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居住的地方是一個革命勝地,就是美國的井岡山。 每年四月的第三個星期一是愛國節,在我們這裏是莊嚴大事, 每年都要把1775年4月19號前後發生的革命曆史從頭到尾演繹 一遍,三月就開始了各種演習,這種大型活動因眾人皆知的原因停辦了兩年, 今年隆重回歸,吸引了大量民眾包括我, 奇怪的是在勝地住了這些年來,家門口發生的事從來都是充耳不聞, 現在起勁起來是不是被關久了的原因不得而知。 活動每天很密集時間表是按小時的,最早的一趟清晨4點就開始了, 早起的鳥肯定不是我,節目再誘人也不心動, 但今年還是破天荒勤快的參加了一共幾十個活動中的其中兩個活動:“ 戰爭風暴中的百姓”和“北橋戰役”(Caught in the Storm of War: The Civilian Experience and Evacuation,Commemoration of the Battle at North Bridge)。
話說1775年4月19日,殖民地當地民兵和英國軍隊的第一場軍事衝突爆發了。 這場戰役意味著英國與其北美十三個殖民地正式開啟了獨立戰爭。 民兵隊長是約翰· 帕克率領約80名民兵和英軍約700名集聚於列克星頓綠野戰地, 混亂中不知哪方擦槍走火,民兵盡力反抗可惜寡不敵眾而敗陣。 民兵撤回到了康科德和那裏的四麵八方湧來的民兵會合, 同英軍在康科德再度交戰並在老北橋擊殺英軍, 英軍損失巨大並撤回波士頓。
說起這場戰役不得不提到一個重要人物。 這場戰爭打響的前一晚也就是4月18號英軍突襲圍剿民兵的消息被 波士頓銀匠保羅·裏維爾獲得, 他和另外二位騎手從波士頓沿著如今的"戰鬥之路" 連夜通風報信拉警報,讓沿途民兵武裝起來,才就有了列克星頓攔截英軍之戰和康科德的北橋反擊戰。
每年的曆史演習都是從全國各地招募來的"英軍","民兵"和" 百姓"把這段曆史從頭到尾演繹一遍, 因為曆史不久遠所以時間地點人物都記載的詳細清晰, 在原址重演當年發生事件有如走進曆史, 我們進入觀看的時候就有牌子寫著,進入場地就意味著同意授權照相, 我們不知不覺也變成了群眾演員, 當進行到英軍即將到來民眾撤離時,我們也跟著一起和演員"撤退" ,途中這些身著200年前服飾的婦女百姓會走到我們這些觀眾者群裏我們 從哪裏來,答從哪裏哪裏來,她問你附近有親戚嗎? 英軍來了,這裏有危險,趕快去投奔親友啊,嗬嗬,原來我們穿越了。 全場都有專人拍記錄片,以後哪天電視台播放記錄片說不定曆史中有我。
雜亂無章的民兵(Minuteman)集合出發
英國正軌軍集合
戰前的農貿市場
小小百姓
投奔親戚
陣地戰
民兵進攻
英軍撤退
北橋之戰即將開打
橋對岸民兵先發製人
北橋戰火硝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