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一論第一次世界大戰

打印 (被閱讀 次)

一戰的起因就不贅述了。

戰前陣營的形成也不多說了。

戰爭爆發,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王國宣戰為標誌。

協約國陣營,有塞爾維亞、沙俄(包括烏克蘭、波蘭、芬蘭、……)、法國、英國、……、美國、中國等。

同盟國陣營,有奧匈帝國(包括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德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等。

造成一戰結局的意外原因:

意大利改換門庭,影響比較早比較小。

沙俄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這個影響比較大。

美國參戰,加入協約國一方。這個影響最大。

西班牙大流感。這個影響第二大。

 

一戰,中國站對了隊,但是沒有撈到什麽實際好處。

 

一下摟不住火了了,再論一下二戰。

二戰的主要起因是世界經濟危機和德國要複仇,而英法覺得巴黎和會對德奧有些太狠了,有些愧疚、綏靖心態。再一個就是一戰後的美國盛行孤立主義。

二戰,如同一戰,也像像兩個老大要打架,但是嘍囉都是臨時找的,兩邊陣營的形成好像有必然性中的偶然和偶然性中的必然。

德,一開始,認為美不會參加、認為蘇俄不會參加、也認為沒有中國啥事兒。

就說中國吧,如果當時常凱申不是在1928(?)年娶得那位傳教士的二女兒,……。

反正是打起來了、而且打得更厲害。

那些因素決定了二戰的結局?

丘吉爾的死不投降,常凱申的最終沒有投降或談和,這個有點重要。

東歐秋季的泥濘和冬季的冷,這個因素比較重要。

美國的鋼鐵工業和軍火工業,這個最重要。

美國的兩顆原子彈,重要、也沒有那麽重要。

說起陣營,春秋無義戰,戰國七雄掐架的陣營似乎是隨機的排列組合;至於西方呢?第二次克裏米亞戰爭、拿破侖戰爭、七年戰爭、三十年戰爭、……,似乎都是“夥伴交換戰爭”。

一戰的偶然性在於薩拉熱窩的那一槍斃兩命。

二戰沒有什麽偶然性事件。若非得要找,那就是德國人選擇了奧地利出生的希特勒、列寧選擇了那個具有鋼鐵般革命意誌的喬治亞人。

三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三戰,誰跟誰會是一撥的?結局又如何?

無奈結局如何,我希望它再推遲一百年!

彩煙遊士 發表評論於
丁二兄對曆史還很與研究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