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假的”並不隻是個貶義詞,它還是一種產業,一種文化,甚至是一種生存哲學。從假酒、假藥、假文憑,到假畫、假奢侈品,甚至連假新聞、假曆史、假人設都層出不窮。中國的造假現象,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形成了一整條完善的產業鏈,形成一幅“盛世奇觀”。
日前,深圳某公司負責人彭廷,花費700萬元買了一批藝術品,包括一幅齊白石的《荷花翠鳥》,但鑒定後發現疑似贗品。更諷刺的是,這些畫是從曆史悠久、以信譽著稱的榮寶齋購買的。榮寶齋的回應是:“我們沒有承諾退貨賠償,走法律程序吧。”意思很明確:你有700萬,但你不配玩藝術。
這條新聞讓人不禁想問:中國,還有什麽是真的?造假在中國,早已形成了一個成熟的生態係統。從造假者到受騙者,從監管者到消費者,每一個環節都各司其職,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造假不僅是一種商業行為,更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植根於文化、經濟、製度等多重因素,成為中國社會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中國的白酒,一口下去,你不知道自己喝的是乙醇還是甲醇。茅台,價格一路飆升,市場需求巨大,造假者自然趨之若鶩。早在2019年,貴州警方就曾破獲一起製售假茅台酒案,涉案金額高達1.2億元,而這些假茅台流入了正規專賣店。你花高價買一瓶茅台,結果喝的可能隻是兌水的工業酒精,唯一值錢的,可能就是那張精美的包裝和防偽標誌。
但問題是,很多人明知是假貨,依然泰然處之。為什麽?因為假的茅台,照樣能在飯局上撐門麵,照樣能當禮品送出去。人們買的不是真酒,而是一種社會象征。這讓人不禁感歎:在中國,很多東西都不是用來“用”的,而是用來“顯擺”的。既然假的和真的在功能上沒什麽區別,那造假又有什麽不好呢?
藝術品市場的造假現象由來已久,特別是齊白石、張大千等大師的作品,幾乎每一幅都能找到“兄弟版”。據業內人士透露,中國市場上流通的齊白石畫作,大部分都可能是贗品。更諷刺的是,很多買家並不關心畫的真偽,他們更在乎的是“市場價”。隻要能升值,假的又如何?這就導致了市場上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有些假畫的價格甚至比真畫還高。
造假是一門好生意,因為它的成本低、收益高。例如,一瓶假茅台的成本可能隻有幾十塊,而市場價可以賣到三千以上;一幅假齊白石畫的成本可能不到一萬,但賣出去就是百萬級別。如此暴利,誰不心動?每當造假現象曝光,相關部門就會進行“嚴厲打擊”,媒體也會配合曝光一些假貨工廠,但往往風頭一過,造假生意又死灰複燃。對於造假者來說,隻要能熬過風頭,他們依然可以繼續賺錢。
中國的造假文化不僅僅是市場行為,它更是一種社會心理。很多人對假貨的態度是:“隻要能用就行,管它真假?” 在這種文化氛圍下,造假者有市場,消費者也樂於接受,最終形成了一種共謀關係。
長期的造假文化會導致一個嚴重的問題——整個社會的信任體係崩潰。信任一旦崩潰,整個社會都會陷入互相欺騙的惡性循環。商家欺騙消費者,消費者欺騙商家,最離譜的是,連官方數據和新聞報道也造假。最終,整個社會變成一個“誰更能騙,誰更能演”的大型劇場。假作真時真亦假,這才是中國社會最諷刺的地方:我們生活在一個巨大的假象之中,而最可怕的是,我們已經習慣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