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 (Mù Xīn) was a renowned Chinese modernist writer, poet, and painter. His real name was 孫璞 (Sūn Pǔ), and he was born in Wuzhen, a famous ancient water town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He is often affectionately referred to as "孫璞" by locals and admirers.
Known for his eclectic and elegant style, 木心's works spanned multiple genres, blending Eastern and Western philosophies, art, and literature. He spent years in New York before returning to China later in life. His legacy is particularly cherished in Wuzhen, where his former residence has been transformed into the Mu Xin Art Museum, honoring his contributions to Chinese culture and global modernist thought.
***
鎮上都知道他,但很少有人見過——2006年秋臨近歸來,他笑吟吟說:“回去麽,上街散步就戴這頂帽子,碰到有人招呼……”他便做出西洋紳士略略抬舉禮帽的動作。
其實他不出門。他喜歡想象出門,然後寫下來,自己當真。
小代回憶,吃飯間、沙發上、臥榻周邊,隨處攤著稿本。 他早就沉溺於這麽一種寫作,就是:什麽什麽都不管,隻顧自己寫(從未有人像他那樣表白寫作的欲望:僅僅因為筆與白紙)。怎麽我忘了呢(恐怕他也忘了),五十年前在囚禁中他就幹這種事。
他向來偷偷寫作,抱著(近乎愉悅的)絕望。固然,囚禁與臨老的絕望,不一樣,但寫作是他活著的跡象,英語更簡單:I am here。
12月初起手這篇稿子,入中旬,去東柵看他停了十年的骨灰盒。木盒在書架上,書架遙對他的床。床褥早已撤了,床沿有排櫃子,在他夠得著的位置釘了手帕似的布條,以便伸臂抓一把,借力起身。烏鎮,其始是我的故鄉,其終是我的養老之地,但,很奇怪,在我原始的心理上,我十六歲一別故鄉,從未有“歸思”,每一念及,情同隔世。“回烏鎮定居”,我拾不起這個概念。“浪子回家”是古人的倫常,我是屬於“飛散型”一類的……這樣強橫的一個浪子就這樣“回家”了麽?2000年烏鎮子弟隔空呼喚這位“強橫的浪子”,佇候整六年。我知道老頭子心思,就對他凶:“儂要白相世界主義?世界主義也不過是概念啦。”他偏過臉,不看我,默默強著。所以我的思想至今還別不過來。誓不回而回了頭,豈非是失信了麽。To be ornot to be,我希望有新的說法、新的角度來說服自己。或許我把這種“浪子不願回家”的心聲寫出來,成為一篇奇異的散文,這樣就疲乏而平服了。像一個年邁的瞎子,由人牽著我的手,在微雨濛濛中走回陌生的家,在家中等著我的是潮濕的空氣。將自己一變而成盲叟(由人牽著手),他趁勢軟化了:他的解藥,還是文學。七十歲前他尚有豪情,寫下“嘹唳在四海,誌若無神州。”我特意衝他念了,平聲勸他:“寫過就可以啦,介好的句子!”滬語“介好”,即“這麽好”。不久,稿本總算出現寫給烏鎮的信:陳向宏先生鈞鑒:今接大劄,多蒙垂懷,欣愧奚如,所詢關於孫家舊宅事,我意如下:一,殘剩之跡,宜即拆除,此已屬危險房屋,不宜近人。二,我暌離烏鎮已有五十餘年,於故鄉無功無德,不足有“故居”之類建築……一來二去,後來的信,抬頭換成“向宏弟”。而居停烏鎮,童年的記憶,切近了:方圓、老熊、六十、兆丁、陳媽、春香、蓮香、順英、秋英、海伯伯、管賬先生、教師、阿祥、祖母、母親、姊姊、我、姊夫、劍芬、溶溶,十八人。這樣一個家,我隻經曆了五年。八十多年前,這份人家天天在烏鎮東柵做晚飯。其實,木心在晚晴小築也僅五年光陰。鎮上都知道他,但很少有人見過——2006年秋臨近歸來,他笑吟吟說:“回去麽,上街散步就戴這頂帽子,碰到有人招呼……”他便做出西洋紳士略略抬舉禮帽的動作。其實他不出門。他喜歡想象出門,然後寫下來,自己當真。小代回憶,吃飯間、沙發上、臥榻周邊,隨處攤著稿本。2011年11月送醫不治前,小代說他仍在寫。上一年,老頭子曾要另一位侍護青年小楊在壁爐升火,樂嗬嗬燒了幾摞散稿。小代慌了,夜裏給我電話,我知道老頭子在玩兒焚稿的遊戲,第二天電話撥去吼:趕快停下來!聽到嗎,不可以的!他送醫時我忘了這事,不久,便是餐室桌麵上的大堆稿本。要是他臨去清醒,有個交代,稿本會燒毀還是留存——我想了很久:不知道。我猜,他也不知道。2008年去烏鎮,他遞我《偽所羅門書》謄清手稿帶交理想國。之後,他踐行了不再出書的諾言,關起門來,轉身在紙上自說自話。他說,他帶著告別的心情看這個世界(他在等死),現在,他眷愛的,憎惡的,恐懼的(譬如“宇宙”),兼帶遠近的回憶,都在自言自語中告別過了。但他似乎不想告別書寫。那是度過殘年的方式嗎?我以為不是。多少老作家暮年筆耕不輟,區別可能在於(我是說:“可能”):他們仍有“文學界”意識,仍想寫了傳世。木心存有傳世的一念嗎?不敢說沒有——很多段落、篇章,有針對,有所辯,顯然朝向窗外的人間——但他為什麽斷然寫下“張愛玲是看不起我的”,或者,“一以貫之者,蠢”?我橫豎猜不透。假定他有這意思,他不介意布滿稿本的私房話嗎?怪哉!他好像(我是說:“好像”)不怎麽看重他的稿本。小代說他送醫前頭腦清楚,找煙抽。他並非猝死。就醫期間,我坐他床頭記下他的昏話醒話,一字不提那堆稿本。那不是“作品”?對了。以他的自我專製,他不認為那是“文學”。忽然我想起——此刻才想起:獄中手稿。他早就沉溺於這麽一種寫作,就是:什麽什麽都不管,隻顧自己寫(從未有人像他那樣表白寫作的欲望:僅僅因為筆與白紙)。怎麽我忘了呢(恐怕他也忘了),五十年前在囚禁中他就幹這種事。他向來偷偷寫作,抱著(近乎愉悅的)絕望。固然,囚禁與臨老的絕望,不一樣,但寫作是他活著的跡象,英語更簡單:I am here。我終於明白為什麽他將出書生涯稱作“粉墨登場”。現在他閃身退場了。他早已中斷與對岸出版人的合作。他放棄綠卡,回老家(換到烏鎮居民證嗎)。當理想國出齊他的書(合同概由我代簽),他不再與主編聯絡。他渴望出名,但他是不要歸屬的人(一匹獸的境界)。然而他無法遏製心裏掠過的句子——“骷髏說,那末我沒有臉了”——他無法抵禦筆和紙頁,直到衰竭,昏迷,苟延殘喘。在重症病室叫他不應,我湊近看他,發現隔了一天,他的下巴仍然冒出胡子,就像他的俳句。主啊 我奮鬥了一生 你都看見嗎他不是基督徒(又來借好聽的修辭)。但他的無數稿頁,肯定看見了。陳丹青2021年12月5日—20日寫在烏鎮
木心 (Mù Xīn) was a renowned Chinese modernist writer, poet, and painter. His real name was 孫璞 (Sūn Pǔ), and he was born in Wuzhen, a famous ancient water town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He is often affectionately referred to as "孫璞" by locals and admirers.
Known for his eclectic and elegant style, 木心's works spanned multiple genres, blending Eastern and Western philosophies, art, and literature. He spent years in New York before returning to China later in life. His legacy is particularly cherished in Wuzhen, where his former residence has been transformed into the Mu Xin Art Museum, honoring his contributions to Chinese culture and global modernist thought.
***
鎮上都知道他,但很少有人見過——2006年秋臨近歸來,他笑吟吟說:“回去麽,上街散步就戴這頂帽子,碰到有人招呼……”他便做出西洋紳士略略抬舉禮帽的動作。
其實他不出門。他喜歡想象出門,然後寫下來,自己當真。
小代回憶,吃飯間、沙發上、臥榻周邊,隨處攤著稿本。 他早就沉溺於這麽一種寫作,就是:什麽什麽都不管,隻顧自己寫(從未有人像他那樣表白寫作的欲望:僅僅因為筆與白紙)。怎麽我忘了呢(恐怕他也忘了),五十年前在囚禁中他就幹這種事。
他向來偷偷寫作,抱著(近乎愉悅的)絕望。固然,囚禁與臨老的絕望,不一樣,但寫作是他活著的跡象,英語更簡單:I am here。
12月初起手這篇稿子,入中旬,去東柵看他停了十年的骨灰盒。木盒在書架上,書架遙對他的床。床褥早已撤了,床沿有排櫃子,在他夠得著的位置釘了手帕似的布條,以便伸臂抓一把,借力起身。烏鎮,其始是我的故鄉,其終是我的養老之地,但,很奇怪,在我原始的心理上,我十六歲一別故鄉,從未有“歸思”,每一念及,情同隔世。“回烏鎮定居”,我拾不起這個概念。“浪子回家”是古人的倫常,我是屬於“飛散型”一類的……這樣強橫的一個浪子就這樣“回家”了麽?2000年烏鎮子弟隔空呼喚這位“強橫的浪子”,佇候整六年。我知道老頭子心思,就對他凶:“儂要白相世界主義?世界主義也不過是概念啦。”他偏過臉,不看我,默默強著。所以我的思想至今還別不過來。誓不回而回了頭,豈非是失信了麽。To be ornot to be,我希望有新的說法、新的角度來說服自己。或許我把這種“浪子不願回家”的心聲寫出來,成為一篇奇異的散文,這樣就疲乏而平服了。像一個年邁的瞎子,由人牽著我的手,在微雨濛濛中走回陌生的家,在家中等著我的是潮濕的空氣。將自己一變而成盲叟(由人牽著手),他趁勢軟化了:他的解藥,還是文學。七十歲前他尚有豪情,寫下“嘹唳在四海,誌若無神州。”我特意衝他念了,平聲勸他:“寫過就可以啦,介好的句子!”滬語“介好”,即“這麽好”。不久,稿本總算出現寫給烏鎮的信:陳向宏先生鈞鑒:今接大劄,多蒙垂懷,欣愧奚如,所詢關於孫家舊宅事,我意如下:一,殘剩之跡,宜即拆除,此已屬危險房屋,不宜近人。二,我暌離烏鎮已有五十餘年,於故鄉無功無德,不足有“故居”之類建築……一來二去,後來的信,抬頭換成“向宏弟”。而居停烏鎮,童年的記憶,切近了:方圓、老熊、六十、兆丁、陳媽、春香、蓮香、順英、秋英、海伯伯、管賬先生、教師、阿祥、祖母、母親、姊姊、我、姊夫、劍芬、溶溶,十八人。這樣一個家,我隻經曆了五年。八十多年前,這份人家天天在烏鎮東柵做晚飯。其實,木心在晚晴小築也僅五年光陰。鎮上都知道他,但很少有人見過——2006年秋臨近歸來,他笑吟吟說:“回去麽,上街散步就戴這頂帽子,碰到有人招呼……”他便做出西洋紳士略略抬舉禮帽的動作。其實他不出門。他喜歡想象出門,然後寫下來,自己當真。小代回憶,吃飯間、沙發上、臥榻周邊,隨處攤著稿本。2011年11月送醫不治前,小代說他仍在寫。上一年,老頭子曾要另一位侍護青年小楊在壁爐升火,樂嗬嗬燒了幾摞散稿。小代慌了,夜裏給我電話,我知道老頭子在玩兒焚稿的遊戲,第二天電話撥去吼:趕快停下來!聽到嗎,不可以的!他送醫時我忘了這事,不久,便是餐室桌麵上的大堆稿本。要是他臨去清醒,有個交代,稿本會燒毀還是留存——我想了很久:不知道。我猜,他也不知道。2008年去烏鎮,他遞我《偽所羅門書》謄清手稿帶交理想國。之後,他踐行了不再出書的諾言,關起門來,轉身在紙上自說自話。他說,他帶著告別的心情看這個世界(他在等死),現在,他眷愛的,憎惡的,恐懼的(譬如“宇宙”),兼帶遠近的回憶,都在自言自語中告別過了。但他似乎不想告別書寫。那是度過殘年的方式嗎?我以為不是。多少老作家暮年筆耕不輟,區別可能在於(我是說:“可能”):他們仍有“文學界”意識,仍想寫了傳世。木心存有傳世的一念嗎?不敢說沒有——很多段落、篇章,有針對,有所辯,顯然朝向窗外的人間——但他為什麽斷然寫下“張愛玲是看不起我的”,或者,“一以貫之者,蠢”?我橫豎猜不透。假定他有這意思,他不介意布滿稿本的私房話嗎?怪哉!他好像(我是說:“好像”)不怎麽看重他的稿本。小代說他送醫前頭腦清楚,找煙抽。他並非猝死。就醫期間,我坐他床頭記下他的昏話醒話,一字不提那堆稿本。那不是“作品”?對了。以他的自我專製,他不認為那是“文學”。忽然我想起——此刻才想起:獄中手稿。他早就沉溺於這麽一種寫作,就是:什麽什麽都不管,隻顧自己寫(從未有人像他那樣表白寫作的欲望:僅僅因為筆與白紙)。怎麽我忘了呢(恐怕他也忘了),五十年前在囚禁中他就幹這種事。他向來偷偷寫作,抱著(近乎愉悅的)絕望。固然,囚禁與臨老的絕望,不一樣,但寫作是他活著的跡象,英語更簡單:I am here。我終於明白為什麽他將出書生涯稱作“粉墨登場”。現在他閃身退場了。他早已中斷與對岸出版人的合作。他放棄綠卡,回老家(換到烏鎮居民證嗎)。當理想國出齊他的書(合同概由我代簽),他不再與主編聯絡。他渴望出名,但他是不要歸屬的人(一匹獸的境界)。然而他無法遏製心裏掠過的句子——“骷髏說,那末我沒有臉了”——他無法抵禦筆和紙頁,直到衰竭,昏迷,苟延殘喘。在重症病室叫他不應,我湊近看他,發現隔了一天,他的下巴仍然冒出胡子,就像他的俳句。主啊 我奮鬥了一生 你都看見嗎他不是基督徒(又來借好聽的修辭)。但他的無數稿頁,肯定看見了。陳丹青2021年12月5日—20日寫在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