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最偉大的數學家

打印 (被閱讀 次)

當代最偉大的數學家


如果問誰是當代最偉大的數學家?一百個人可以有一百個答案。但若說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爭議估計就會小很多。
讀了張益唐教授的事跡後,我突然發現,當代最偉大的數學家,至少, 當代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 其實就是華人數學家張益唐先生。


其一,是他的成就。他在2013年在孿生素數猜想這一不亞於哥德巴赫猜想的數論難題上取得質的突破,引起整個數學界的轟動,震驚了許多數學家。在今年11月,又在“朗道西格爾零點猜想“上取得重大突破,被人譽為“就像是同一個人被閃電擊中兩次”那樣不可思議。
其二,是他的高貴精神。雖然從小天賦異稟,但因為文革,初中畢業即走向社會,直到23歲恢複高考後考入北京大學。到美國普度大學讀博,七年才拿到學位,卻因為沒有導師的推薦信以及論文太少,無法找到學術界工作,在餐館打零工,當會計,送快遞,端盤子,借住在朋友家地下室,窮困潦倒,卻每天苦思數學,長達七年之久。後來在同學好朋友的幫助下,在一所小學校當講師,達十六年之久,卻毫不在意,繼續鑽研數學,直到2013年他58歲時才一舉成名。成名後不為名利所惑,繼續醉心於數學研究,今年又取得巨大突破。這種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不在意名利,永葆赤子之心精神,不是在當今這個浮燥的時代顯得非常偉大的嗎?

 

1.   神童

張益唐1955年出生在上海,父親曾經是中共地下黨員,新中國成立後有一段時間是清華大學無線電工程係的教師,母親則在當時郵電部機關工作。張益唐名字中的“唐”是母親的姓,“益”字諧音“一”,寓意他是家裏的第一個孩子。因為父母都在北京工作,所以張益唐小時候一直跟隨外婆在上海生活。

“我的外婆家就是很普通的工人家庭,舅舅、姨媽們的最高教育程度是初中畢業,我外婆則基本上不識字。”雖然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但因為分隔兩地,學齡前的張益唐並沒有受過所謂家學的熏陶,隻是從很小的時候起,他對書本和知識的興趣就像蒲公英的種子悄然四散萌發,他通常將之歸於自己內向的性格,這種性格讓他傾向於獨處,他說這是一種天生的好惡:“我喜歡讀書、思考,沒人教過我,但我喜歡這些。”張益唐最早的興趣還不在數學上,他還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就迷上了小舅舅的地理課本,甚至發燒說胡話,嘴巴裏冒出來的都是世界各國首都的名稱,後來他的興趣逐漸轉到數學上

“我的啟蒙是在20世紀60年代,那時有一套給青少年的科普讀物《十萬個為什麽》,後來又出了幾版。我記得最初有五冊,後來又加了三冊,其中第七冊是生物,第八冊是數學。我那時大概10歲。”張益唐從那時起就有了自己心目中的“數學英雄”——著名數學家高斯,他享有“數學王子”之稱。可以想象,這樣一位光彩奪目的數學天才在幼年的張益唐心中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張家長輩直到如今都愛拿一個段子說笑——“舅舅大婚之日,外甥大哭一場”,指的是大舅的婚禮上,小孩子按習俗要單獨坐一桌,但倔強的張益唐一定要和數學老師姚先生坐在一起請教數學問題,大人不同意,他就在舅舅的婚禮上大哭一場,攪亂了一場喜事。

雖然張益唐並不願被稱作神童,但如今流傳下來的都是這樣的故事。至於為什麽是數學,他曾經解釋說:“數學和文學,甚至和音樂,有很多共通之處,都是一種對美的追求。我們往往在朦朧的、不是很清楚規範的時候,反而能感受到一種美。”

在數學之外,張益唐並未偏廢文理,他有著良好的古文功底,這倒可能和家學有關。他的父親寫得一手好毛筆字,喜歡《稼軒長短句》和《白香詞譜》,張益唐從小就能背誦《西遊記》和《紅樓夢》裏的內容,對《古文觀止》愛不釋手,對西方文學(包括雨果、巴爾紮克、莫泊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也知之甚詳。40多年後,采訪他的記者發現他隨身攜帶的不是數學書,而是卡夫卡的長篇小說《城堡》。

和所有孩子一樣,張益唐小時候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每天追著外婆問十萬個為什麽。8歲時,他用2個月的零花錢買了一套《十萬個為什麽》,6毛5分錢讓他了解了世界的奇妙,更讓他愛上了數學。從此他開始鑽研數學,一發不可收拾。9歲他就開始學習大學數學課程,數學的天賦讓他在學校如同“學神”般存在

 

2. 失學


原本平靜的生活被“文革”打破,張益唐的父母都被打倒,他跟著母親下放去了位於湖北農村的幹校參加改造。那是一個讀數學書也要受嗬斥的年代,少年張益唐必須在泥濘的土路上扛起上百斤的麻袋艱難前行,沒有人同情他。

因為父母的政治問題,他無緣上高中,人生差點兒被定格在務農的命運。“文革”後期回到北京,他錯過了高中,隻好去一家製鎖廠當工人,開衝床,製造一種如今已被淘汰的掛鎖。未來的數學家人生彷徨,似乎剛擺脫務農的命運,又要當一輩子的工人。

在莫測的人生中,隻有數學能帶給他一種堅實感,當然數學很難,但數學的世界不是莫測的。張益唐說:“我真的相信數學應該非常純粹。我相信數學是有邏輯的。你剛開始思考的時候,一切都很不清晰,但它可以漸漸清晰起來。那可以說是一種直覺,有時候直覺是很難用語言描述的。”這是後來所有故事的起點,青年張益唐在數學裏以夢為馬。1973年,張益唐讀到了《中國科學》雜誌上發表的陳景潤的論文《大偶數表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和》,名字拗口,基本屬於外行人看著每個字都認識但就是不明所以。張益唐說,後來有些報道說他是在1978年讀了徐遲的報告文學後才對數論產生了興趣,其實不是,在這之前他已經有所涉獵,而且基本上都能看懂。當時張益唐是工人,雖然每天都要待在工廠裏,但工人身份也有好處:做了工人就有工作證,周末就可以去普通人無緣進入的圖書館。在中國國家圖書館,青年工人張益唐一個人泡在裏麵,看數論重鎮山東大學的學報,看王元、潘承洞等數論大家早期發表的文章,後者是他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的導師潘承彪的親哥哥。那時候張益唐的英語水平不行,讀一位意大利數學家於1965年發表的論大篩法的文章基本連蒙帶猜,但仍為之著迷。他說:“我說不出來為什麽那種情況下就那麽喜歡數學,而且我不能說沒有收獲,我還真能讀懂,我這人就是喜歡數學。”妹妹張盈唐比哥哥小11歲,她回憶起那個階段的張益唐說:“哥哥住在單獨的另外一間。年少的我隻記得哥哥的工作總是三班倒,哥哥把下班後的所有時間獻給他的數學。他喜歡他的小屋,安靜不受幹擾;他寶貝他的時間,除了吃飯時間,最多也就是逗逗我們幾個小孩子玩,一會兒就不見人影了,剩下的時間都窩在他那個小房間中搗鼓他的數學。”

 

3. 北大生活

1977年高考恢複,張益唐報考北京大學數學係,第一次參加高考折戟了,不是數學、英語,而是政治沒考好。第二年卷土重來,倔強又自負的張益唐卻不願讀本科了,要直接報考研究生。一個中學都沒讀過的人竟然要直接讀研究生,所有人都嚇了一跳。

他的母親堅決反對,兩人大吵一架,誰也說服不了誰。母親隻好使出撒手鐧,倒在床上,嘴裏說著被張益唐氣死了、氣病了,又說,他要是不答應,自己就不去醫院。張益唐是孝子,到此也就沒了脾氣,同意讀本科,母親的病也就忽然不藥而愈。後來,張盈唐說,哥哥能與北大結緣,也應該感謝母親。

1978年,張益唐第二次參加高考,考上北大,每科滿分100分,他數學考了90多分,語文考了82分,都是難得的高分。雖然已經是恢複高考的第二年,張益唐卻成為“文革”後北大數學係招收的第一批學生之一,因為前一年百廢待興,北大數學係甚至沒有合適的教材,不得不暫緩招生。張益唐所在的1978級也就成了數學係建係以來最特別的一屆:既有“文革”前的“老三屆”高中生,考上大學時已經三四十歲,也有張益唐這樣二十來歲當過農民、工人的社會人員,還有穿軍裝的,當然也有不過十五六歲的天才少年,其中最厲害的是一個才讀初二的學生,因為在全國數學競賽中獲獎,被北大破格錄取。

在數學中孤獨地求索多年之後,張益唐終於能與全國的數學精英共聚一堂,彼此惺惺相惜。在後來坎坷的日子裏,張益唐說那是他一生中少有的快樂回憶。他有著與之匹配的雄心,看上的都是大問題張益唐在北京大學度過了7年時光,在北大紅樓上課,在未名湖畔跑步。

20世紀80年代初,在北大數學係念書的人大都聽說過張益唐的大名:是個高才生,深受時任北大校長、數學家丁石孫的賞識。同學王小東回憶說,因為數學方麵的天賦,張益唐是北大的風雲人物,“崇拜他的姑娘從學校南門排到了北門”。但張益唐說,沒有這麽誇張,“在北大,我也不是考得最好的,別人都考100分,我不過80多分,這種情況也有”。他隻肯承認自己相比其他同學更為專注,“除了睡覺,我總是在思考數學問題”。後來他說,自己的反應靈敏度隻是中等水平,如果去參加中學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可能得不到很好的成績,但有一點“可能是我最大的特長,對於一個問題,我可以成年累月地思考”。

張益唐攻讀碩士學位階段師承潘承彪教授,潘教授是國內解析數論的領軍人物之一。解析數論以純粹的數學研究而著名,也就是說,它不在意研究是否有實用價值,而是執著追尋數字裏蘊藏的真理之美。張益唐說,他喜歡這種感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2014年沃爾夫數學獎得主彼得·薩奈克後來在北京遇見過潘教授,那已經是張益唐畢業多年之後。潘教授動情地說,張益唐是北大優秀的學生之一,他有著與之匹配的雄心,看上的都是大問題。至於什麽才稱得上大問題,這既是一個專業標準的問題,也是人生的指引。

剛剛進入北大的那一年,張益唐讀到一篇文章,他說:“有一個菲爾茲獎得主是比利時的德利涅,他是做代數幾何的,後來他把代數幾何用到數論裏麵去,解決了‘韋伊猜想’,看得我簡直不想睡覺了,激動得不得了。”“韋伊猜想”是“黎曼猜想”在代數幾何上的組成部分,和“孿生素數猜想”一樣,都是困擾了整個20世紀數學界的謎題。

在北大,張益唐很快取得了碩士學位。出於天生的謙遜,他的回憶有些輕描淡寫:“潘老師覺得那隻不過是個碩士學位,他讓我盡快拿到,所以我也就很快搞到手了,也就幾個月吧。”張益唐在數學方麵的天賦毋庸置疑,很快,他在潘教授的指導下寫出了生平第一篇論文,但他沒有自滿,反而生出警惕。他說:“現在想起來,我連看都不想看了,那時我就有一種感覺,怎麽路越走越狹窄了,你不能隻有這一套。這時你需要有點兒勇氣,看膽子大不大,敢不敢否定自己走過的路,要自問我們這領域能不能和新的東西結合,要不斷地問自己,天天問自己。他迫切想要出國看一看全世界數學界最新的研究。

出國深造的選擇擺在了麵前,那時他是數學新星,校長丁石孫親自安排了他的留學,為他選擇了導師——美國普渡大學莫宗堅教授。莫教授是代數幾何方麵的專家,相比數論,代數幾何的實用價值更大,雖然張益唐更向往純粹的數論領域,但師長們認為一個數學天才不應隻是沉迷於“虛空”,還要服務於時代的偉大進程。20多歲的張益唐聽從了安排,當時他想的是拿到博士學位就回北大當老師,然後做自己的研究。他喜歡當老師,拿到碩士學位後,他在北大當過一段時間助教,教師弟師妹微積分。於是,1985年6月21日,躊躇滿誌的年輕人輕裝簡行,隻提著一個箱子、背著一個挎包就離開北京,前往美國留學。

 

4. 失意的博士

所有人都以為會看到一顆數學新星冉冉升起,他將年少成名,譽滿歸國,但慢慢地,一年年過去了,以異鄉為故鄉的北大畢業生張益唐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裏。“雖然我連工作都沒有,但我還是可以回到解析數論裏去”“在美國讀博士,因為一些個人的原因,把我弄得很‘慘’,當然網上有一些不是事實,但我也承認是把我弄得很‘慘’。”

熟悉張益唐的人都知道,他除了麵對數學能夠侃侃而談,對於別的一切,他總是表露出不值一提的神情,即使那是一段青春蹉跎入中年的漫長歲月。其實,一開始並不是這樣的。

普渡大學是美國傳統名校,培養出13位諾貝爾獎得主,中國的“兩彈元勳”鄧稼先、火箭專家梁思禮都畢業於此。張益唐初到學校報到時,校園裏最高的樓就是數學係的。第一個學期,他和導師莫宗堅每天見麵一次,研讀莫教授關於“雅各比猜想”的論文,有時討論會一直持續到黃昏。“雅各比猜想”是代數幾何裏的經典難題,也是莫宗堅教授的研究領域,以此作為起點,大概也是導師和學生互相熟悉的方式。接下來的兩個學期,他們與另外4個學生研讀日本數學家廣中平佑關於奇點的艱深論文。

莫教授後來說,他相信己方6個人讓世界上研讀它的人整整翻了一番。廣中平佑因對奇點的研究獲得了菲爾茲獎。作為專門獎勵40歲以下青年學者的頂級數學獎,隻有4個東方人獲得過這一殊榮,但一直沒有來自中國大陸的學者。20多年後,張益唐說:“菲爾茲獎對我來說是個心病。”準備博士學位論文時,張益唐選擇以“雅各比猜想”為題。一開始莫宗堅教授感到驚訝,對博士生來說,這個題目太難了,後來他說在這個年輕人的眼睛裏看見了雄心:“透過他的眼睛,我看見了一個躁動的靈魂、一顆燃燒的心。我明白如果他是探險家,他就會去世界的盡頭;如果他是登山客,他就要登上珠穆朗瑪峰,風雨雷電都無法阻止他。”後來的7年裏,師徒間見麵越來越少,張益唐獨自做著研究,畢竟對數學家來說,一支筆,可能再加上一塊黑板,就足夠了。

進展似乎一切順利,“雅各比猜想”即將被證明的消息越傳越廣,直到有一天,連一位化學係的教授都好奇地問莫宗堅教授,聽說你們係的一個中國學生做出了了不得的證明?“益唐在博士學位論文裏稱他證明了‘雅各比猜想’,他應該因此被授予菲爾茲獎。”博士學位論文答辯時,答辯委員會一致認同那是一篇合格的論文,但審核的結果是張益唐錯了,錯誤在於他用來引證的一項定理(來自莫宗堅教授)被證明是錯誤的,這讓他的整個證明成了空中樓閣。1992年,張益唐拿到了博士學位,“同時也失業了”。他沒有拿到莫宗堅教授的推薦信,莫教授也沒有提出過幫助。

論文淪陷,人生低穀天才總是敢於挑戰,懷著遠大的理想,張益唐的論文選擇了世界著名的難題:“雅可比猜想”作為博士論文的題目。這一猜想自從1939年被提出以來,就被當作是數學領域最難攻克的“災難性問題”之一,大多數數學家都不願涉足
拿世界難題當畢業論文顯然不是明智的選擇,更可惜的是因為他的論文裏引用了導師已經發布的論文裏錯誤的成果,他的心血付之東流不說,還讓自己和導師淪為笑柄。師徒兩人,反目成仇。事實上,張益唐本就喜歡數論,而不是導師擅長的代數幾何,於是加上論文事件,兩人徹底鬧僵
最後,張益唐博士讀了七年,直到1991年才取得了博士學位。但是他手裏沒有導師的推薦性,加上之前的論文事件,讓他沒有科研機構可去。

 

5. 落魄的數學研究者

為了維持生活,他在賽百味打工,他給餐館洗盤子,他幫助朋友做點會計工作……

如果人生也分四季的話,那麽離開普渡大學後,張益唐的人生便進入了嚴冬。他的博士學位論文成了年少氣盛時一個並不美好的錯誤,當然也就無從發表,既沒有導師的推薦信也沒有代表作,這樣的數學博士在美國寸步難行。張益唐一直沒能找到教職,有時住在肯塔基州,有時住在紐約,都是借宿,居無定所,有時睡在朋友家的沙發上,有時甚至住在車裏。慢慢地,人們說他消失了,隱居了。“他選擇了孤獨。”他的朋友後來評價道。

也幸好這段苦難的時間,他遇到了人生的另一半
他結識了在餐廳當服務員的妻子孫雅玲,一位來自東北到美國打工的女孩。沉默和開朗之間融合,而後他們結下百年之好。這也許是他人生低穀中,最溫暖的時刻
沒有成果,回國難過送外賣,端盤子,做收銀員……凡是能維持生活的活計,張益唐都願意去幹。但是即便這樣,國內一些好事者,還是拿他的博士論文開涮。好在是,即便是人生低穀,張益唐也沒有放棄對數學的熱愛。陰暗的地下室裏,無數個夜晚,隻有昏黃的台燈和複雜的公式,成為他傾訴和抒發的對象。北大丁石孫校長得知張益唐的窘境,誠摯地向他拋出了橄欖枝,邀請他回北大任教。但他拒絕了,他說自己沒有什麽研究成果,即便是回國了也會被歧視。他想爭一口氣


事實是這樣的,但是傳著傳著就變成了“寧願在美國端盤子,也不願意回北大任教”這樣的橋段,這些流言雖然滿足流量的需求,但是確實很傷人!張益唐默默承受著指責,但是妻子卻很委屈,但是隻能默默地忍受,多年以後,當張益唐有所成就,聯係采訪時,妻子十分積極,我想也是因為以前遭受過太多的冷眼和指責

1992—1999年,數學博士張益唐在賽百味快餐店裏做會計,忙的時候也幫忙收銀。張益唐說:“後來我再回想,那時候是什麽支撐我呢?不是說我的意誌多堅強,而是我對很多東西看得比較淡,我對物質、對錢沒有看得那麽重。按一般人來講,我是過得很慘,但我覺得這不是很好嗎?我也有時間。讀博士的時候,雖然我放棄了解析數論,但我一直關注,我覺得還是可以做。雖然我連工作都沒有,但我還是可以回到解析數論裏去。”按照張益唐朋友的說法,以他的數學能力,可以在IT(信息技術)、金融行業賺很多錢。他確實有過這個機會。1999年年初,北大的一位師弟找到張益唐,請他幫忙解決一個網絡設計中極難的純數學問題,張益唐用一周就解了出來,後來那還成為一項專利。但類似的事情,張益唐再未涉足。於是,在蹉跎的中年歲月,張益唐還是沒有離開數學。他擁有這樣的天賦,賺錢隻是求知的手段,所以錢剛剛夠用就好。隻要他願意,大腦隨時隨地可以關掉向外的觸角,深潛進數學的世界。在人生的逆境中,數學既是依靠又是夢想,既是逃離現實的手段又是最終的目的,裏麵沒有陰謀傾軋,隻有邏輯和美。

這口氣一爭就是7年,1999年,在英特爾工作的校友唐樸祁,找到張益唐,請他解決一個數學問題。一周時間,張益唐就完美地解決了問題,7年過去了,張益唐還是那樣的才華出眾。另一位校友葛力明極力引薦,張益唐才終於獲得了新罕布什爾大學臨時講師的職務。這一年他才算回到了科研崗位,他的很多同學都已經是知名大學的教授了。他沒有任何科研成果,也不願意和數學圈子以外的人聯係,包括自己的家人,唯獨對數論癡迷

2000年,他的妹妹很多年沒有哥哥的消息,隻好在網上發帖尋找哥哥。還是張益唐的一位老同學看到帖子之後,給他妹妹回了一封郵件:你哥哥健康地活著,在鑽研數學呢!籍籍無名,默默無聞,也許他有可能就這樣平凡一生。麵對國內同門的邀請,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混出來個名堂,“在美國“摔倒”,無論如何要在美國爬起來,這樣才有臉麵回去見同門師兄弟!”但是眼看著就要到暮年,何時才是個頭

 

 

6. 一舉成名

1999年年初,朋友幫張益唐在新罕布什爾大學謀得了一份教職——編外講師,隻負責上課,大概算是教師裏的“廉價勞動力”,但對張益唐來說,這是少有的回到大學的機會。接到電話,他立馬就辭了職,飛去麵試。

在新罕布什爾大學,講師張益唐是一個沉默又有些特立獨行的人,他常常一個人在教學樓裏踱步,既像是在思考又像是在神遊,同事們形容他時提及最多的是“靦腆不愛說話,總是最後一個離開辦公室”。學生倒是喜歡他,在一份教學質量反饋報告上,有學生不吝對他的讚美:“Tom(張益唐的英文名)是最棒的!他是最好的老師!他總是把微積分講得深入淺出,他還很幽默,所有學生都愛他!”唯一的建議是:“Tom應該少抽些煙,那對他的健康不利。”

就是這樣,不善言辭的張益唐隻有麵對數學才能侃侃而談,他的幽默、他的魅力都來自數學。

數學當然要證明,但數學不完全是這樣2010年左右,張益唐決定將“孿生素數猜想”作為研究方向,他閱讀了邦別裏、戈德斯通等教授的論文,知道數論大家們已經取得一些成果,但他認為他們的方法有太多限製、不夠靈活,他想自己大概可以再試試。

這就是研究數論的優勢,數學世界裏很多曆史悠久的未決難題都能歸到解析數論裏麵,不用發愁沒問題可解,發愁的隻是你不知道怎麽做。當時張益唐不知道戈德斯通教授悲觀的結論,他說:“後來我想要是我知道了,我會不會也悲觀了,但我是孤獨一個人,幾乎在同時,我突然變得樂觀起來,我發現了中間有一些關鍵的步驟,可以用另一種方式去接近,於是我就一個人在那做,嚴格來講,我做了三年。”

張益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很少與朋友交流,社交在他看來有些浪費時間。不過,朋友齊雅格說,每年自己生日時,張益唐都會打電話過來問候:“祝你生日快樂啊,好了,我是張益唐。”電話掛了,他立刻又回到數學世界裏。後來,有記者問張益唐:“數學家需要天賦嗎?”“需要的是專注。”他回答說,“而且,你永遠不能放棄自己的個性。”

2012年7月3日,靈感最終到來的那天,如今已經成為一個傳奇。
暑假,朋友用好酒吸引他去給自己的孩子補習微積分。朋友家附近的樹林裏常常有鹿經過,早上,張益唐原本是去看鹿的,沒見著鹿,另一個世界卻忽然出現了。後來在《紐約客》的采訪中,他回憶了那個瞬間:“我看見了數字、方程一類的東西,雖然很難說清那到底是什麽。也可能是幻覺。我知道還有很多細節有待填補,但我應該做出證明。想到這兒,我就回屋了。”《素數間的有界距離》轟動了數學界,審稿人伊萬涅茨評價張益唐的論文:“水晶般的透明。”

成名之後,一切都改變了,張益唐不再是無人問津的講師,他受邀加盟了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成為數學係終身教授。論文發表後的第二年,瑞典公主親自頒發給張益唐羅夫·肖克獎中的數學獎項。同時出席的數學家都留出了時間在瑞典旅行,張益唐卻沒這概念,第二天就飛回美國上課去了。回到美國,他又被授予了麥克阿瑟天才獎。

張益唐對妻子說:“我們結婚的時候,我說要給你許多,但我當時給不了,現在,你說說你想要什麽?”他成了數學界的英雄,從默默無聞到一鳴驚人,又讓他活成了大眾喜聞樂見的傳奇。但就像人們驚訝於他的天賦一樣,人們也驚訝於他對外在的冷靜態度。相比於出席晚宴、接受掌聲,張益唐還是更喜歡一個人坐在辦公室裏與數學為伴。妻子孫雅玲說,他們住在海邊,但4年的時間裏張益唐隻去沙灘看過一次海。他每天想著的就是去學校,理由是學校的網比家裏的快,方便他做研究。采訪他的記者們也紛紛體會到一種無力感,他少言寡語,甚至說自己可以一邊接受采訪一邊思考數學問題。是的,還是數學,就像張益唐所說,在數論的世界裏,永遠不必煩惱無事可做。

7. 淡泊名利,繼續前行

外界還在驚歎於他過去創造的榮耀,他已經無心於此。“我還有新的東西可以做,我相信我還能做出新的東西來。”數學家哈代曾經說,他從不知道有哪個數學上的重大突破是由一個超過50歲的人提出來的。

2020年,張益唐已經65歲,最新的目標是“朗道—西格爾零點猜想”,這是通往“黎曼猜想”的重要一步。他可不會因為哈代的一句話就動搖,他說:“這些話可以聽聽,我雖然知道,但我沒放在心上。”

功成名就之後,張益唐再次將全部精力投入新的數學高峰。孫雅玲說,老伴去了學校研究數學,在家裏還是思考數學,有時候自言自語,炒菜的時候,洗澡的時候,下樓梯的時候,老是念叨:“零點,零點,零點……”她就知道他又入迷了。

張益唐回國的次數變多了,他回到北大給本科生上暑期課。他喜歡和這些青年人待在一起,他們充滿了求知欲的聰明頭腦就和他當年一樣,對數學滿是憧憬。麵對他們,那個沉默寡言的張益唐不見了,反而充滿了訴說的欲望,他想把自己知道的都告訴他們。“最終要判斷一個人在數學領域能不能做出成就的標準是思想的深度。”張益唐說,“如果是立誌於做數學,那你在學習過程中覺得比別人慢也千萬不要自卑,最後能不能成功是有很多原因的。”“保持一種新鮮感,一種不滿足,有時候膽子要大一點兒。對前人的成績,不管是不是權威,你要想他也是有局限性的,他做的也不是最好的。因為我有這種感覺,所以我能往下做。”“數學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定理一,證明;定理二,證明。數學當然要證明,但數學不完全是這樣,如果隻是這麽一個過程,我就會覺得很煩。”當然,張益唐也提到了自己的艱難歲月:“你們可以避免走我走過的彎路。”最後在問答環節,年輕的學生們又把興趣投到了這位傳奇數學家身上。一個學生問他,如果當時一直在國內,還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嗎?張益唐想了想,給出了答案:“我的個性比較獨特,如果在國內,可能幹擾會多一些。但我相信我也能做下去。”2014年,張益唐受邀給北大畢業生做了一次演講。他以平淡的口吻告訴大家:“我經常覺得自己做的程度很差——這是真的,但我並不失落,隻是實實在在地去做。中間經曆了很多挫折,每次我都堅持下來。如果別人問我有什麽成功的秘訣,我隻能說句大實話:我就這麽實實在在地去做,而且堅持著。我過去是這樣,將來也會是這樣。”

2014年,普渡大學給張益唐頒發“傑出校友獎”,張益唐沒有前去領獎,7年的大學並沒有讓她牽掛,他說:“我大概不會去領這個獎的。可以這麽說, 北大是我唯一的母校。”

盡管孿生素數猜想的證明帶給張益唐巨大的聲名,但是他沒有在這個上麵停留太久,而是在投完論文後,撿起長期研究的幾個大問題,其中就包括:朗道-西格爾零點猜想

2022年,11月4日,張益唐關於郎道-西格爾零點猜想論文正式公開,111頁的論文再一次引起軒然大波。11月5日,張益唐在給山東大學作報告時,張益唐分享了這一最新成果。11月8日,張益唐在網上做了學術報告,他沒有用PPT,而是在一塊白色寫字板麵前給大家講解朗道-西格爾零點問題,引起數學界的圍觀。學界認為:“朗道-西格爾零點問題,具有基本的重要性。張益唐的這個新成果一旦通過驗證,將改寫解析數論的教科書。”

同事說:他是被閃電劈過2次的人論文剛發表,正確與否?他的證明能否得到同行的接受?還需要一段時間來驗證。但按照張益唐的個性,沒有一定把握,他是不會輕易公布的,讓我們拭目以待。”

張益唐曾讀過羅曼 · 羅蘭的3本名人傳記,他被其中米開朗基羅的經曆深深打動了。「他被他這個天才左右了一生,他一生根本就沒法從他這個天才裏頭自拔出來,所以他的生活某種程度像個苦行僧一樣的,又是個工作狂。可是他的一切,他活著就是為了這個優勢,為了他的天才而生的,他這一輩子就隻能在這個範疇裏頭這麽去幹。

8. 小結

張益唐因坎坷而傳奇的數學旅程在學術圈內外引起反響,之前也被媒體成為數學界的掃地僧。圍繞張益唐,網上也有各種看法。他曾經說過的話“寧願在美國洗盤子,也不願回國”,也備受爭議。但當時也是因為張益唐希望自己有一番成果再回國吧。

不管怎樣,他在學術上的一以貫之,耐得住寂寞,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還是難能可貴的,也非常值得學習。

他曾在接受采訪時說:“即使我沒有成功,也不會覺得太遺憾。我在這個追求的過程中還是覺得很有價值的。”“如果別人問我有什麽成功的秘訣,我隻能說句大實話:我就這麽實實在在地去做,而且堅持著。我過去是這樣,將來也會是這樣”。

愛默生說過“一心向著自己的目標前進的人,整個世界都給他讓路。”張益唐,正式這樣的人。張益唐就像一個置身於數學廣博世界的探險者,他永遠知道自己要去哪裏,永遠不會迷失方向。他佷強,眼裏隻有數學。但也正是他這種對數學純粹的投入,孜孜不倦的追求,甘於寂寞、專注科研的精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深境界,才讓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誌者不可不知察!

 

 

 

 

iamhereforfun2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歐洲聯盟' 的評論 :

當所長就惡心 ? 我看你這種人最惡心。
歐洲聯盟 發表評論於
那麽偉大,還跑到山大去當所長,不覺得惡心嗎?
大醬風度 發表評論於
頂戴花翎,帽子太高會適得其反。
張應該成為院士,也會成為院士。
華西車城 發表評論於
當代最偉大,是不可能加在數學家頭上的。
研究純數學的有傑出創新的頭腦,往往生活在200年之後,隻有那時,人們才會搞懂200年前這個人的頭腦裏想到東西,如果你現在就能明白他的理論,則說明這個理論並不怎麼樣,連我都懂。
上麵這一段,是我讀博時一位數學教授講的大概意思。
momo_sharon 發表評論於
最近看到很多媒體報道他。
誠信 發表評論於
他的確令人敬佩, 但“當代最偉大”, 嚴重誇大了。

他隻是證明別人的一個猜想, 離“當代最偉大”很遙遠。

偉大的數學家們, 牛頓,高斯,希爾伯特等等,都是發現並完整描述一些邏輯現象,形成完備理論並指引科學和技術的發展。

張老師離 “偉大的數學家” 們 很遙遠, 更遠非 “最偉大”。

不要亂講。

old-beijing 發表評論於
張曾積極參加民運, 他不喜歡共產黨
江郎山閑話 發表評論於
謝謝博主好文。
張益唐好樣的!是大器晚成的少數(也許是唯一)的數學家。
jw2009 發表評論於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是最重要的,是否能出成績是次要的。站在他邊上的那個楊老頭是最功利的,10~15年內不會出成績的,他一概不鼓勵他的學生去做。。
Californian 發表評論於
x^n+y^n=n^n
ahniu 發表評論於
x^n+y^n=z^n.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