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失眠夜

溫哥華失眠夜

仇不過三代

溫哥華失眠夜 (2017-08-17 15:39:03) 評論 (5)

每年的“9.18”,“7.7”,“8.15”,“9.3”,舉國上下(包括官方與民間)都要舉行聲勢浩大的紀念:紀念九一八事變,盧溝橋事變,日本投降,抗日戰爭勝利。

 

本來,勿忘國恥,緬懷先烈,是每個炎黃子孫最起碼的良知。就像全世界每年都要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諾曼底登陸一樣。目的是: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警惕邪惡勢力的肆虐。

 

但是,令人隱隱擔憂的是,中國幾十年來持續不衰的“抗日情緒”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成了某些人煽動民族仇恨的最理直氣壯冠冕堂皇的借口。從充斥熒屏的“抗日神劇”到砸日餐店日產汽車,這些行為已經偏離了“勿忘國恥,緬懷先烈”的主旨,而蛻化成了傳承仇恨的宣泄。

 

這裏就牽涉到一個嚴肅的命題:仇恨,究竟是否必須代代相傳下去,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沒錯,“父仇不共戴天”,這種階級仇民族恨綿延在兩代人甚至三代人身上,我覺得合情合理。但是,我覺得任何尖礪的仇恨都必須讓曆史長河的涓涓細流磨洗衝刷掉可以傷人自傷的棱角。否則的話,我們的民族有太多的仇人冤家了:蒙古人,中東人,八國聯軍。

 

反觀世界,今天為什麽沒有多少人會鄭重其事地去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了?歐洲各國為什麽沒有誰去計較“玫瑰戰爭”了?甚至往近的說,波蘭人俄國人為什麽不去記恨德國人了?歐洲和非洲人怎麽不去記恨也是法西斯軸心國的意大利了?

 

而凡是傳播仇恨傳承仇恨的民族或宗教(伊斯蘭與基督教,非洲的種族滅絕,波黑戰爭),頻年不解兵,血流成河生靈塗炭。

 

對抗日戰爭進行反思的時候,我看到兩個死要麵子的民族:日本和中國。日本人不敢像德國人那樣正視自己曾經的邪惡,但靈魂良心深處永遠背著中國人民血債沉重的十字架;中國人做不到英國人美國人那樣對德國人的Forgive but not forget(寬恕但不遺忘),想方設法讓子子孫孫和我們的爺爺輩一樣去仇恨那些櫻桃小丸子們和蠟筆小新們。

 

我希望我們紀念抗日戰爭的目的是杜絕邪惡,而不是傳播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