各地,1949年前控製了上海、香港的經濟,留下了不少著名地標建築,如上海外灘的最高建築沙遜大廈,今為和平飯店。

  日俄戰爭期間,日本政府曾接觸倫敦和巴黎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尋求資金支持。羅斯柴爾德家族發行了巨額日本戰爭債券,用金錢支持亞洲的日本擊敗歐洲軍事強國俄羅斯,扶植日本帝國在世界舞台上崛起。

  羅斯柴爾德家族與福爾德、貝列拉等猶太銀行家族構成了控製法國金融的核心。

         福爾德家族是1784年來到巴黎的,他們的主營業務從為國外的猶太家族銀行做代理,擴展到經營政府債券的利息收取。福爾德開始發大財是在大革命期間,他先是在1790年法國革命政府發行的以土地為抵押的新紙幣上大搞投機,然後積極參與買賣教會土地,從而賺到第一桶金。他的兒子阿希勒·福爾德(Achille Fould)在法國政界和金融界異軍突起,將家族的影響力繼續發揚光大。終拿破侖三世一朝,福爾德先後四次出任財政部長,擁護路易·波拿巴的政變和隨後建立的拿破侖三世的法蘭西第二帝國。

  貝列拉家族是十九世紀法國最著名的銀行家族之一,與羅斯柴爾德家族齊名。與貝列拉和羅斯柴爾德家族阿什肯納茲德國係猶太人淵源不同,他們是來自於葡萄牙和西班牙地區塞法迪猶太人,最初是從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西遷的一支,匯票貼現是其看家本領,自視是猶太人中的上等人,比遷移到中歐、東歐的猶太人要尊貴。貝列拉家族創建了以動產信貸銀行為核心的新型股份製投資銀行,控製了法國交通、製造業,保險業、市政工程、不動產,延伸到西班牙、荷蘭、意大利等國設立分號。

  羅斯柴爾德家族、貝列拉家族等猶太裔銀行家族以金融信貸為核心組成了規模空前的大財團,對歐洲經濟影響之強勢,堪比中世紀的天主教會。

  猶太裔銀行家擁有的金錢力量,在實際上信奉拜金教的資本主義社會,權錢交易,幹預政壇,促成了歐洲主流社會放鬆千百年對猶太人的司法限製。1791年,法國開始了猶太解放運動,成為首位賦予猶太人平等法律權利的歐洲國家。此後,拿破侖一世進一步邀請猶太人走出曆來給他們劃定居住的狹小“隔都”(ghetto),並給予他們許多新的政治權利。丹麥、英國和瑞典等國也在啟蒙運動時期改變了對猶太人的歧視政策,創造了對猶太人比較寬鬆的生活環境,因此一部分猶太人從其他地區移民到上述國家定居。1871年德國解放了猶太人,至此幾乎所有西歐國家都采取了解放猶太人運動,中世紀教宗國領地南歐例外。但是東歐各國赤裸裸的暴力排猶運動仍無減弱,俄羅斯帝國之類的猶太人定居區內依然出現了多次大規模的屠猶事件。

               1806年的法國繪畫,描繪了拿破侖解放猶太人的情景。

    2025年7月11日,作於芝加哥西郊

    (圖片來自網絡。參照相關論著、報道、維基百科等資料。博文非論文,篇幅限製,不一一注出。)

    長文分載。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