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教授正感歎自己沒時間,一名看起來年資較高的護士走了進來,劉教授靈機一動,請這位護士去問一下下午的會是否可以取消或推遲。不一會護士就回來說下午的會取消了,劉教授馬上告訴我們,門診結束就可以出發。患者的長子就在門口側著耳朵聽,一聽說可以了,非常高興地跟我們說:“太好了!人家是大主任,啥都懂!”
當天下午病房裏擠滿了人,科主任副主任、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治醫師、住院醫、實習的、進修的,都要見識一下省裏來的大醫生是怎麽看病的。劉主任一口濃重的四川口音,但他不是我印象中的四川小個,他身材高大,不知從誰手裏接過一件白大衣,還算合身,但沒有係扣,敞著懷,非常瀟灑地走進病房,我注意到他手上有幾處色素缺失,可能是白癜風。病房裏的人群給他閃出一條到患者病床的道,科主任俯下身,高聲道:“老人家,省裏的劉主任來給你看病來了。”老人精神狀態很好,是坐在病床上而不是躺著,衝著劉主任咧嘴笑了笑,老人牙齒很白很整齊,與青紫的嘴唇形成明顯的反差。
劉主任拍了下患者的肩膀:“老人家高壽?”“73了。”劉主任附和了一句“可以呀!”,邊和患者嘮家常,邊隨手摟起來老人的上衣,在後背非常熟練簡單快速地做了幾下叩診,然後輕聲說道:“我要給你抽一下胸腔積液,沒事的。” 我感歎劉主任的業務熟練程度,前後還不到一分鍾,就已經確定胸腔有積液,而且還確定了胸腔積液相當於哪根肋骨的高度。我們這些不熟練的實習生往往是低頭側耳貼著胸壁敲上小半天才能確定是哪一根肋骨的高度。本家的科主任給打下手,遞過來一個手術包裹,打開,劉主任從包裹裏抽出一副手套,戴在手上,再拿起來一個粗大的玻璃注射器,將注射器的玻璃芯插入,再拿起一把鑷子,夾住一顆粗大的針頭,安裝到大注射器上。然後拿起一顆棉簽,頂在穿刺部位,邊壓迫著,邊和老人聊天,趁老人分心之際,他突然扔下棉簽,將注射器針頭直直地刺入,老人因疼痛發出一聲短暫的“嗨”,劉主任馬上說:“沒關係,馬上就沒事了!”老人也平靜下來了。抽出一些積液以後,就送到檢驗科化驗。
在等待化驗結果時,劉教授解釋用棉簽壓迫麻醉效果也很好,如果打麻藥患者還得多挨一針,然後就閑聊起來。科主任指著我們說,這都是咱們山西醫學院的實習學生。劉教授側著臉看向我們這些實習生,微微地點了點頭,撇著嘴角說:“現在的學生很不刻苦啊,到頭來什麽也學不到!”我把他的四川口音裏的“刻苦”聽成了“開闊”。我還重複了一遍:“不開闊?”他還繼續點頭。不過後來我弄明白他的意思後,我就更頻繁地晚上到急診科跟著看病人了。等實習結束返校學習衛生係專業課時我更努力了,成績一下子竄上來了。
積液分兩種:漏出液和滲出液。滲出液常與炎症相關,又叫“炎性滲出”,內含血細胞和蛋白,顯得較為渾濁,也常見於腫瘤。漏出液是由於靜脈壓力升高造成的血液的液體成分從血管內漏出,沒有血細胞和高分子蛋白這些固形成分,積液看起來比較清亮透明,最最常見的兩種情況是心髒衰竭和肝硬化。化驗結果出來是漏出液,大概率是心衰造成的。老人的口唇青紫(醫學上叫紫紺)是因為缺氧,胸腔積液可以擠壓肺髒的空間而造成肺功能衰竭。但該患者的紫紺也有可能是因為心功能衰竭而不是肺功能衰竭,也就是說正常的肺髒照樣把吸入肺的氧氣交換到肺髒的血液裏,但衰竭的心髒不能提供足夠動力將含氧的血液從肺髒運到全身,所以病人仍然缺氧而造成紫紺。治療方案就是抽出胸腔積液,並強心利尿治療。利尿的目的是降低循環血量,也就是通過利尿的方式排出去,以減輕心髒負擔,防止胸腔積液複發。下完醫囑劉主任就回太原了。
感覺這個病例不複雜,主治大夫也能處理,隻不過家屬想找更高一級的專家來看一看,這是中國患者家屬的一個通病,也是造成醫療資源浪費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不過這次情況不同了,按醫囑治療兩天效果並不明顯,無奈又去請劉主任。這次我沒時間去,周同學自己去的,第二次會診我也沒抽開身去參觀。後來周同學跟我介紹說患者除了胸腔積液,還有心包積液。心包是包裹在心髒外麵的一層薄膜,心包和心髒壁的中間有少量漿液,能潤滑心肌,使心髒活動時不跟胸腔摩擦而受傷。現在心包和心髒壁的中間積有大量液體,壓縮了心髒的跳動空間而致使心髒功能衰竭。當年學解剖課時根本就不把心包當回事兒,認為不重要,不會考。看來知識點不重要並不等於臨床上不重要,這也許就是高分者並不一定高能的一種注解。
第二個專家會診是阿裏的病人,就是學潮時第一次和我一起進京、還把他的盒式錄音機交給我現場錄音的阿裏。這是一個昏迷的病人,有糖尿病史,因昏迷入院。家屬執意要請省城專家會診,主治醫生就打發阿裏去,阿裏就拽上我一起回太原。因為是糖尿病,所以就非常明確直奔附屬一院內分泌科請第一專家何國芬教授。何教授沒有給我們上過課,但我和她有過接觸。當年我宿舍老六“山西大俠”是學生會幹部,帶著我去邀請何教授給做一場報告。當時“山西大俠”和我找到了何教授的家,隻有她老伴兒在家,老頭非常熱情也非常健談。印象深刻的是他讚歎日本發達,彩電冰箱質量高,世界前十大銀行日本就占了八家,隨後大罵日本人,說小日本真壞,剩下那兩家他們還有給買過來,你說小日本多壞?一會兒何教授回來了,因為她剛隨團訪問日本回來,就跟我們感歎日本太發達了,納悶一個戰敗了的國家怎們那麽快就變得如此發達?我們真應該好好思考。當時何教授報告的聽眾是全校學生幹部、學生黨員和要求進步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的學生積極分子,我屬於三無人員,沒有資格聽。事後“山西大俠”學著何教授的腔調在宿舍裏模仿:“同-學-們,我羨慕你們啊!”
患者的兒子是個轉業軍人,在當地稅務局工作,這次跟著我和阿裏直奔內分泌科病房,在病房大樓裏繞來繞去,最後在醫生辦公室找到了何教授,我和阿裏直呼順利。患者的兒子繞的有點發懵,後腦勺靠在牆上,仰著脖子說,要是我一個人可真找不到這兒來。這次跟著何教授一起看病人,感歎的是她的仔細認真。患者是昏迷的,時不時地需要翻動病人,這些力氣活有我們來幫忙,何教授仔仔細細地從頭頂檢查到腳底,檢查過程中患者從口角流出巧克力色液體,這有可能是胃內出血造成的,主治醫生說這不是第一次了。何教授說這不是好兆頭,用拇指和食指在患者的手背上揪起一小塊皮膚,鬆開後皮膚並沒有立即彈回原狀,而是慢慢地坍塌下去再逐漸恢複原樣,這表示脫水,但還不能確定脫水的原因是否是因為胃出血。
糖尿病昏迷主要原因是酮症酸中毒和非酮症高滲性昏迷。所謂的酮症酸中毒就是肝髒合成並釋放過量的顯酸性的酮體,改變了正常的血液酸堿度。高滲性昏迷則是因為血糖過高致使血液滲透壓上升所致。血液滲透壓上升也會造成皮膚脫水,所以該患者有可能是高滲性昏迷,但這些都需要根據實驗室檢查結果作為主要參考而確診。很遺憾根據何教授的治療方案也沒有挽回患者的生命,自入院以來患者就沒有醒過。事後跟主治醫生聊起這個病例,認為檢驗報告不準是一主要原因,患者的血樣報告結果每次一個結果,沒有一致的。當時醫院的檢驗科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化,各醫院的結果沒有可比性,主治醫生建議我們將來去一個新醫院首先一定要熟悉檢驗科的檢測方法和正常值範圍,學會判斷結果的可靠性。
在醫院實習是我們把課本與實踐結合起來的一次實戰演習,當我們的課本知識能指導活我們的實踐時,我們都非常激動。阿裏在眼科實習時,檢查患者眼底需要散瞳,他猜測散瞳試劑是阿托品,得到老師的肯定回答時,阿裏高興得直跺腳。我自己在急診科也遇到一個脊柱摔傷的患者,首先要判斷是否脊髓折斷,如果沒有就要防止脊髓折斷,不然回下肢癱瘓。該患者被弟弟背進急診室,其實應該是用木板太患者以防脊髓這段。患者下肢不能動,要看是否是因為脊髓折斷,我猜應該看患者是否有直覺,結果接診醫生果真去撓患者腳心看有無知覺,盡管我沒有親自檢查,但我因為想的對路子,心裏也非常高興。這位醫生是個骨科副主任醫師,很多同學不喜歡他,認為他不搭理學生,其實是學生勢利眼,都圍著科主任的屁股轉,他也就不去上杆子教學生。而我在急診室的時候,非常認真地跟著他看病人,不時問一些問題,他當然不吝賜教,看完病人還非常高興地跟我分享他的心得,他以前看過的病例也與我分享,建議我做一總結,說這就是一次很好的實習。
我最後的一個實習是在兒科,在病房裏看那麽多哭鬧的孩子真是頭大,但作為兒科醫生成就感也大。孩子都不會裝病,一看孩子的精神狀態就知道治療效果了。帶我的田大夫是我的校友,長得瘦瘦小小的,似乎與科裏的其他醫生不太合群,我就親眼見一個高年資的副主任醫師當著大家的麵質問訓斥她。但她對我和她帶著的另一個進修醫生都非常認真負責。最後一天,她讓我對一個患兒進行問診,當然回答問題的都是患兒的媽媽,我很緊張,但頭腦思路沒有亂,我自我感覺還好。田醫生對我沒有更多的鍛煉機會了感到可惜,但向我強調問診的重要性,她認為從問診就可以看出醫生的水平高低,因為問診是一個縮小範圍的過程,有外向內,由淺入深,逐漸縮小包圍圈,最後鎖定所患疾病。
我們衛生係隻有一年的臨床課,一個學期課堂上課,一個學期的醫院輪轉實習。實習結束返校後我們就進入了衛生係專業課的學習了。
故國,我的大學 (十六)
沉湧科學路 (2025-07-13 22:32:29) 評論 (6)劉教授正感歎自己沒時間,一名看起來年資較高的護士走了進來,劉教授靈機一動,請這位護士去問一下下午的會是否可以取消或推遲。不一會護士就回來說下午的會取消了,劉教授馬上告訴我們,門診結束就可以出發。患者的長子就在門口側著耳朵聽,一聽說可以了,非常高興地跟我們說:“太好了!人家是大主任,啥都懂!”
當天下午病房裏擠滿了人,科主任副主任、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治醫師、住院醫、實習的、進修的,都要見識一下省裏來的大醫生是怎麽看病的。劉主任一口濃重的四川口音,但他不是我印象中的四川小個,他身材高大,不知從誰手裏接過一件白大衣,還算合身,但沒有係扣,敞著懷,非常瀟灑地走進病房,我注意到他手上有幾處色素缺失,可能是白癜風。病房裏的人群給他閃出一條到患者病床的道,科主任俯下身,高聲道:“老人家,省裏的劉主任來給你看病來了。”老人精神狀態很好,是坐在病床上而不是躺著,衝著劉主任咧嘴笑了笑,老人牙齒很白很整齊,與青紫的嘴唇形成明顯的反差。
劉主任拍了下患者的肩膀:“老人家高壽?”“73了。”劉主任附和了一句“可以呀!”,邊和患者嘮家常,邊隨手摟起來老人的上衣,在後背非常熟練簡單快速地做了幾下叩診,然後輕聲說道:“我要給你抽一下胸腔積液,沒事的。” 我感歎劉主任的業務熟練程度,前後還不到一分鍾,就已經確定胸腔有積液,而且還確定了胸腔積液相當於哪根肋骨的高度。我們這些不熟練的實習生往往是低頭側耳貼著胸壁敲上小半天才能確定是哪一根肋骨的高度。本家的科主任給打下手,遞過來一個手術包裹,打開,劉主任從包裹裏抽出一副手套,戴在手上,再拿起來一個粗大的玻璃注射器,將注射器的玻璃芯插入,再拿起一把鑷子,夾住一顆粗大的針頭,安裝到大注射器上。然後拿起一顆棉簽,頂在穿刺部位,邊壓迫著,邊和老人聊天,趁老人分心之際,他突然扔下棉簽,將注射器針頭直直地刺入,老人因疼痛發出一聲短暫的“嗨”,劉主任馬上說:“沒關係,馬上就沒事了!”老人也平靜下來了。抽出一些積液以後,就送到檢驗科化驗。
在等待化驗結果時,劉教授解釋用棉簽壓迫麻醉效果也很好,如果打麻藥患者還得多挨一針,然後就閑聊起來。科主任指著我們說,這都是咱們山西醫學院的實習學生。劉教授側著臉看向我們這些實習生,微微地點了點頭,撇著嘴角說:“現在的學生很不刻苦啊,到頭來什麽也學不到!”我把他的四川口音裏的“刻苦”聽成了“開闊”。我還重複了一遍:“不開闊?”他還繼續點頭。不過後來我弄明白他的意思後,我就更頻繁地晚上到急診科跟著看病人了。等實習結束返校學習衛生係專業課時我更努力了,成績一下子竄上來了。
積液分兩種:漏出液和滲出液。滲出液常與炎症相關,又叫“炎性滲出”,內含血細胞和蛋白,顯得較為渾濁,也常見於腫瘤。漏出液是由於靜脈壓力升高造成的血液的液體成分從血管內漏出,沒有血細胞和高分子蛋白這些固形成分,積液看起來比較清亮透明,最最常見的兩種情況是心髒衰竭和肝硬化。化驗結果出來是漏出液,大概率是心衰造成的。老人的口唇青紫(醫學上叫紫紺)是因為缺氧,胸腔積液可以擠壓肺髒的空間而造成肺功能衰竭。但該患者的紫紺也有可能是因為心功能衰竭而不是肺功能衰竭,也就是說正常的肺髒照樣把吸入肺的氧氣交換到肺髒的血液裏,但衰竭的心髒不能提供足夠動力將含氧的血液從肺髒運到全身,所以病人仍然缺氧而造成紫紺。治療方案就是抽出胸腔積液,並強心利尿治療。利尿的目的是降低循環血量,也就是通過利尿的方式排出去,以減輕心髒負擔,防止胸腔積液複發。下完醫囑劉主任就回太原了。
感覺這個病例不複雜,主治大夫也能處理,隻不過家屬想找更高一級的專家來看一看,這是中國患者家屬的一個通病,也是造成醫療資源浪費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不過這次情況不同了,按醫囑治療兩天效果並不明顯,無奈又去請劉主任。這次我沒時間去,周同學自己去的,第二次會診我也沒抽開身去參觀。後來周同學跟我介紹說患者除了胸腔積液,還有心包積液。心包是包裹在心髒外麵的一層薄膜,心包和心髒壁的中間有少量漿液,能潤滑心肌,使心髒活動時不跟胸腔摩擦而受傷。現在心包和心髒壁的中間積有大量液體,壓縮了心髒的跳動空間而致使心髒功能衰竭。當年學解剖課時根本就不把心包當回事兒,認為不重要,不會考。看來知識點不重要並不等於臨床上不重要,這也許就是高分者並不一定高能的一種注解。
第二個專家會診是阿裏的病人,就是學潮時第一次和我一起進京、還把他的盒式錄音機交給我現場錄音的阿裏。這是一個昏迷的病人,有糖尿病史,因昏迷入院。家屬執意要請省城專家會診,主治醫生就打發阿裏去,阿裏就拽上我一起回太原。因為是糖尿病,所以就非常明確直奔附屬一院內分泌科請第一專家何國芬教授。何教授沒有給我們上過課,但我和她有過接觸。當年我宿舍老六“山西大俠”是學生會幹部,帶著我去邀請何教授給做一場報告。當時“山西大俠”和我找到了何教授的家,隻有她老伴兒在家,老頭非常熱情也非常健談。印象深刻的是他讚歎日本發達,彩電冰箱質量高,世界前十大銀行日本就占了八家,隨後大罵日本人,說小日本真壞,剩下那兩家他們還有給買過來,你說小日本多壞?一會兒何教授回來了,因為她剛隨團訪問日本回來,就跟我們感歎日本太發達了,納悶一個戰敗了的國家怎們那麽快就變得如此發達?我們真應該好好思考。當時何教授報告的聽眾是全校學生幹部、學生黨員和要求進步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的學生積極分子,我屬於三無人員,沒有資格聽。事後“山西大俠”學著何教授的腔調在宿舍裏模仿:“同-學-們,我羨慕你們啊!”
患者的兒子是個轉業軍人,在當地稅務局工作,這次跟著我和阿裏直奔內分泌科病房,在病房大樓裏繞來繞去,最後在醫生辦公室找到了何教授,我和阿裏直呼順利。患者的兒子繞的有點發懵,後腦勺靠在牆上,仰著脖子說,要是我一個人可真找不到這兒來。這次跟著何教授一起看病人,感歎的是她的仔細認真。患者是昏迷的,時不時地需要翻動病人,這些力氣活有我們來幫忙,何教授仔仔細細地從頭頂檢查到腳底,檢查過程中患者從口角流出巧克力色液體,這有可能是胃內出血造成的,主治醫生說這不是第一次了。何教授說這不是好兆頭,用拇指和食指在患者的手背上揪起一小塊皮膚,鬆開後皮膚並沒有立即彈回原狀,而是慢慢地坍塌下去再逐漸恢複原樣,這表示脫水,但還不能確定脫水的原因是否是因為胃出血。
糖尿病昏迷主要原因是酮症酸中毒和非酮症高滲性昏迷。所謂的酮症酸中毒就是肝髒合成並釋放過量的顯酸性的酮體,改變了正常的血液酸堿度。高滲性昏迷則是因為血糖過高致使血液滲透壓上升所致。血液滲透壓上升也會造成皮膚脫水,所以該患者有可能是高滲性昏迷,但這些都需要根據實驗室檢查結果作為主要參考而確診。很遺憾根據何教授的治療方案也沒有挽回患者的生命,自入院以來患者就沒有醒過。事後跟主治醫生聊起這個病例,認為檢驗報告不準是一主要原因,患者的血樣報告結果每次一個結果,沒有一致的。當時醫院的檢驗科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化,各醫院的結果沒有可比性,主治醫生建議我們將來去一個新醫院首先一定要熟悉檢驗科的檢測方法和正常值範圍,學會判斷結果的可靠性。
在醫院實習是我們把課本與實踐結合起來的一次實戰演習,當我們的課本知識能指導活我們的實踐時,我們都非常激動。阿裏在眼科實習時,檢查患者眼底需要散瞳,他猜測散瞳試劑是阿托品,得到老師的肯定回答時,阿裏高興得直跺腳。我自己在急診科也遇到一個脊柱摔傷的患者,首先要判斷是否脊髓折斷,如果沒有就要防止脊髓折斷,不然回下肢癱瘓。該患者被弟弟背進急診室,其實應該是用木板太患者以防脊髓這段。患者下肢不能動,要看是否是因為脊髓折斷,我猜應該看患者是否有直覺,結果接診醫生果真去撓患者腳心看有無知覺,盡管我沒有親自檢查,但我因為想的對路子,心裏也非常高興。這位醫生是個骨科副主任醫師,很多同學不喜歡他,認為他不搭理學生,其實是學生勢利眼,都圍著科主任的屁股轉,他也就不去上杆子教學生。而我在急診室的時候,非常認真地跟著他看病人,不時問一些問題,他當然不吝賜教,看完病人還非常高興地跟我分享他的心得,他以前看過的病例也與我分享,建議我做一總結,說這就是一次很好的實習。
我最後的一個實習是在兒科,在病房裏看那麽多哭鬧的孩子真是頭大,但作為兒科醫生成就感也大。孩子都不會裝病,一看孩子的精神狀態就知道治療效果了。帶我的田大夫是我的校友,長得瘦瘦小小的,似乎與科裏的其他醫生不太合群,我就親眼見一個高年資的副主任醫師當著大家的麵質問訓斥她。但她對我和她帶著的另一個進修醫生都非常認真負責。最後一天,她讓我對一個患兒進行問診,當然回答問題的都是患兒的媽媽,我很緊張,但頭腦思路沒有亂,我自我感覺還好。田醫生對我沒有更多的鍛煉機會了感到可惜,但向我強調問診的重要性,她認為從問診就可以看出醫生的水平高低,因為問診是一個縮小範圍的過程,有外向內,由淺入深,逐漸縮小包圍圈,最後鎖定所患疾病。
我們衛生係隻有一年的臨床課,一個學期課堂上課,一個學期的醫院輪轉實習。實習結束返校後我們就進入了衛生係專業課的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