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談結論,再看證據、數據和敘事。美國政府和美軍與中國對抗的狀態,已經並將開始發生根本性的改變。目前還在奉行的, 拜登政府對台海、南海和西太,越來越有限, 越來越無效的到場、震懾和威懾的對抗原則, 特朗普政府將會有所改變。不僅是美國第一和美國優先,也將更加客觀實事求是,有多少實力說多少話,戰略收縮勢在必行,並且一切以省錢,並對美國利益有利為首要考慮。盡管過去兩個星期,中國與美菲正在南海進行較量。兩架B1B,並據說B-2都出動了。這主要是拜登既定政策的作用,尤其是他任命的三軍聯席會總參謀長布朗還在位。無論如何,從目前和將來一段時間內來看,中美正在進行的全方位、全領域,涵蓋了海陸空天潛網和無人操作武器係統的大規模軍備競賽,目前的具體數據來看,接下去的三到五年,將會有決定性的結論出來。誰將主宰台海南海甚至西太。
談到結論,可以先看一看美國媒體報道的一個采訪新聞。美國新政府所謂的對華強硬派的國務卿盧比奧,幾天前的講話中, 提到了對國際戰略和形勢的一個根本性的看法。眾所周知, 盧比奧一直是美國國會的中國通,他有理論思維和科學研究的訓練,擅長大數據思維,並且寫的PPT文案文稿法案都非常的接地氣,有數據有證據有切實可行的具體方法, 一直是國會裏較出眾的孺子可教的好孩子。正因為如此,雖然他是一個反共傳統的的右派,但他也是一個有著客觀理性的現實主義者。
盧比奧最近接受福克斯新聞前主持人凱利的采訪,他宣稱"單極世界(Unipolarity)是一種異常現象,並將回歸多極世界視為地緣政治引力的修正"。 他說: “因此,世界上隻存在一個單極國家是不正常的。那不是——那是一種異常現象。它是冷戰結束的產物,但最終你會回到一個多極世界(Multipolarity),地球上不同地區有多個大國。我們現在麵臨著中國和某種程度上的俄羅斯,然後你還要對付伊朗和朝鮮這樣的流氓國家。” 媒體文章指出, 盧比奧的言論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 不論他是否真的相信這一點,或者隻是在適應特朗普總統的世界觀,國務卿不僅宣布單極世界已經結束(希拉裏·克林頓說世界在 2010 年就已經是多極世界了,但說出來和真正理解是兩碼事),而且將回歸多極世界視為回歸常態,這仍然非常重要"。
媒體文章指出盧比奧講話的要點和現實意義: (1) 美國國務卿盧比奧宣布美國的單極時代已經結束,強調回歸多極化是地緣政治秩序的自然修正。(2) 盧比奧強調,蘇聯解體後的單極時刻是一種反常現象。中國、俄羅斯和其他地區大國的崛起預示著更傳統的力量平衡的回歸。(3) 盧比奧強調,美國外交政策需要更加突出重點,使行動與戰略目標保持一致,並將國家利益置於意識形態野心之上。(4) 盧比奧的多極化世界觀表明,美國應摒棄 “首要地位 ”的大戰略,主張以更加平衡和現實的方式參與國際事務,承認美國力量的局限性。(5) 盧比奧的見解為在複雜、競爭激烈的國際格局中重新思考美國戰略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框架,促進了一種更加務實、更具戰略性的外交政策。(6) 目前尚不清楚盧比奧對此考慮了多少,他也沒有提到結束主導地位是一項大戰略。然而,他談到將美國利益置於美國外交政策的中心,美國不能負責解決世界上的所有問題。 但如果人們將單極世界視為曆史的偶然和異常,那麽就很難證明主導地位或自由霸權的大戰略是合理的,因為其本質上是尋求恢複或延長這種異常狀態。 (7) 當然,特朗普政府的想法、言論和做法之間的差距可能相當大。 文章指出, 無論如何,盧比奧的采訪值得更多關注。不僅因為它令人耳目一新,還因為早就應該進行一次嚴肅的大戰略對話——不帶任何孤立主義或擁抱中國的不誠實指責。
以上有關中美競爭和對抗結論說完了,以下分別的來看看典型的兩個現實例子, 證據和數據。美國媒體最新報道的有關美國"暗鷹"高超音速導彈和新型艦載雷達SPY-6, 目前的研發和裝備的現狀和問題。數據和一些重點的總結論述,都來自美國媒體文章的具體報道和ChatGPT 4o。
(1) 美國國防部目前仍不清楚"暗鷹"高超音速導彈的效果
高超音速導彈(Hypersonic Missile)是現代戰場上的“終極殺手鐧”,因其高速機動和強突防能力,成為全球軍事強國競爭的焦點。先進雷達係統則是“先敵發現、發現即摧毀”的關鍵,它們不斷升級, 成為現代防空、反導作戰的核心。高超音速導彈是指速度超過5倍音速(Mach 5,即約6125 km/h)的導彈。相比傳統導彈,它具備極高的機動性、突防能力和破壞力,使得目前現有的防空和反導係統幾乎無法攔截,被稱為現代戰場上的“終極武器”。
高超音速導彈一般去有以下的戰術優勢:
1. 極端速度(Mach 5-20):相比普通彈道導彈(如東風-26、戰斧巡航導彈),高超音速導彈速度快3-5倍,使得防空係統反應時間極短。
2. 不可預測的機動能力:傳統導彈通常沿可預測彈道飛行,但高超音速導彈具備變軌能力,可以躲避攔截。
3. 低空飛行:HGV和HCM在30-80 km高度飛行,避開傳統彈道導彈預警雷達的探測範圍。
4. 強突防能力:目前美、俄、中現有的反導係統(如“愛國者”、“薩德”、“宙斯盾”)對高超音速目標基本無能為力。
美國媒體1月20日報道,中國已完成新型空對空高超音速導彈的風洞耐熱測試。這是中國首次正式確認這種武器的存在。測試是在與高超音速飛行期間摩擦預期相似的條件下進行的,報告說它在超過 2,192 華氏度(1,200 攝氏度)的溫度下幸存下來。導彈經曆了中國解放軍空軍設定的嚴格性能要求。這種新型空對空導彈代表了中國技術的突破,可能對美國空中資產構成真正的威脅, 尤其是B-21轟炸機等來說將是一個壞消息。目前,美國大多數飛機都配備了導彈預警係統,能夠探測到最遠10公裏外的來襲威脅。 但在9馬赫或更高的速度下,飛行員隻有幾秒鍾的時間做出反應。這是一個非常短的時間來采取規避動作或部署對抗措施,特別是因為美國空軍和海軍的大多數戰鬥機和轟炸機都沒有超音速能力。
美國媒體2月4日報道, 美國國防部報告指出,目前仍不清楚高超音速導彈的致命效果。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產生足夠的數據“來評估"暗鷹"高超音速導彈的係統的作戰效能、殺傷力、適用性和生存能力”。 從本質上講,盡管已經進行了試射,但五角大樓無法“充分確定 AUR 的殺傷力”,並指出“武器裝備工具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導致過度使用要求或無法滿足作戰目標”。在這種情況下,過度使用是指需要多次使用導彈來摧毀某些目標。這將是一個重大缺陷,尤其是考慮到每個“暗鷹”導彈發射裝置的導彈數量有限,更不用說高超音速武器的巨大成本。
五角大樓補充道,早期的飛行測試“沒有包括具有作戰代表性的目標,因此無法直接驗證該武器的致命效果”。 雖然作戰測試與評估主任 (DOT&E) 將根據 FY24 測試對該導彈的作戰效能和殺傷力進行獨立評估,但值得注意的是,海軍也在研究其他方法來獲取效能和殺傷力數據,即在未來的飛行測試中使用代表性目標。 交付給美國陸軍的首批暗鷹發射器之一,裝有惰性導彈罐。五角大樓表示,除了對導彈殺傷力的質疑之外,還缺乏有關該武器自身生存能力的數據。 報告指出:“陸軍尚未評估全頻譜(動能、非動能、電磁、網絡)威脅環境對 AUR、TEL 或 BOC 性能的影響。”截至 24 財年末,尚未進行端到端網絡生存能力測試,而這項測試是更好地了解潛在漏洞和更好地評估其擊敗防禦目標的可能性所必需的。對於旨在擊敗高價值和時間敏感目標的導彈來說,這似乎是一個明顯的遺漏。與此同時,報告補充說,陸軍正在依靠海軍通過建模和仿真、組件測試和硬件在環評估收集的數據來更好地評估 AUR 的全頻譜生存能力。
美國軍方現在正在加倍努力開發和部署高超音速助推滑翔飛行器武器以及吸氣式高超音速巡航導彈。隨著對未來太平洋地區與中國之間潛在高端衝突的關注度不斷提高,這些武器被視為成功打擊陸地和海上一係列目標的關鍵。此外,美國最強大的對手已經部署了類似的係統,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這讓美國處於追趕的境地。與此同時,俄羅斯和北約之間日益緊張的關係導致計劃向歐洲“分階段部署”陸基高超音速和其他遠程導彈係統。 高超音速導彈結合了速度、機動性和高度,應該能夠提供一種高度可生存的手段,迅速擊敗時間緊迫、防守嚴密的目標。這仍然是“黑鷹”和海軍中程常規快速打擊計劃的目標。然而,根據目前可用的測試數據,五角大樓還需要等待一段時間才能確認這些係統中使用的新型導彈是否完全滿足這些願望。
問題: 根據這個研發的狀態和速度,加上資金的分配問題,未來五年內能夠生產和小規模的裝備高超音速導彈就已經不錯了,是吧?
ChatGPT:
是的,按照目前美國國防部的研發進度、測試狀態以及預算分配情況,未來五年內(2024-2029)能夠生產並進行小規模裝備高超音速導彈,已經算是不錯的進展了。以下是幾個關鍵因素影響美國高超音速武器的發展進程:
1. 研發與測試的進度
高超音速導彈測試失敗較多:例如,AGM-183A ARRW(空射高超音速導彈)在2021-2023年期間多次測試失敗,導致美國空軍推遲了采購計劃,甚至有可能放棄該項目。美國陸軍和海軍的LRHW“暗鷹”高超音速導彈、CPS(常規快速打擊)係統也經曆了多次測試推遲。
首次實戰部署時間較晚:陸軍的LRHW(“暗鷹”)計劃2025年投入初步使用,但仍需要後續改進和測試,短期內不會形成大規模戰鬥力。海軍的CPS計劃同樣在2025年左右進行首批試部署,主要用於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DDG-1000)。空軍的高超音速巡航導彈(HACM)仍處於研發階段,預計最早2027年部署。
結論: 未來五年(2024-2029)美國將主要集中在測試和小規模部署,但距離大規模服役仍有較長時間。
2. 預算與資金分配
2024財年,美國國防部僅為高超音速武器撥款約117億美元,相較於核武器、航母、第五代戰機等項目,資金仍然不足。與中國、俄羅斯相比,美國在高超音速領域起步較晚,資金分配仍然受到傳統武器係統(如F-35、核潛艇、導彈防禦係統等)的競爭影響。
結論: 未來五年,美國國防部很可能會維持中等規模的投資,但不會短期內優先進行大規模生產和部署。
3. 生產能力的製約
高超音速武器需要新的生產設施:例如,美國的高超音速滑翔體(C-HGB)製造能力有限,短時間內難以批量生產。俄亥俄州、阿拉巴馬州等地的生產線仍處於擴展階段,供應鏈不如中國穩定。
現有平台整合問題: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DDG-1000)和弗吉尼亞級核潛艇Block V(SSN-774)將在2025-2028年內進行CPS武器整合,但進度可能進一步延誤。
結論: 未來五年,美國高超音速導彈的生產能力仍在爬坡階段,小規模部署是可行的,但大規模裝備仍需更長時間。
4. 未來五年的可能性
時間可能進展:
2024-2025 陸軍LRHW暗鷹小規模裝備,海軍CPS係統完成測試,空軍ARRW可能被取消。
2026-2027 進一步試驗HACM(高超音速巡航導彈),潛艇和水麵艦艇可能進行試裝,數量仍然有限。
2028-2029 擴大生產,或實現初步戰鬥部署,但仍不會形成大規模優勢。
綜合判斷: 未來五年,美國最多能生產並小規模裝備高超音速導彈,但不會形成真正的戰鬥力規模。 預計至少需要10年以上(到2030年後),美國才可能在高超音速武器方麵實現大規模量產和全麵部署。
總結: 短期(2024-2025): 仍以測試和試部署為主,不會大規模服役。
中期(2026-2029): 可能會小規模生產並初步形成作戰能力,但裝備數量有限。
長期(2030以後): 如果進展順利,美國才可能進入大規模生產和全麵裝備階段。
因此,未來五年內生產並小規模部署已經是相對樂觀的情況,但無法在短時間內形成規模戰鬥力。
(2) 為什麽美國軍艦不敢和中國的新型驅逐艦打照麵?
先進雷達係統是現代防空、反導作戰的核心,它們決定了作戰單位能否“先敵發現”,並對抗高超音速武器、隱身戰機和彈道導彈。目前最先進的雷達主要具備多波段探測能力、高功率、抗幹擾能力和遠程探測能力。
先進的雷達主要戰術價值:
1. 探測高超音速目標:現代雷達(如SPY-6、YLC-8E)能夠更好地跟蹤高機動目標,提高反導能力。
2. 探測隱身戰機:L波段/VHF雷達能夠探測F-35、B-21等隱身目標,使隱身戰機優勢被削弱。
3. 多波段協同作戰:055型驅逐艦采用S波段+X波段雙波段雷達,可實現遠程預警與精準打擊。
4. 抗幹擾能力強:現代AESA雷達(如SPY-6)具備高度抗電子戰能力,可以對抗電子幹擾和網絡戰攻擊。
福特號航空母艦的雙波段雷達仍存在問題
美國媒體2月4日也報道了, 在福特號航空母艦首次部署之前,雙波段雷達仍然存在問題。 福特號 (CVN-78) 上的雙波段雷達 (DBR) 是該艦的主要傳感器係統,在部署前的演習中表現不佳,並因不斷需要雷達覆蓋而出現故障。該部署始於2023年5月,並延長至 2024 年1月結束,但海軍現在正在尋求完全更換福特號的 DBR。 這些發現是五角大樓上周發布的作戰測試與評估主任 (DOT&E) 年度報告的一部分。該文件披露了海軍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才能繼續使用 DBR,該設備僅安裝在福特號上,而其簡化版本則安裝在三艘朱姆沃爾特級 (DDG-1000) 艦上。完整的 DBR 套件原本應該裝備這些艦艇,但十年前由於成本問題而大幅縮減。除了 DBR,最新的 DOT&E 報告還提供了有關海軍最新航母狀況、部署期間的表現以及未來可能遭遇的波濤洶湧的海況的新見解。
美國海軍報告指出:“由於對雷達覆蓋的持續需求以及在操作過程中觀察到的間歇性故障,DBR 可用性在 FY23綜合訓練單位演習期間下降。”之前的 DOT&E 報告將 DBR 表現不佳歸咎於“對持續雷達覆蓋的運營期望”。 由於 DBR 隻安裝在福特號上,而它的一個版本及其作戰係統安裝在三艘朱姆沃爾特級艦船上,因此支持 DBR 及其各種維護、軟件和升級對海軍來說是一項昂貴的提議,因為海軍在成熟的宙斯盾作戰係統和相關傳感器上投入了大量資金。海軍還在考慮用 SPY-6 變體和宙斯盾作戰係統替換朱姆沃爾特的雷達,以幫助整個艦隊的維持和通用性。 DOT&E 指出,DBR 非常稀有,福特號在等待安裝 AN/SPY-6 雷達變體時可能麵臨保持其正常運行的挑戰。 注定要取代福特號上的 DBR 的 SPY-6 的特定版本是企業空中監視雷達 (EASR) 的子變體,將包括安裝在航母島周圍的三個獨立固定天線陣列,而不是 DBR 的六個陣列。所有後續的福特級航母都將配備 EASR,福特號將是唯一一艘曾經部署過 DBR 的航母。
除了福特級航母,海軍還計劃在未來將各種新型水麵戰艦、航母和兩棲艦艇上安裝該雷達的各個版本,並且正在計劃將其安裝到現有的驅逐艦上。 SPY-6 雷達家族。(RTX) SPY-6 雷達的各種型號。(RTX)目前尚不清楚福特號何時會獲得 EASR,新的 DOT&E 報告警告說,在此之前依賴 DBR 將麵臨挑戰。據報道,目前,海軍已要求製造商雷神公司繼續提供工程支持 DBR 計劃。截至周二截止日期,雷神公司尚未回應 TWZ 就其 DBR 工作發表評論的請求。 DOT&E 報告的數據截止日期為 2024年10月1日,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取得了任何進展。
問題: 據媒體報道,美國海軍唯一服役的一艘最新型的宙斯盾Flight III, 所用SPY-6雙波段雷達是4×37 (V)1,第一艘福特航母上準備安裝或者已經安裝的雙波段雷達是SPY-6 3×9 RMA(V)3。4×37代表什麽?RMA代表什麽?
ChatGPT:
RMA(Radar Module Assembly, 雷達模塊組件)是SPY-6雷達的基本構建單元,每個 RMA 本質上是一個獨立的有源電子掃描陣列(AESA)雷達單元。SPY-6雷達通過將多個RMA 組合形成不同規模的雷達係統,使其能夠適應不同類型的艦艇,從驅逐艦到航母甚至巡洋艦。
在雷達係統的描述中,4×37 (V)1 和 3×9 RMA (V)3 的表示方式反映了雷達模塊(RMA)的數量和配置。讓我們分別解析這些術語的含義:
4×37 (V)1(SPY-6雷達在宙斯盾Flight III驅逐艦上的配置):4 代表四個獨立的雷達麵(即四個固定陣列天線,分別覆蓋前、後、左、右)。37 代表每個雷達麵由 37 個 RMA(雷達模塊組件)組成。(V)1 代表特定型號或變種,(V) 在美軍命名係統中表示變體(Variant),後麵的數字標識具體的型號。
這意味著宙斯盾Flight III所用的SPY-6 (V)1 版本的雷達係統由 4 × 37 = 148 個 RMA 組成,每個雷達麵都有 37 個 RMA 單元。3×9 RMA (V)3(福特級航母上的SPY-6變種):3 代表三個雷達麵(而非四個,可能不需要完整360度覆蓋)。9 RMA 代表每個雷達麵由 9 個 RMA 組成。(V)3 表示這一版本是SPY-6的第3號變種。這意味著福特級航母上的SPY-6 (V)3 版本總共包含 3 × 9 = 27 個 RMA,相比宙斯盾Flight III的版本要小得多。SPY-6 的模塊化設計使其可以廣泛應用於不同級別的艦艇,同時保證優異的探測能力和靈活性。
問題: 中國海軍的055D和052D驅逐艦都已經安裝了四個麵的雙波段雷達, 比較美國的海軍SPY-6
ChatGPT:
中國的055D型驅逐艦和052D型驅逐艦都配備了雙波段雷達(DBR, Dual-Band Radar),即S波段+X波段雷達,而美國海軍最新的SPY-6雷達(AN/SPY-6(V))則采用了一種模塊化S波段雷達係統,將裝備於宙斯盾Flight III驅逐艦、福特級航母、未來巡洋艦等。那麽,055D/052D的雙波段雷達和SPY-6相比,誰的綜合性能更好呢?
具體主要性能對比:
1. 頻段覆蓋:055D/052D雷達更全, 雙波段雷達(S波段+X波段)。
S波段(低頻):適合遠程探測,穿透大氣幹擾能力強,可用於彈道導彈預警、遠程對空探測。
X波段(高頻):用於高精度跟蹤,適合探測隱身目標、末端火控。
SPY-6:僅S波段: 由於SPY-6雷達采用模塊化S波段,它可以很好地完成遠程探測任務,但缺乏X波段高精度跟蹤能力。美國原計劃在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上部署雙波段雷達(DBR)(X波段SPY-3 + S波段SPY-4),但最終取消了S波段雷達,僅保留了X波段雷達(SPY-3)。
2. 055D/052D的雷達在頻段上覆蓋更全,具備更強的全空域探測能力。探測距離與功率:SPY-6更強。S波段雷達估計探測距離約 450-500公裏,X波段雷達用於近距離高精度探測(如隱身目標或末端火控)。 055D的S波段雷達天線尺寸比SPY-6小,單純S波段的遠程探測能力略遜於SPY-6。
3. 反隱身能力:055D/052D更有優勢X波段(高頻)對隱身目標有更好的探測能力,適用於探測隱身戰機如F-35、B-21。S波段(低頻)對隱身目標也有一定探測優勢(因為低頻波長更長,不易被吸收)。 S波段對隱身目標的探測能力比SPY-1D(V)更強,但沒有X波段那樣精準的目標解析能力。055D/052D的X波段雷達對隱身目標更有效,因此在反隱身方麵可能優於SPY-6。
4. 抗飽和攻擊能力:SPY-6更強, 並能同時追蹤 2000+ 目標。055D/052D的雷達 盡管采用雙波段,但由於采用傳統固定相控陣架構,同時跟蹤能力可能稍遜於SPY-6。
5. SPY-6具有極強的抗幹擾能力。055D/052D的雙波段雷達具體數據未公開,
6. 數據處理能力與軟件架構, SPY-6雷達 采用了最新的信號處理架構,配合美國海軍的CEC(協同交戰能力),能夠和F-35、E-2D、衛星、其他戰艦雷達無縫共享數據。055D/052D雷達 可能也具備類似的信息融合能力(如中國的“遠程火控”概念),但目前信息較少。在網絡化作戰和數據共享方麵,SPY-6可能更勝一籌。
美國海軍難於啟齒,羞於露麵的原因?
問題: 但美國除了僅有一艘服役的DDG Flight III宙斯盾之外,連福特號 ((CVN-78)都沒有裝SPY-6 4x37RMA型雷達,所以, 比起中國海軍已經服役的8艘055D和25艘052D的話,美國的SPY-6型雷達實際上還沒有大規模有效裝備自己的海軍, 更沒有形成規模的戰鬥力。
ChatGPT:
你說得很有道理。雖然美國的SPY-6雷達技術更先進,尤其是在遠程探測、多目標跟蹤、彈道導彈防禦(BMD)和網絡化作戰能力方麵具有明顯優勢,但實際裝備情況卻遠遠落後於中國海軍的055D和052D型驅逐艦。讓我們進一步分析這一對比。
ChatGPT: 為什麽美國SPY-6裝備進展緩慢?
(1) 研發和測試周期過長
SPY-6雷達的開發經曆了漫長的技術驗證和測試階段,導致其裝備進度大幅落後於中國的雙波段雷達。
美國在2023年底才完成首艘Flight III驅逐艦DDG-125的測試,而055D早在2020年就已形成戰鬥力。
(2) 預算分配和優先級
中國海軍全力發展現代化驅逐艦,055D/052D的大規模建造顯示出對綜合防空和反隱身能力的高度重視。美國海軍仍以航母戰鬥群為核心,而伯克級Flight III的裝備節奏受製於預算和艦隊更新計劃。
(3) 技術挑戰
SPY-6的RMA模塊化設計雖然先進,但其生產和集成成本高昂,導致裝備速度受限。055D/052D的雷達係統相對傳統,因此能更快地批量建造和部署。
4. 未來發展預測
中國海軍:持續建造更多055D/052D,進一步擴大雙波段雷達艦隊。下一代驅逐艦(或新型航母)可能升級更先進的雷達係統,如三波段雷達(L+S+X波段)。
美國海軍:SPY-6將在未來十年內逐步裝備新一代驅逐艦和航母,但目前裝備進度落後。未來DDG(X)或下一代巡洋艦可能裝備更大規模的SPY-6雷達,但短期內不會改變現狀。
Reference Link:
盧比奧的多極世界觀: 美國外交政策煥然一新
https://www.newstarget.com/2025-02-06-rubios-multipolar-worldview-refreshing-reset-us-foreign-policy.html
Pentagon Struggles with Dark Eagle Hypersonic Missile Tests
https://www.msn.com/en-us/news/world/pentagon-struggles-with-dark-eagle-hypersonic-missile-tests/ar-AA1ytV1r?ocid=msedgntp&pc=U531&cvid=e5724922ac6840ecabd489afbe6d46c6&ei=61
US DoD Still Unsure About Lethality of Dark Eagl Hypersonic Missile
https://www.yahoo.com/news/pentagon-still-unsure-lethality-dark-190138462.html
USS Ford Was Still Struggling with Its Dual Band Radar Prior To Deployment
https://www.yahoo.com/news/uss-gerald-r-ford-still-004554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