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65)教學靈感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打印 (被閱讀 次)

教育隨筆(65)教學靈感

著名鋼琴家傅聰說:“我喜歡教學,因為教學不僅是我教學生,而是通過教學,我能學到許多東西,在講解過程中有很多新的靈感。”如果傅聰先生在天之靈允許的話,我就把“新的靈感”稱之為“教學靈感”吧。

“靈感”似乎很玄,其實經常出現在我們的大腦中。正如傅聰先生所言,我自從走上語文教學講台,越來越喜歡語文教學之後,也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有很多新的靈感”。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們華中師大一附中初中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班,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閱讀》和《寫作》分編型課本。我在講讀王願堅的小說《黨費》備課時,突發靈感,要求學生回憶上個學期學過的《七根火柴》,那篇小說的作者也是王願堅,那篇小說的主人公盧進勇和這篇小說的主人公黃新是夫妻,黃新和他們的女兒小妞留在南方根據地,黃新犧牲後,黨組織撫養小妞長大。盧進勇在《七根火柴》中長征北上了。請同學們根據這兩篇小說的相關情節,以《父女相逢在北京天安門》為題,思考五分鍾,開始口頭作文。

沒有想到,我為自己靈感突發的設計而自得,剛對同學們說完口頭作文題,一位名叫盧山的女生舉手要求發言:“老師,您這個作文題不好,限製了我們的想象能力。”

也許這就是美國舊金山大學心理學教授林格倫在他的《課堂教育心理學》中所說的“開竅反應”吧。

“開竅反應是在提出問題並鼓勵學生去尋找盡可能多的不同解答或答案時所使用的許多教與學的方法之一。”

於是,我立即鼓勵她修改我出的作文題:“是嗎?那你就改一改吧!但是時間跨度必須按我的要求來說!”

“好!請您把黑板上題目中後麵的五個字擦掉,然後請加上省略號。”

“好的!非常好!五分鍾後,請你先說!”

教室裏非常安靜,大家都在思考自己按盧山的題目該怎麽說。

五分鍾後,盧山同學站起來說:“我的題目是《父女相逢在朝鮮戰場》。盧進勇將軍在朝鮮戰場與隨軍護士小妞在防空洞邂逅,……”

她說得非常好,故事內容、時間跨度在情理之中,故事情節在意料之外,學生聽完後熱烈鼓掌。

思維的閘門一打開,學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充分發揮,盧進勇父女相逢的地點隨著學生們的想象合理地展現出來了。

教學靈感與“開竅反應”如影隨形,經常在師生討論中突然降臨。當靈感閃現那一瞬間,隻要緊緊抓住它,定能達到教學相長之境界。

教學過程中,把來自學生的問題,千方百計再拋給學生,即信息反饋及時反彈,設置“反彈語境”,能觸發“開竅反應”。如《孔乙己》一課,我們的課堂教學實錄裏有這樣一個片段:

    學生(1):文章最後一段說:“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一句中的“大約”和“的確”是矛盾的,作者為什麽要這樣寫?

教師:她提出的這個問題確實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大約”和“的確”是矛盾的呀!這個問題怎麽解決?我們班肯定有同學能解答這個問題。

    學生(2):“大約”是修飾“孔乙己的確死了”這一句,而“的確”隻是修飾“死了”這一個詞組,它們修飾的範圍不同,所以說不矛盾。

    學生(1):既然孔乙己的確死了,為什麽還要用“大約”來修飾呢?

      (兩人辯論了幾分鍾)

    學生(3):我覺得這一句可以這樣來理解,這個“大約”是因為孔乙己在社會上沒有地位,也很窮,沒有人知道他死的確切消息,大家隻能根據推測來判斷。推測的根據是孔乙已一生的遭遇,說明他的死是帶有必然性的,所以後麵有了“的確”這個詞。

當這個學生發言結束時,華中師大中文係在場聽課的二百多見習生、武漢市及郊縣十幾個學校的聽課教師以熱烈的掌聲,充分肯定了這個學生的正確答案。

教學靈感還常常來自課堂教學之外,恰如陸遊所言:“功夫在詩外”。

初中學生學習議論文後,一般都覺得寫議論文很難。如何突破這個難點呢?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國內興起西裝熱潮。當時,我在執教初中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班的同時,還兼任學校為創收而辦的服裝設計班的語文課,該班幾個學生(服裝廠認為有培養前途的年輕人)一定要幫我做一套西服,陪我去選料,為我量身定做。西服做好之後,實驗班語文教學剛好進入“議論文”單元,按照編者的要求,議論文教學必須講讀與寫作結合起來,培養學生不僅會讀而且會寫議論文。那麽,讀寫結合、訓練學生寫議論文的切入點在哪裏呢?

改革開放初期,國門打開,人們對西方世界充滿好奇。於是,靈感啟示我,選擇穿西服走進寫作教學課堂,讓學生有話可說。

平時,我穿的都是黑色或藍色卡其布中山裝,那天我穿的是一套咖啡色毛料西服,還打了領帶,而且故意遲到一兩分鍾,在學生焦急地盼望中,以與過去截然不同的形象出現在講台上,學生嘩然,興奮異常。

學生七嘴八舌、議論紛紛。

有的說:“李老師趕時髦,穿西服,像馬季,好帥!”

有的說:“李老師還是穿中山裝看著才像老師!”

等他們安靜下來,我請大家以《從李老師穿西服說起》為題,各自發表意見。要求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據”。

學生整整說了一節課,然後,再以《從李老師穿西服說起》為題寫作文,幫助學生突破了學習寫議論文的難點。

總而言之,教學靈感是客觀存在的,不論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突然閃現,還是在備課時深思熟慮後自以為妙的設計,都需要執教者上課時實施民主教學,尊重學生的發言,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創造課堂教學“開竅反應”有利環境,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一代新人。

 

 

 

悠然見青山 發表評論於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從邏輯的角度講,這句話是個病句,所以學生1說的是對的。學生2學生3說的牽強附會,他們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他們在頭腦中有一個成見,以為大作家就不會寫病句,這是對魯迅的迷信,毫無疑問,這位博主頭腦中也有這樣的迷信。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