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日跟女兒看了百老匯獨幕劇/獨角戲(聖誕頌歌)。 我們懷著歡心去觀大團圓劇, 結果實際看完那出話劇居然沒看懂啊。真是美國實踐, 隻要什麽事兒沒有預先調研,功課沒做,到現場都是意外加蒙圈。 哈哈!
那劇是在下午兩點放的一場,觀眾有小一千,大多是老年人, 也有部分學生 。(我前麵的夫婦中,女士五六十歲,帶著發亮的銀色發箍, 和閃亮的金色手鐲,圍著大紅的圍巾,很有劇院感,給我上了一課( 如何裝扮去看百老匯劇).
那劇是改編自英國小說家狄更斯的一篇短篇小說, 講一個吝嗇的老人在聖誕前夕悶悶不樂,對別人戾氣爆棚。 結果聖誕前夜,他們夢了許多事,看見了鬼, 回憶起他自己與逝去妻子相愛相伴、 自己家裏曾孩子環繞共渡聖誕良宵的美好情形。 夢醒後,他努力改變自己的怪性情, 決定好好對待服務他的仆人及街坊鄰居等。 它就講了這樣的一個小故事。
那劇開篇挺嚇人壓抑的,舞台上是一具開蓋的棕色棺木, 布景燈光也是暗暗的 。開演前,服務生打的牌子上寫著“關掉手機,不要驚擾死者”.
那劇演出全程近一個半小時, 從頭到尾都是一位中年男演員以獨白回憶絮語形式展開的。 場景大多是他的家,客廳及臥室, 及他幻覺中的過去的家及聖誕晚餐桌及墓地鬼怪等。 那麽長的表演時間,大段的獨白,都靠那名男主演的個人表演撐場, 真不容易。他時而古怪戾氣,時而幽怨哀傷,時而興奮歡快。。。 真的是調動了混身解數來吸引全場觀眾的注意力。。。不容易的。。 。狄更斯寫的獨白對話,並非是詼諧幽默的那種, 而是嚴肅深刻甚至刻薄的,都由他演繹出來。。。 可惜全英語很多句子我沒有聽懂。。。很多場景黑暗陰鬱。。。 一個聖誕頌歌,其實歡樂的場景和聯想沒有五分鍾七分鍾, 大多沉鬱的台詞及布景。。。我剛看到一半時, 內心強烈的欲望是趕緊撤出劇院,找個好看的劇看,別浪費時間了 。。。我又轉念一想,現在改弦易張,太遲了, 其他劇的票子臨時買起來很貴。而且,劇作改編自狄更斯的小說, 應該不會太差,又是百老匯話劇,很多人審核過的。 我在紐約時報上讀了一點劇評開頭,知道是一個人表演的。 劇評我沒讀完。。。這裏是美國紐約,不是英國倫敦, 能遇到無數莎士比亞迷,狄更斯迷。 我看過狄更斯的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大衛科波菲爾),(雙城記), (老古玩店)(霧都孤兒)。他那個時代, 工業革命前英國腐朽的帝製, 其民眾生活社會現實大致就是那般陰鬱的。。。 在鬧哄哄的百老匯劇裏,這算是一股清流了,它算是獨幕話劇了, 就堅持著看下去吧。。。結果,我前排一家三口, 兩白人中年夫婦帶一個十歲左右的男孩來看。 那男孩直接中場睡著直至結束。。。劇情有點悶是真的,孩子不能勉強他自己不睡過去。。。哈哈。。
其他方麵如布景轉換頻繁,燈光變換多樣,音效出色, 投影製作的各種舞台效果也挺豐富。 。。這些都是百老匯劇的一貫特色。 我小女兒頭一次看百老匯劇,她沒怎麽看懂。 。。其實我也是。。。
我被劇裏的那一幕挑動了思緒:那幕, 男主細數他太太準備了怎樣豐富的聖誕大餐,他孩子又是怎樣調皮, 怎樣很享受母親為節目的精心準備。。。
我為此還有些慚愧呢。 我也成家二十幾載了, 很多次新年或除夕大餐都是我婆婆或大姑子在操持主辦的, 我都是打下手。或自己小家庭小範圍餐飲打理一下, 沒有那麽大的心力去備大餐。。。到美國幾年, 也是我母親或我姐我妹準備餐點款待我家幾個(居住條件簡陋, 從沒有條件請客).而愛心和耐心及烹飪技能似乎越來越差一些了, 自家聚餐總是以外食為主。。。而小妹因是異族婚姻, 她家很是講究感恩節火雞餐的準備,如自製Gravy等。 但仍屬簡單版感恩節餐。聽男主細細羅列其家庭聖誕餐項目,我方覺西方節日餐飲的文化美國是傳承自英國的,很細致的一套講究。 。。
光陰荏苒,轉眼我就幾十了,還沒怎麽操辦過大宴款待自家人。。 。在看台上,我發覺不論中外家庭,都是母親/妻子張羅節日宴會, 款待大家庭成員,加強凝聚力也聚人氣。。。 我過去因為不懼禮數,經常還沒到過中秋節, 已給孩子買食月餅幾次了, 總覺搞得那麽隆重刻板似不符合人自然隨性的本能。 確沒曾想有些破壞了節日的儀式感。。。
(台上的一幕讓我想起大姑子給老公公操辦八十歲壽宴的事兒, 還是大姑姐更傳統,辦事兒能力更強啊。。。)
言歸正傳,這劇實際是老者節日驚夢,和夢醒洗心革麵的心路曆程。 它的許多獨白,對每個有人生閱曆的人來說都是當頭棒喝, 一個提醒。它提醒人不好慣性混日子,要為周圍人送出溫暖和溫情。 至此聖誕來臨之際,看這劇讓人反思自己。。。。
總體來說,這劇挺成功的。。。能在老莎故鄉看此劇,可能更有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