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o_sharon

momo_sharon 名博

女詩人魚玄機為何成為“蕩婦”

momo_sharon (2017-10-15 07:04:23) 評論 (50)

【青玉案】魚玄機
文/墨脈

玉人文采長安魅,更遇得、飛卿識。
賦曲拈詩情托寄。
奈何緣淺,怎堪心悴,忍別梳雲髻。

榮華即逝青燈對,跌落風塵隻遊戲。
濁世難容招禍起。
一場清夢,滿懷真意,化作千秋淚。


(溫庭筠,字飛卿;梳雲髻,古時指出嫁)

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因為我擬填賦古代才女係列,陸續已有幾篇出爐。

漂亮的女人不少,有才氣的女子也隨處可見(現代),但又漂亮又有才的女子要遇上並非易事,更不用說是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社會。

論起古代才女,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李清照、班昭、蔡文姬等名垂千史的詩人、文學家等。這些人都有著相對正統的背景,也就是說“比較幹淨”,因此留給世人“光明磊落、一生正氣”之感。

其實,古代還有一種才女,卻不是正人君子眼中的”淑女“,甚至是”蕩婦“。她們大部分出身卑微、還有一些是受家族牽連而被迫入風塵。盡管如此,卻絲毫掩蓋不了她們的才氣,再加上自身靚麗的外表,因而更引起男子的傾慕。從而也在青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本篇要介紹的,是唐代著名女詩人魚玄機。

(以下摘自、整理於網絡:)

 魚玄機,與李冶薛濤劉采春並稱唐代四大女詩人原名幼薇,字慧蘭,唐武宗會昌二年生於長安城郊一位落拓士人之家。魚父飽讀詩書,卻一生功名未成。小幼薇在父親的栽培下,五歲便能背誦數百首詩章,七歲開始學習作詩,十一、二歲時,她的習作就已在長安文人中傳誦開來,成為人人稱道的詩童。魚幼薇的才華引起了當時名滿京華的大詩人溫庭筠的關注。 

溫庭筠小幼薇指點詩作,似乎成為了她的老師,不僅不收學費,反而不時地幫襯著魚家。他與幼薇的關係,既像師生,又像父女、朋友。不久之後,溫庭筠離開長安,遠去湖北襄陽任刺史徐簡的幕僚。

在此期間,魚玄機為溫庭筠寫了很多情詩,表達了內心對恩師的深深愛慕之心。魚、溫之間的唱和,在詩壇上留下一段佳話。

溫庭筠對魚幼薇亦十分憐愛,但一直把感情控製在師生或朋友的界限內,不敢再向前跨越上步。

魚玄機14歲時認識了長安貴公子李億(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戊寅科狀元及第,官授補闕),嫁給李為妾。但遭到李億原配裴氏的極力反對,硬逼著李億把魚幼薇趕出家門。李億實在拗不過裴氏,隻好寫下一紙休書,將魚幼薇掃地出門。兩人的婚姻僅僅維持了三個月,五個月的苦苦相思,至此戛然而止。          

李億表麵上與魚幼薇一刀兩斷,暗地裏卻派人在曲江一帶找到一處避靜的道觀——鹹宜觀,出資予以修葺,又捐出了一筆數目可觀的香油錢,然後把魚幼薇悄悄送進觀中,並對魚幼薇發誓道:“暫時隱忍一下,必有重逢之日!”        

鹹宜觀觀主是個年邁的道姑,她為魚幼薇進入道觀後,魚幼薇把滿腔愁情寄托在詩文上,希望李憶早點到來。李億把魚幼薇寄養在鹹宜觀,本意也是要尋機前來幽會的,卻無奈妻子裴氏管束極嚴,裴家的勢力又遍布京華,李億不敢輕舉妄動,所以從不曾到鹹宜觀看望過魚玄機。

三年過去了,道觀中人去樓空,隻剩下魚玄機孤零零一人了。就在這時,她聽說李憶早已攜妻遠赴揚州為官去了。 魚玄機覺得自己被人拋棄了,她在冷清的鹹宜觀中深夜秉燭,寫下了一首後來傳誦千古的《贈鄰女》詩:“羞日遮羅袖,愁春懶起妝。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枕上潛垂淚,花間暗斷腸。自能窺宋玉,何必恨王昌。”        

心如死灰的魚玄機開始了改變,豔幟半開,她在道觀貼出告示:魚玄機詩文候教。

有才有貌,身為當朝前狀元的小妾,又是道姑(唐朝時道觀很開放),魚玄機引起整個長安男子的追逐,紛遝而來,門庭若市。鹹宜觀中,魚玄機陪客人品茶論道,煮酒談心;興致所至,遊山玩水,好不開心;遇有英俊可意者,就留宿觀中,男女偷歡。 她把對溫庭筠的情,對李憶的愛,變成對男人的索取和玩弄。

這種放蕩而又快樂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多久,魚玄機再次跌落。

魚玄機有位侍女名曰綠翹,也是生得得肌膚細膩,身姿豐腴。受魚玄機的影響,也頗為善弄風情,雙眼含媚。魚玄機有次懷疑她與情人有染而失手將其打死被收押入監。審問她的竟是舊日追求她而遭拒絕的裴澄。她主動一五一十地交待了殺人經過。因罪行惡劣,她被處以斬刑。這年她才24歲。

一代美才女,就此香消玉殞。

至二十世紀,魚玄機引起許多學者關注,對其進行專門研究。研究文章有許褘之《女詩人魚玄機》、譚正璧之《中國女性的文學生活·魚玄機》、盧楚娉之《女冠詩人魚玄機》等,及至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更有繆軍之《試論晚唐女詩人魚玄機及其詩作》、曾誌援之《試評唐代女詩人魚玄機的詩》、王中華之《敢於亂禮法的女性——談魚玄機的詩》、艾芹之《魚玄機的女性意識及其愛情》、張乘健之《感懷魚玄機》、蘇者聰之《論唐代女詩人魚玄機》、曲文軍之《女詩人魚玄機考證三題》等,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還出版了彭誌憲等編著的《唐代詩人魚玄機詩編年譯注》。
 
關於魚玄機的罪案,溫州大學張乘健教授認為,《三水小牘》關於魚玄機“妒殺”綠翹的故事有編造的痕跡。理由有二:一、綠翹已死,她死前和魚玄機說的話來源不可靠;二、綠翹作為魚玄機的女僮,年齡頂多不過十幾歲,而說的話義正詞嚴,全然不像天真爛漫的稚齡女孩子的口氣。這些話未見得是皇甫枚所編造,很可能就出自京兆府刀筆吏對魚玄機罪案的陳述;而綠翹斥魚玄機“淫佚”,簡直就是京兆府尹對魚玄機嚴正的判詞。張乘健認為,綠翹事件必定有複雜的背景,裏麵隱藏著隱秘的委曲和細節;所謂魚玄機“妒殺”案是亙古之謎,也是千古奇冤。
 
關於對魚玄機的評價,明代文學家鍾惺在《名媛詩歸》稱“絕句如此奧思,非真正有才情人,未能刻劃得出,即刻劃得出,而音響不能爽亮……此其道在淺深隱顯之間,尤須帶有秀氣耳。”現代作家施蟄存說:魚玄機詩一卷,四十九首,還有一個南宋刻本……她的詩以五、七言律詩為多,功力在薛濤之上與李冶不相上下。
 
魚玄機詩作現存五十首,收於《全唐詩》。有《魚玄機集》一卷。其事跡見《唐才子傳》等書。
 
魚玄機生平不見正史。盡管魚玄機名傳千古,但因其非官宦顯要,正史官文終不能留下片紙隻字,其生平傳記資料散見於晚唐皇甫枚三水小牘》、宋初孫光憲北夢瑣言》、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等書。另外《太平廣記》、《南部新書》、《直齋書錄解題》和《全唐詩》等書中還存留有相關的斷章短句。無論是正史還是野誌對魚玄機之記載資料均甚少,故於其之研究多在其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