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憶中的上海西餐館
(八)
徐家禎
(八)
(接上文)很奇怪,淮海路以前是“法租界”,應該西菜館林立,但是我隻記得 淮海路上賣西點、喝咖啡的店鋪很多,西餐館卻很少。我在網上看到講上 海“吃”的文章中,也沒有提到淮海路上有什麽西餐館。很可能 49 年前有, 後來,上海的外僑都陸續離開了,西餐館就逐漸都關門歇業了。但為什麽 淮海路的西點店、咖啡館不關門呢?記得淮海路上有哈爾濱食品廠(五十年初,好像他們也有一個外國名字,後來變成國營了,就改成“哈爾濱” 了)、老大昌,都是有名的西店鋪,大家都經常提起。以前我還記得淮海 路中段,有一家叫“撲爾鵲格良”(名字很古怪,現在記不清究竟是怎麽幾 個字了,音不會錯,字也大致都如此)的糖果店,開在“哈爾濱”和“老大昌” 的中間路段上,以賣糖果為主,後來大概店主離開中國了,就關門了。我 從未看見有人提起過這家店。
淮海路的西點和糖果,做得不比南京路差,他們有的品種,南京路 的西點店還比不過他們,比如,哈爾濱以前有賣一種巧克力花生,一大塊 一大塊沾上奶油巧克力的花生,不規則形,大大小小稱斤賣,真是好吃。 巧克力不甜不膩,花生烤得不焦不生,讓人吃了會上癮。這是我以前走過 “哈爾濱”必買的糖果。“凱司令”也有這種花生糖,但味道不能與之相比。
我講得出的、淮海路的西餐館隻有一家,就叫“天鵝閣”,在淮海西 路上,不到陝西路口那個路段。店門朝北開。那個路段還不到淮海路最熱 鬧的路段,所以店麵不多,隻有幾家小店鋪,天鵝閣就是其中一家。
記得天鵝閣西餐館門麵不大,好像就是單開間的門麵。兩三層的房 子裏,天鵝閣隻占樓下,樓上並無餐廳。天鵝閣最吸引人的招牌是晚上的 霓虹燈上,有一隻天鵝,這很吸引孩子的注意。
在我印象裏,天鵝閣不賣糕點,但是下午好像供應咖啡等飲料,到 了晚飯時間,就供應西餐了。天鵝閣的店堂是暗嗬嗬的,兩邊或者一邊設有“火車座”(上海人把對麵對兩張長沙發椅、中間一張小長桌的座位叫做 “火車座”,因為跟火車上的座位一樣),中間放著幾張小桌子。店堂不大, 但很吸引年輕人去那裏喝咖啡、吃西餐、談情說愛;也很適宜朋友去那裏 聚會、閑談。所以,我記得下午去的話,店裏經常是騰雲吐霧的,坐滿了 年輕人和中年人。
我講得出的、淮海路的西餐館隻有一家,就叫“天鵝閣”,在淮海西 路上,不到陝西路口那個路段。店門朝北開。那個路段還不到淮海路最熱 鬧的路段,所以店麵不多,隻有幾家小店鋪,天鵝閣就是其中一家。
記得天鵝閣西餐館門麵不大,好像就是單開間的門麵。兩三層的房 子裏,天鵝閣隻占樓下,樓上並無餐廳。天鵝閣最吸引人的招牌是晚上的 霓虹燈上,有一隻天鵝,這很吸引孩子的注意。
在我印象裏,天鵝閣不賣糕點,但是下午好像供應咖啡等飲料,到 了晚飯時間,就供應西餐了。天鵝閣的店堂是暗嗬嗬的,兩邊或者一邊設有“火車座”(上海人把對麵對兩張長沙發椅、中間一張小長桌的座位叫做 “火車座”,因為跟火車上的座位一樣),中間放著幾張小桌子。店堂不大, 但很吸引年輕人去那裏喝咖啡、吃西餐、談情說愛;也很適宜朋友去那裏 聚會、閑談。所以,我記得下午去的話,店裏經常是騰雲吐霧的,坐滿了 年輕人和中年人。
天鵝閣也說是供應法式西菜 —— 在法租界,法式西餐館多,是順理 成章的吧 —— 但菜目與紅房子差不多,也有羅宋湯,做得也很一般。
但我記得他們有兩道菜:一道是蛋煎魚,一道是葡國雞。可能這兩 道菜在紅房子和德大西餐館都有,但是,我就放在這裏談談吧。
蛋煎魚可能也是鮭魚做的,在煎鍋裏煎過,兩邊包上一層薄薄的蛋 皮。這道菜的好壞,主要不但要看調料配得如何,還要看魚煎得好不好: 煎過頭了,魚就太老、太幹;要煎得剛熟,魚裏的汁水都在,這就要看廚 師的手段和經驗了。
上海人 愛吃河魚,河魚肉質細嫩,隻要火候掌握得好,煎出來都好 吃。西方人愛吃海魚,海魚的肉質本身比河魚老,要煎得好很不容易。再 說,西方人喜歡在魚外邊塗上一層厚厚的麵包粉或者麵粉,煎得不好的話, 吃起來真是味同嚼蠟,叫人難以下咽。
但我記得他們有兩道菜:一道是蛋煎魚,一道是葡國雞。可能這兩 道菜在紅房子和德大西餐館都有,但是,我就放在這裏談談吧。
蛋煎魚可能也是鮭魚做的,在煎鍋裏煎過,兩邊包上一層薄薄的蛋 皮。這道菜的好壞,主要不但要看調料配得如何,還要看魚煎得好不好: 煎過頭了,魚就太老、太幹;要煎得剛熟,魚裏的汁水都在,這就要看廚 師的手段和經驗了。
上海人 愛吃河魚,河魚肉質細嫩,隻要火候掌握得好,煎出來都好 吃。西方人愛吃海魚,海魚的肉質本身比河魚老,要煎得好很不容易。再 說,西方人喜歡在魚外邊塗上一層厚厚的麵包粉或者麵粉,煎得不好的話, 吃起來真是味同嚼蠟,叫人難以下咽。
英國人大概是歐洲人中最不講究吃的民族了,所以,沒有一家西餐 館會誇口說:“我們做英國菜!” 英國人的“國菜”就是一種:fish and chips (炸魚和土豆條)。在英國,我到處吃 fish and chips(因為別的菜做得更加 糟糕),在印象裏,卻沒有一家做得好的:麵粉塗得厚,炸好之後,就像 一層橡皮;魚炸得幹而柴,吃起來像嚼木片一樣;土豆條粗而厚,炸得軟 噗噗、幹巴巴的,像一根根幹樹枝條。澳洲人也繼承了英國人的食物傳統, 每家西餐館幾乎都少不了 fish & chips 這道菜,但是澳洲人的這道菜卻做得 比他們的英國老祖宗好多了,即使在 pub(酒館)裏吃 fish and chips,魚 也大多炸得外邊鬆脆,裏邊多汁,土豆條也炸得外脆裏鬆的,恰到好處, 非常誘人。但是,我覺得歐洲人做魚,普遍來說,做得都比英國人要好, 因為他們吃的魚種類繁多,除了海魚,也吃河魚。
另外還需一提的是,吃炸魚用的調料。在上海的西餐館裏,家家都 供應一種梅林牌子的大瓶醬油,叫“辣醬油”。“辣醬油”味道與普通醬油不 同:前者不但鹹而鮮,而且帶一點辣味。所以上海人吃炸魚、炸豬扒,甚 至吃蛋煎魚,都一定要倒一點辣醬油,而不用普通醬油或醋。到了澳洲, 我發現超市裏有賣一種調料,瓶子比上海梅林的辣醬油小很多,但招牌的 顏色一樣,也是橘黃色的,味道也差不多,一看出處,原來是英國來的。 看來,上海梅林公司的辣醬油也是西方同類醬油的改良版。
葡國雞,其實是一道葡萄牙菜,不是法國菜,“葡國”就是“葡萄牙”的 意思。上海話“國”和“骨”,念得快,音差不多,所以,“葡國雞”,念得快, 就變成“葡骨雞”了。有的飯館菜單上就寫著:“葡骨雞”。
葡國雞,其實是一道葡萄牙菜,不是法國菜,“葡國”就是“葡萄牙”的 意思。上海話“國”和“骨”,念得快,音差不多,所以,“葡國雞”,念得快, 就變成“葡骨雞”了。有的飯館菜單上就寫著:“葡骨雞”。
“葡國雞”其實就是用胡蘿卜、洋蔥、土豆等蔬菜,加上調料,燉出 來的一道菜。有的店裏,還加咖喱,那就變成咖喱雞了。有人說,這道菜 不是真的葡萄牙菜而是以前葡萄牙的殖民地澳門人發明的,這很有可能。
葡國雞在家裏也可以做,而且,中國人的火腿燉雞也遠比葡國雞鮮 美,所以,我們去西餐館,很少點這道菜。要吃,也隻是為了變換一下口 味而已。記得天鵝閣就有這道菜,但上海其他西餐館,也有。
天鵝閣我們去的次數不多,一般大概總是逛淮海路逛得累了,就在 天鵝閣吃午飯或者晚飯。但是天鵝閣開業的時間很長,“文革”中還在。是 不是還供應西菜,就不知道了。現在呢?就更不知道它的下落了。
淮海路上據說還有一家蘭村西餐館,好像有點印象,但不知道在哪 裏,也不記得有沒有吃過,就不在這裏談論了。
淮海路上據說還有一家西餐館,叫“複興西餐社”,我在鄧雲鄉的回 憶錄中看到過。鄧雲鄉也是一個“奇人”。以前默默無聞,“改革開放”之後, 忽然大紅大紫起來,寫了許多雜文,談《紅樓夢》、談大觀園、談北京的 掌故,也談上海,但談得較少,其實他在上海算算也住了幾十年,但總歸 還是不熟悉吧,沒有談北京談得多。他還廣交北京的俞平伯、上海的陳兼 與、新加坡的周潁南等文化名人,還擔任《紅樓夢》電影的顧問,到處開 會、出風頭。他的雜文就出了十多本。可惜天不假年,後來,大概九十年 代,鄧雲鄉就得病去世了。鄧雲鄉是山西人,長期在北京念書、工作。五十年代中調到上海來,在一個專科學校教書,就定居終老於上海了。據他 回憶,他剛來上海,因為是單身,星期天經常在複興西餐社度過。他說, 那時,複興一客“公司菜”是一塊錢,吃好午飯,點一杯咖啡,五毛錢,在 那裏坐一下午,看書、寫東西、會朋友。晚上有時換一家餐館吃飯,有時 就接著在複興吃晚飯,也是一塊錢。我給他算算,要是他每個星期天都在 複興這麽度過的話,一個月也就十塊錢,對他那時七、八十塊,甚至八、 九十塊錢一月工資的單身漢來說,花費也不算太高呢!
天鵝閣我們去的次數不多,一般大概總是逛淮海路逛得累了,就在 天鵝閣吃午飯或者晚飯。但是天鵝閣開業的時間很長,“文革”中還在。是 不是還供應西菜,就不知道了。現在呢?就更不知道它的下落了。
淮海路上據說還有一家蘭村西餐館,好像有點印象,但不知道在哪 裏,也不記得有沒有吃過,就不在這裏談論了。
淮海路上據說還有一家西餐館,叫“複興西餐社”,我在鄧雲鄉的回 憶錄中看到過。鄧雲鄉也是一個“奇人”。以前默默無聞,“改革開放”之後, 忽然大紅大紫起來,寫了許多雜文,談《紅樓夢》、談大觀園、談北京的 掌故,也談上海,但談得較少,其實他在上海算算也住了幾十年,但總歸 還是不熟悉吧,沒有談北京談得多。他還廣交北京的俞平伯、上海的陳兼 與、新加坡的周潁南等文化名人,還擔任《紅樓夢》電影的顧問,到處開 會、出風頭。他的雜文就出了十多本。可惜天不假年,後來,大概九十年 代,鄧雲鄉就得病去世了。鄧雲鄉是山西人,長期在北京念書、工作。五十年代中調到上海來,在一個專科學校教書,就定居終老於上海了。據他 回憶,他剛來上海,因為是單身,星期天經常在複興西餐社度過。他說, 那時,複興一客“公司菜”是一塊錢,吃好午飯,點一杯咖啡,五毛錢,在 那裏坐一下午,看書、寫東西、會朋友。晚上有時換一家餐館吃飯,有時 就接著在複興吃晚飯,也是一塊錢。我給他算算,要是他每個星期天都在 複興這麽度過的話,一個月也就十塊錢,對他那時七、八十塊,甚至八、 九十塊錢一月工資的單身漢來說,花費也不算太高呢!
但是,我們是否去過蘭村和複興這兩家西餐館,我就一點印象也沒 有了。難道後來關門了?改行做中餐了?菜不好吃,不去?我都說不出, 所以也就不在這裏詳談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