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式菜,帶來的是視覺新鮮感,還是自我成就感。然而,我最最喜歡做的,是那些個再普通不過的家常菜。因為,那裏有家的味道,有母親的味道。我經常會因著突來的懷念,做起某個再普通不過的家常菜。在這最是思鄉的春節,我的廚房也頗為生動,近期又做起了這幾樣:
香煎鍋貼。晚餐做了二十來隻鍋貼,自帶著母親的味道和兒時的記憶。那個時候,豆腐在農村是家家有的,母親做的鍋貼也必有豆腐,不是白蘿卜豆腐餡兒的,就是苦麻或油麥菜豆腐餡兒的,無論什麽餡兒都會加肉沫或油渣。每每做鍋貼,母親都會熬一鍋大米粥,吃了幹的喝個稀的,是人人喜歡的標配。在母親和我們住的日子,她經常給我們做鍋貼,先生和兒子都很愛吃。
我做的是蘿卜豆腐餡兒的。因著這份深深的思念,我特意留下了前兩天熬製的油渣,邊做邊懷念母親和她的廚房。想起了年少時去自留地拔蘿卜的畫麵--迎著寒風踏著小雪,結霜的凍土冰冷的蘿卜,刺骨的溪水……當年的心裏那叫一個不情願。可要是換作現在,我想每一天都可以去菜地,不論酷暑不論寒冬。
看著鍋貼列隊時的美麗
看這出品的鍋貼,像極了母親做的樣子和味道,一不小心吃了七隻
豆腐皮卷。很懷念母親用豆腐皮做的係列,有炸響鈴、豆腐皮卷、豆腐皮蛋花湯。炸響鈴通常在年三十前做一批,春節裏來了客人配著蔬菜炒;豆腐皮卷和蛋花湯需要現做現吃,每每客人來了母親總能很快變出來。我學著母親的樣子,做青菜雞蛋餡兒豆腐皮卷,加入的油渣可謂是靈魂。看它出鍋時透亮的金黃和青綠,當屬沒吃就流口水級的。第二天早餐用剩的邊腳料做了豆腐皮蛋花湯,隻可惜這邊的豆腐皮沒有韌性,放入水中就化了口感著實不佳。
豆腐皮卷
素炒土豆。土豆做法有很多種,我卻最喜歡素炒,沿續了母親最常做的方法,全程不加一滴水,調入點豬油的味道會更香。隻是,土豆不是從前的那個土豆了。要說兒時的土豆,個個黃燦燦的,用筷子就能輕鬆去皮。收土豆的農活,我自然是不喜歡的,現在卻沒有了機會。
素炒土豆,要是再出點鍋巴就更香了
炒雞蛋胡蘿卜。不加一滴水的慢炒,小火中炒出了胡蘿卜的金黃,再配上炒雞蛋感覺實在爆棚。不記得胡蘿卜豐收是什麽季節了,隻記得它碎碎花的葉子和拔蘿卜的歡樂,最迷人的是那股清香和脆甜,經常出了泥土用手一檫或清水一衝便直接入嘴,而配上農村土特產雞蛋,是年少時母親常做的一道菜。隻是,現在的胡蘿卜沒有了原先的容顏,更是連一點胡蘿卜味道也聞不到了。好在,這邊的胡蘿卜,還有著這股迷人的清香,以至於我經常湊近了聞。我知道,我聞的是生活,是回憶……
青菜炒豆腐。冬天裏南方常吃的一道菜,也是我最喜歡常懷念的一道菜,隻可惜這邊的油菜不夠好我很少買,大多用了COSTCO的代替,所以做不出想要的樣子。最近做著這道菜還在想,要是和遊士做了鄰居那就太好了哈哈。
![](/upload/album/94/ea/55/fd53c6168894PznHDYoO.jpg)
青菜豆腐,隻是青菜不是那青菜,豆腐不是那豆腐
肉皮凍。豬肉是那些年農村最常吃的肉,帶皮的豬肉母親會拿了做紅燒肉,也會把肥肉和肉皮分開來做,肥肉熬油肉皮做皮凍。我繼承了母親的美味紅燒肉,也會熬製豬油卻從未做過皮凍。COSTCO的帶皮豬肉,實現了我餃子肉沫的自製,多出的肥肉偶爾會熬製點豬油,剩餘的就和皮凍一起扔掉了。春節因為炸丸子用的多,肥肉和肉皮也就多了,於是萌生了做肉皮凍的想法。通過YOUTUBE學會了肉皮的處理(很關鍵),加入黃豆的簡單熬製直接出品了。吃著Q彈Q彈的皮凍,感覺滿滿的膠原蛋白,吃完下意識拍了拍臉,仿佛瞬間變年輕了。
![](/upload/album/94/ea/55/fd53c6168926ykqrFWUW.jpg)
看這一小條的美麗,第一次吃兩人的份,怕油脂不敢多吃
![](/upload/album/94/ea/55/fd53c6168946Dn7mJtCh.jpg)
![](/upload/album/94/ea/55/fd53c6168963G7P3c97C.jpg)
忍不住再上圖,隨便澆上點醋和生抽,真是美麗又好吃
早上又起晚了,使勁碼字配圖,卻早已是饑腸轆轆,尤其聞得屋裏飄的酒釀蛋花湯味道……
時間過的太快,說著除夕轉眼又是元宵節。祝大家元宵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