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北京時俱進與文化遺產保護的並存 (一)
我是北京人,時刻關注北京的現今社會。 我對中國城市發展很有看法, 就最近京城變遷的熱門話題聊一聊簡單想法。
我們社會與時俱進是對的,過去得東西該留得留,複修的複修,該改得改。社會要發展,舊建築拆不拆也還得從文化價值來衡量, 太破舊得沒有太大意義的就應該處理一下。 但是城市規劃和新建設急功近利就沒什麽像樣的作品, 關鍵要發展自己自身的建築理論,推進都市建設上的和諧於統一。 很多高端建築項目都是國外公司做的, 國內自己好像還沒有發展到自己建設完善的那一步, 這是一個緩慢過程,尤其文化和工藝發展時需要時間得沉澱的, 工業化之後本身的文化需要重新審視與複興,也需要一個過程, 這都需要時間。我們工業化國力硬件起來了, 裏麵細節需要慢慢地來完善。我相信中國會越來越好, 本身我們曆史上就曾經是卓越的,現在是從不正常恢複到正常, 恢複到國泰民安的正常狀態。 給全國各地老百姓一個呼吸喘氣的適應過程, 不要過於得急功近利改變一切而毀掉有保留價值得東西, 文化發展需要時間。
我自己是在國外學習建築學也曾在國際跨國公司裏參與過中國城市的 項目,包括北京的建築。 許多大公司參與亞洲地區的公共設施與商業建設, 都是很看重這個中國市場。裏麵有很多真的說不上影響市容, 甚至時很努力地符合中國文化內涵。坦白講, 美國等發達國家確實工業技術上比我們國內還是先進, 管理得也比較嚴謹有秩序, 但是文化上思想上以及形式上確實是人家的為主, 我們要想內涵上有屬於自己的東西,還是得自創, 但是這個自創要成熟完善需要很多的努力, 太急功近利的達到工效就沒法太好, 很多東西要踏踏實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追尋和發展。 我們近來很多年輕一代的知識分子也在步入這個領域深入探索。 國外也是,在古跡保護和新建設上總是有矛盾分歧, 在哪兒都差不多。但是美國這個年輕的國家因為曆史短, 稀罕曆史古籍,注重曆史遺產保護。 很多西歐國家在保持舊建築與新建築也盡量民主化爭取民意, 保持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中國得體製不一樣, 怎麽官民之間達成協議是個值得探討得事情。 民國時期梁思成等專家也是學美國和西歐這方麵的經驗。 人家已經意識到了, 但是黨政府如何貫徹或者貫徹與否是另外一回事。 這也未必時誰得錯誤,紙上規劃也要落實, 要落實就要考慮國家經濟於城市發展等多方麵得現況, 要考慮實際問題。
日前國內發展得快,拆除得也快,三五年一變, 我們在變化於建設中如何保持一定地區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如何銜接傳統與當下,在國家高度資本主義發展中, 如何將都市規劃和設計與傳統得保留與複興去成熟地結合, 值得專業人士延續與發展的瞻前性來說,潛力很大,很有見解, 應該年輕一代一些機會。溫故知新, 我們不能僅僅是以欣賞的態度抱著老祖宗的文化遺產,也要學, 也要,運用。文化上不能食古不化,文明發展的過程中, 也還是要繼續創新。當下,需要展現有內涵有理由的創新, 不是單單抄襲技術,要自發地重新思索,更新。 Localization,regionalism, 地區性文化的重視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中華文明是個一體多元化的文明,不但北京, 全國各地都應該注意各地域各民族文化文物的保護。 另外我們要重新重視和學習中國早期曆史, 你看清我們文明的起源與發展, 才能更深入得了解未來怎麽樣做才能夠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去延伸本國 文明本體的源流。可能全世界人民在全球化發展中, 都在麵臨這一個挑戰,怎麽去保持和發揚自身的東西。 文化交流很重要,國家之間交流匯合之後怎麽去產生新得文明發展, 那就是下一步的發揮。我們怎麽衡量一個民族的優越, 主要在於它的自身自發性。華夏文明就是一個由中心而向邊緣蔓延發展的過程, 由中國內地發展,吸取眾民族以及外來文化之長, 同時使得其它周邊地區國家借鑒,在鄰邦自身土地上紮根, 例如日本,朝鮮,越南。我們如果自己沒有東西, 就沒法發揮文化頂梁柱的領導性, 這也終中國近年雖然高度工業發展,文化上不易服鄰國的一個關鍵。 如果其它國家都自由吸取西方發達國家, 而且很多半殖民後殖民國家已經全盤西化, 我們中國曾經的領導位置又在何處,所以打鐵關鍵還是得自身硬, 自身要有能夠吸引別人得長處。 自身自發的創造才是能夠引導世界的關鍵。 我們祖先其實具備這個才能,關鍵你得自信, 有這個自由發揮的基礎。如何自信? 關鍵在於你得真的掌握和懂得自己的東西, 包括文化與精深得傳統技術,才能夠站立在古代人的肩膀上創新, 另外需要有膽量創造。這就需要年輕一代潛心研究本土的文化, 如何銜接與更新,而同時不盲目走偏鋒。關鍵自身思考能力重要, 光會學不夠,還得有所突破,提升。 這些傳統工藝得需求者推動這些產業, 很大程度也是隨著經濟發展變化, 當然這肯定是未來能夠發展起來的。 我們曆史上漢唐宋元明清等大朝代,都會有一些突破, 不同政權朝代鼎盛會出現突出的表現。我們現在穩妥建國一百年, 達到頂峰還有待時間沉澱過程。中國五千年還沒有休止, 文明還會向前發展。我們百年經曆了文明的碰撞, 剛剛打開國門適應國際環境,自身紮實發展還需要充足的時間。 這裏麵沒有捷徑,它需要的就是必然的步驟。
外來人口進京發展有利於國家進步, 精英大多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有作為的人, 而且都是各地區優秀人才,推動我們國家的全麵發展與管理。 但希望所有定居北京的人愛護她,不僅僅愛護古籍與麵貌, 更多得是維護我們本地厚德載物的精神, 還百善之都過去的精神麵貌。別的不說, 社會風氣的人心不古實在令人擔憂。這些精神要怎麽繼承, 就是別急著趕本地人走,應該讓本地人多成為地域領導, 人家最起碼熟悉當地文化,風土民情,能夠促進良好得繼承與保護。 省級與市級領導應該呼籲外地進京人口好好得盡量融入本地的地域文 化,都是中國人,至少在文化習俗上接近,就很容易融入的, 兩三代人就可以本地化了。北京在民國之前人口就是很雜的, 各路人馬都有,中國大一統後一千年裏,北京地緣特殊, 成為是各政權政治中心,曆代改朝換代, 也是國家對外交流以及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發展中心。 但是北京地方政府還是需要有個不可忽視的地位來均衡當地居民和外 來人口的均衡發展
其實市政府搬遷通州也許不是壞事,那就是地方衙門行政中心, 市政府辦公處放在城門口也不是完全不合理, 老北京都住在四五環以外也可以保留地域原文化。通州曆史也是很悠久的,起碼比元代的京城元大都還早,金, 元,明清的都城的建設都是依賴京杭大運河北京通州碼頭來建立的。 我們過去就有一京二衛三通州的說法, 京津冀的功能發展布局也符合這邊的曆史。其實就像我說過, 很多原籍的北京老本地人住在郊區其實也不覺得委屈, 因為很多人有大批親戚在附近。 北京本地人不住在二環和四九城也有許多親屬遍布北京地區, 好多傳統老北京本地人歲數大了也願意住在外頭圖個清靜, 不是誰都愛擠城裏。當地人主要得歸屬還是家族和親戚們, 住不住高端地帶其實無所謂。我們在自己原籍居住, 普遍為當前平民,也不需要搞身分提升。人們進城裏就是辦事, 學習,上班,串門。 我以期住在北京時串門走親戚的時間超過了出門遊玩, 所以很多名點都沒怎麽仔細看過, 都是回國探親才順便去看看咱們當地的曆史古跡。
話說回來,中國每一個政權建立之後都會毀掉以前的。 我們之前還有明,元,現在明清京城就建立再元代的元大都之上的。 之前北京這邊還有金代的中都,遼代的遼南京。改朝換代就是這樣, 經常變化。但是,京城的主要功能還是應該以政治特區為主體, 經濟應該在周圍均衡發展。人口疏散一些也是有必要得, 我們社會正在迅速發展得節骨眼上,需要掌握好均衡分配的措施。 有關政府部門應該也是盡全力正在規劃,老百姓跟著幹操心不夠, 還是得落實一個方針,由民間組織起一些機構,結合一些學術部門, 包括一些私營企業,去保護, 傳承與維護我們當地得物質遺產與非物質遺產。可以時非盈利機構, 也可以是有商業價值的作為,將商業和文化結合形成新的行業。 解放後很多國營企業就做得很好,保護當地非物質遺產。 這種保護和維護應該貫徹到各個傳統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