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人如何教育孩子

尼斯 (2019-04-26 08:31:31) 評論 (28)

曾經我回國的時候,總會有人問我兒子將來上大學的問題,哪個名牌大學,你讓他學什麽專業啦,一聽俺就煩了,那時兒子才上初中,招哪門子急,也許人家為我好吧,讓我提前做準備。我說兒子喜歡什麽就選擇什麽專業,去那裏上大學也是他的決定,又不是我去上大學,看著她們表情知道我的回答是不滿意的。

自從來到瑞士以後,讓我看到學校的教育和瑞士家庭對孩子的重視跟國內不同,好多的地方值得我去學習。瑞士社會並不鼓吹上什麽所謂的名牌大學,而且並非所有的家庭都以上大學為唯一的目標,因此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沒有想象的那麽多。上不上大學都是孩子的自由選擇,家長絕對尊重孩子的,絕不強迫。因為瑞士人把職位高低看得很淡,關心孩子的獨立性、創造力、更重要的是今後能否自食其力,這是首要的。其實瑞士大學不收費的,國家承擔。

曾經瑞士負責教育的人說過,一個國家不僅需要學術尖子,還要培養職業尖子,即各行各業的專業人才,這是國家的核心競爭之一。如果沒有嚴謹、完整、高標準的培訓係統,一個國家就不可能取得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成功。


瑞士實行從小學到初中的9年義務教育(有的州是8年),這9年是一個人受教育的重要階段。基礎教育在全麵,反對偏廢。

這裏指的是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均衡。瑞士教製度中最突出的、最有光彩的特點大概就是它的職業教育了。9年義務教育之後,即初中畢業之後,學生開始分流,約70%的畢業生走上職業學校(俗稱徒工學校)的道路。教育負責人說:“在瑞士的家庭、學校和社會上,已形成了一種共識,孩子上職業學校,隻要符合他的愛好與實情,照樣有出息。突然想起中國一句話,行行出狀元。

瑞士小學非常重視德育和美育的教育,在小學時打開孩子們的眼界,使他們的腦子向各個方麵開放,開始產生社會的責任感,學會尊重人,環境保護,他們認為很有必要從小抓起。瑞士父母特別注意孩子的社會意識教育,遵守國家規則,維護環境,特別不要因為自己的利益影響他人,這是父母絕對不能原諒的。瑞士晚上八點以後不能彈鋼琴,不能大聲說話,如果有生日party必須提早貼告示,讓鄰居知道。

瑞士養孩子那真是放養,一點不慣著,有時覺得自己真的比不了瑞士人的嚴厲,怪不得兒子說我,媽媽你對我太好了,可我沒怎麽特殊啊。所以有一種說法,瑞士的孩子,當大人養。這裏的孩子從來不是溫室裏的花朵,應該是像野花一樣擁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有著不怕吃苦的精神,自愛自強。也從來不比別人家的父母做什麽的,開的什麽車,住的什麽房,總之是沒興趣的,也沒有顯唄的倒也是。

我在時間中慢慢地改變教育孩子的方式,也算是在瑞士生活怎麽多年一個重要的收獲吧。瑞士人很實惠的,並且還要使用,從來不攀比鄰家孩子上什麽學校,隻看自己家孩子的興趣愛好而定。其實想想也是,孩子快樂了,有一個良好的心態,身心健康比什麽都重要。

我學會了尊重兒子,給他合理的建議,他選擇了大學生活,學什麽最終由他自己決定。瑞士人從來不嬌慣孩子,從小就教育孩子如何省錢不亂花錢,要學會自己去掙錢。我呀總是怕兒子沒錢,總會問兒子,你需要錢嘛。每一次兒子需要二十,我就給三十,多給兒子就會急眼,媽媽我不需要三十,二十夠了。說給錢的事還一個笑話,有一次我媽給兒子錢,兒子不要,他說為什麽給我錢。我媽說,你這孩子咋回事啊,給錢還急眼的,真不明白。瑞士人的認真,有時也讓人不舒服哈哈

兒子在這種不浮躁不攀比的環境下長大,懂得平等獨立,勤儉守信,我還是很欣慰,更是慶幸的!我嘛,也從最開始什麽名牌大學就是高人一等的想法,逐漸的改變成隻要兒子快樂,我就快樂!

我覺得原生態的家庭教育直接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決定一生的快樂與幸福的關鍵,是根基。那麽社會這個大環境直接影響孩子的三觀,決定一個人的人格完善的重要性。有的人說,原生態的家庭教育重要還是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重要,我認為二者息息相關,缺一不可。

兒子五月底就要結束這一年的大學生活了,六月又要去義務服兵役,祝福兒子好好曆練吧,人生的路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