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了一位同鄉男士在新澤西某鎮參加美聲歌曲演唱會的視頻,
他們演唱的是莫紮特及威爾第歌劇裏的唱段, 大多是獨唱SOLO詠歎調,男高音,男中音, 女高音及男女對唱DUET。 幾部歌劇都是150年前的劇本及故事背景。 他們此次演出地點是在新澤西的一間教堂裏。 演唱者們男士著西裝或女士們著席地晚禮服, 在有恢弘彩色玻璃窗的教堂講壇位置演唱那麽高雅有難度的歌劇片段 。這確實是大雅之聲,而且很難見到。 我意思是我很少見到華裔在紐約本地出席或參與正式場合, 還是演唱西人擅長的歌劇片段。歌詞我聽不懂(意大利語), 演唱有鋼琴伴奏,音色傳遞還好( 有掌聲時播放時視頻聲音有些刺耳,估計是錄音收音設備沒有)。 我挺為他們自豪,這麽一群中年以上華裔人士, 在一位台灣女聲樂老師的帶領教導下, 合作呈現了這麽一場高雅之音, 確實是有實力有精力的華裔向西人文化致敬並學習及融入的努力。 在新澤西這片稍顯荒涼的工業州,能有這麽一支業餘文藝團體, 真是令人驚訝感佩!我多希望華裔能多有這樣的高雅場合一展才華。 。。
我去新澤西不多幾次,(主要是去BROOKVILLE看櫻花, 去美國夢購物中心逛逛,去FORT LEE參加過一次萬聖節聚會, 順便去了附近的大瀑布及恢弘華麗的印度神廟。) 我兩年前在BROOKVILLE遇到過一群常年健行的中國人隊伍 , 也在三四年前的夏天某公園看過新澤西的華人合唱團演唱的華語歌曲 演出,出乎意外的精彩( 像這樣水平的業餘合唱團我在紐約還未見到)。 現今看到的這場華裔主辦華裔主唱的歌劇選粹音樂會視頻, 讓我對新澤西華裔文藝團體的活躍及聲樂技巧的專注和孜孜以求有了 挺深印象。。。原來新澤西住著一批對高雅音樂有追求的華裔, 因著音樂團結在一起,不論台灣人/大陸人,不論中國南方人/ 北方人,因著對音樂的熱愛走在一起。。。 我很傾慕他們這個小圈子。有一回他們來紐約法拉盛印度宮演出, 我同鄉願發給我免費票,可惜我沒時間去一睹他們的豐采, 他們再次演出就是在新澤西Ridgefield park,更遠更不便了。還好有網絡,有utube, 讓我能最終見到他們的學習成果。。。 我這同鄉也曾介紹他的老師給我,我也沒時間聯係。。。
我另外的聲樂課努力是我原來學習的大學有合唱團,挺有規模, 一兩百人的那種。我曾試圖加入,因誤過了報名時間,沒參加上。 我找時間看了他們的演出,一場(創世紀) 合唱劇。那合唱團99。5%由本地美國人組成,大多中老年( 少數學生年輕人),(我見了唯一一位參加合唱隊的亞裔大姐) 他們分聲部演唱美好的讚頌上帝的合唱歌曲,聲音技巧似挺好的, 就是歌詞我聽不大懂,故事背景也不甚明了。。。我明白了, 即使我參加上了這個合唱團,也是和這一群當地人一起學唱歌, 跟那位亞裔大姐一樣,有點孤清寡淡啊。。。這文化的差異。。。
我這同鄉其實我也不熟悉,隻約略知道他生於西安,後移居北京, 很早出國,少時跟他父親學會彈鋼琴。是西安同鄉中少有的老卡臘。
故他的聲樂基礎是大多數國人不具備的。。。我隻能敬佩學不了啊。 。。不光是我,我周圍大多數華裔也學不了, 唱不了他們的大雅之音。那我們聽唱什麽呢?
大俗之聲-廣場舞歌曲。我最近跟跳的廣場舞歌曲是(歡歌唱起來) 。其實它是一首挺帶勁兒挺有感召力的藝術歌曲。 在初冬的公園小廣場上,我聽著那充滿生命活力的歌詞, 心裏無比敞亮。。。“悠悠的一曲飛歌,唱紅了太陽哎, 閃閃的一身銀裝,點亮了多彩高原。。。。千年的古歌唱起來啊, 吉祥的銅鼓我們敲起來,香甜的米酒我們舉起來啊, 這是我們的天堂”。作為紐約華裔, 我大概在大眾公園歡跳廣場舞的一刻,才會感到這是我們的“天堂” ,其他時候很少有這麽美好的感受。。。我們能共情這首歌, 其實是想過歌裏那樣的歡樂生活。。。魚和熊掌不能兼得。。。 退而求其次吧。。。
我有時想,都是由聲樂教授教出來的歌手,中外歌手, 一些唱詠歎調,一些唱民歌,那為何中國民歌手就唱得“土”了“ 俗”了?用我的耳朵聽起來,這中國民歌手一點兒也不俗, 大雅與大俗,其實並沒有絕對界限。中國古時, 周朝采風官采集各國各地民歌組成(詩經),其中又有(國風)( 爾雅)。封建士大夫後來又創立了宮商徵角羽等樂譜記錄形式, 再後來宮廷音樂和民樂才有力分離, 但其實各朝各代宮廷都很注意收集民間音樂, 因為真實的世俗生產生活那是一切音樂創作的來源。。。
美歐大雅音樂--歌劇也是同理。在紐約看歌劇演出很貴,我曾在看(美迪亞)歌劇高清影院版時聽到本地兩老太聊天,她們真是花三百美元看過現場,懂很多行道。。。我在社區大學時又見黑人女同學表演她唱詠歎調的才藝。。。我對此了解的不多, 到紐約後也隻看過幾部(圖蘭朵)(美迪亞)等, 其內容及形式確實震撼,但於我來說, 最有感覺的音樂部分是圖蘭朵裏的茉莉花曲調, 及由帕瓦羅蒂演唱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今夜無人入眠) 經典詠歎調單曲。。。
我能感受到文城裏有些老一輩上海人文友,解放前就家境優渥, 收到很好的教育及音樂教育-如會拉彈樂器, 聽過很多國外音樂唱片( 原來反映上海資本家及中產階級生活的老電影裏的電唱機不是裝飾品 ,是其生活需要。)即使是剛解放, 他們還有餘暇去上海外文書店搜尋進口歌劇唱片或進口奏鳴曲唱片, 文革困難時期也保持著音樂欣賞的習慣。。。 我心下覺得他們真是精神貴族啊, 在一個舉國幾十年物質和文化產品貧瘠的年代,真的是很“奢侈” 的追求啊。。。 同時也意識到他們的音樂修養是普通家境普通背景的國人無法企及的 。。。這是中國曾貧窮落後幾十年的狀況造成的。。。 改革開放快四十年了,中國人要在精神文化建設上追趕, 要趕也得趕幾代人吧。。。海外華裔好些,海二代更好些。。。
所以我跟美國本地人的音樂欣賞習慣和對象有很大差別, 如威爾第的歌劇詠歎調和中國民歌的區別。。。
有差別就差別吧!
大雅與大俗,對誰合適就是雅,不合適就是俗,合適就好!廣場舞歌曲俗就俗吧!我能共情最重要,能滿足我的精神需要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