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鄙視鏈。比起白人、黑人、拉美裔甚至外星人對華人的“刻板印象”,華人自己才是歧視華人的“主力軍”。這種現象遍布全球,無論是舊金山唐人街,還是吉隆坡、巴黎、溫哥華的華人社區,都能見到“華人相輕”的戲碼輪番上演。
古人雲:“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如果把這個“文人”換成“華人”,那簡直就是當代海外華人生態的真實寫照。從身份認同、地域出身、語言能力、經濟實力、教育水平到生活方式,華人之間的鄙視鏈之長、細分維度之多、規則之複雜,堪比一門玄學,比有些國家的階層固化還要嚴重。
![](/upload/album/f4/51/ac/c97129c88397iaZz6DHe.jpg)
在歐美的華人眼裏,東南亞華人是“low端人口”,畢竟他們很多是早年移民,文化水平有限,經濟條件相對一般,操著一口帶有濃厚地方口音的中文或蹩腳的英文。但殊不知,東南亞華人中也有不少富可敵國的大佬,而歐美華人中也有不少打黑工、刷盤子的辛苦移民。
在一些華人眼裏,非洲華人最“低端”。非洲大陸的華人,多是改革開放後過去打拚的商人、工人或者技術人員,在環境艱苦、社會動蕩的情況下生存。這些人辛苦打拚,結果不僅要麵對當地人的歧視,還要被其他華人看不起,真是人在天涯,歧視難防。
這個話題太過敏感,但避而不談就顯得不夠犀利。港台華人對大陸華人的歧視由來已久,早年間覺得大陸貧窮落後,現在又覺得大陸“暴發戶”氣息太重。至於大陸華人怎麽看港台華人?這年頭“信息差”正在縮小,不少大陸華人已經對港台華人的優越感感到不屑一顧,但歧視的火苗依舊在某些角落燃燒。
這個矛盾從古至今,連海外也能精準複刻。南方華人覺得北方華人粗魯、不精打細算、不夠靈活;北方華人覺得南方華人小氣、愛算計、城府深。這套地域偏見不僅在國內流行,在海外一樣生根發芽,甚至還會進一步細分,比如廣東華人看不起東北華人,福建華人看不起海南華人……
老移民和新移民更是一對“歡喜冤家”,老移民覺得新移民沒文化、素質低、不懂規矩,特別是看到新移民一窩蜂買房炒房、帶貨直播、開餐館賣奶茶,老移民心裏別提多複雜了。但新移民也不是吃素的,認為老移民太落伍,不會利用互聯網賺快錢,思想保守,不懂新時代“財富密碼”。
在海外,華人之間最明顯的一條鄙視鏈就是英語能力。說得一口流利英語的華人,帶著優越感,覺得那些英語不靈光的華人,是“井底之蛙”“活在華人圈的井蓋下”。但英語不好的華人也未必自卑,他們用“咱們不需要迎合外國人”來自我安慰。
在一些知識精英聚集的地方,比如北美高校、矽穀、華爾街,一些學術派華人,對商人出身的華人嗤之以鼻,認為他們隻會賺錢,文化水平低。而在華人企業圈,商人們又覺得學術派不接地氣,隻會紙上談兵。
最現實也最冷酷的一條鄙視鏈,橫隔在有錢的和沒錢的之間。有錢的華人,看不起窮華人,認為他們沒本事,隻能靠打工度日。而窮華人則覺得富華人勢利、炫耀、攀比,他們是“靠關係發財”,不值得尊重。
華人群體在異國他鄉缺乏歸屬感,通過劃分“自己人”和“外人”來尋求安全感。然而,誰才是“真正的自己人”卻永遠是個問題,結果就演變成互相較勁和踩踏。華人社會普遍推崇成功學,從小被灌輸“必須成功”的觀念,這種焦慮在海外甚至更加明顯。於是,華人彼此之間不僅競爭激烈,還要通過貶低別人來證明自己過得更好。加上華人內部競爭激烈,無論是學業、事業還是社交,資源有限,導致人們習慣於用比較和貶低別人來提升自己的優越感。
有些華人群體喜歡拿刻板印象當“笑料”,卻不知道這種固化思維反而加深了歧視。比如,福建人一定是偷渡的?廣東人一定愛吃奇怪的東西?北方人一定粗魯?這類標簽化思維,在華人自己內部根深蒂固。“華人相輕”是一種全球性的現象,既有文化基因的因素,也有現實利益的驅動。問題在於,這種內鬥不但沒有任何好處,反而讓華人群體的形象更加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