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鍋賣鐵,也許能賣出個驚喜

原創????????邱開冒????????一丘萬壑
打印 (被閱讀 次)

這些天,網友發現“砸鍋賣鐵”這詞屢次出現在官方文件裏,有的地方還成立了“砸鍋賣鐵專班”,要變賣政府資產,盤活地方債務。

從號召政府“過緊日子”到“砸鍋賣鐵”,意思大家都懂,隻是對官方這種拽狼虎狠詞的習慣有點不習慣。網友對此展開了咬文爵字的熱潮——既然要賣了,何不直接賣整鍋,把鍋砸成廢鐵又不算深加工,賣不出好價吧?如果表達“置死地而後生”的決心,有現成詞“破釜沉舟”更貼切,如果表示要過緊日子,有“節衣縮食”“勒緊褲腰帶”等著接盤,用“砸鍋賣鐵”是表錯了情。砸鍋賣鐵表麵上有一股“破罐子破摔”的機靈勁兒,但在交易成本上,為賣鐵而砸鍋是“脫了褲子放屁”找麻煩,是腦子短路現象。





“鍋”在不久前還是個積極進取的好詞,比如“補鍋”是微型的女媧補天精神,“背鍋”是勇於自我犧牲精神,不許“吃x的飯,砸x的鍋”是提倡不忘本,“吃著碗裏的看著鍋了的”是永不知足精神,“有鍋才有碗”舍小碗保大鍋是大局意識。沒想到這麽昂揚向上的“鍋”,突然淪落到與“砸鍋賣鐵”的組詞了。目前煉鐵業和廢鐵回收業都很蕭條,支撐不起砸鍋賣鐵的功利心吧。孫立平老師說:“一個社會使用什麽樣的語言,在很大程度上體現著一個社會是什麽樣的氛圍。”當前的社會氛圍造成了褲子與放屁的緊張關係,人心隔肚皮放屁隔褲子,氣氛不舒暢。

在自己家砸鍋賣鐵、扒房賣梁、殺雞取卵、拆牆賣磚,是四大敗家子行為。如果鍋是公共資源,砸別人的鍋賣自己的錢,低價銷贓變現,就是變相搶劫。過去說“砸鍋賣鐵”時都有個特定的社會氛圍,就是傾其所有傾囊而出支持某項事業,強調的是支出而不是收入,詞例:我不惜砸鍋賣鐵也要供應兒子上大學。官府發文件要“砸鍋賣鐵”,不是指支出,而是真要賣破爛創收。正確的造句應該是:眼看受災群眾這麽困難,政府就算砸鍋賣鐵也要發放救災款項。網上流傳的政府文件不是這樣造句的,似乎是“賣鐵”賺錢救濟自己。這顯示了官方的經濟人本色,達則支鍋熬湯兼濟天下,窮則砸鍋賣鐵獨善其身。

但仔細分析官方文件的這個用詞,也能得出積極意義:砸鍋是行政作為,賣鐵是市場運作,要賣鐵必須有市場,必須依靠市場來配置資源,官方都出來賣了,算是被迫承認市場的主導作用了。官方用“砸鍋賣鐵”這麽慘烈的詞,倔強又委婉地表達了對市場的臣服,好像是在牌坊重壓下的賣身。既要豎牌坊又要當婊子還要很純潔,當“既要又要還要”三件套不能兼容時,砸了牌坊出去賣是無奈的選擇,不論賣身還是賣鐵。“市場經濟為主導”得到了地方政府的背書。

“鍋鐵”說直接證明了一個常識:政府不能創造財富。以前,自以為有“優越性”加持的政府“醉死不認那壺酒錢”,要親自創造財富,搞龐大的官營企業,設計出“天下財富盡入吾轂中”的機製,自以為非常機智,可惜錢不聽話。洋人揭示政府不能創造財富的道理,東方大國不服氣,以為西方政府是庸人甚至傭人把持的,當然不會創造財富,而東方大國是全職聖人加專職賢人運作的,是全心全意為那啥服務的,當然能打破西方關於政府職能的刻板定位,不但斂錢更能生錢。東大以為過去王朝死於錢難產的教訓被克服了——現在有剖腹產撒。殺雞取卵被剖腹取卵代替,再無一屍兩命之險。但財富不買賬,政府想主導資源配置想創造財富,隻有砸鍋賣鐵一條路可走。官府要扮演好“嫖客”的角色,隻管消費花錢,不事生產賺錢,倘若嫖客不滿足於白嫖,居然把自己當鴨子要掙錢,這世界就亂套了。


如果產權明晰,政府缺錢不一定是壞事。英國“大憲章”就是因為國王打仗缺錢,被封建領主逼得“砸鍋賣鐵”,出讓部分權力換取領主出錢納糧。“鍋”本來是國王把持的,要賣鐵換錢,就逐步讓度出一部分“鍋”權,英國大憲章一點都不浪漫,就是“揭不開鍋”的國王與“砸鍋買鐵”的貴族之間的交易,貴族有錢,能買得起“鐵”。

如果放遠眼光,東大政府的“砸鍋賣鐵”不僅僅局限於那點樓堂館所和了無生機的國企,而是放權“賣”權,砸了束縛民間創造財富的權力之“鍋”賣鐵,把人權、私有產權一次性清倉大甩賣,打造出一個“鍋鐵”小憲章,民間和官府共享活水,“為有源頭活水來”。賣好了能成仙,賣歪了就是鬼,就看怎麽賣吧。

2024.8.30

晴朗見南山 發表評論於
本想說敲骨吸髓,不敢,隻好用了毫無邏輯的砸鍋賣鐵。
遇上這樣的神棍政府,老百姓隻好偷著樂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