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學城
» 博客
»(5.22):養兒防老積穀防饑,中國文化傳統現在還有用嗎?
(5.22):養兒防老積穀防饑,中國文化傳統現在還有用嗎?
養兒防老,積穀防饑的中國文化傳統現在還有用嗎?是否過時了?在舊社會還有一定道理,在過去農業社會常聽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一個家庭總希望有兒子繼承其衣砵,如果沒有兒子老來不僅沒有依靠,最重要的沒有人來承接其衣砵,認為對不起祖宗。走進現代社會養兒防老積穀防饑是否過時了,現今社會有沒有兒女都無所謂,政府有養老金有老人院還愁沒依靠,再說如今靠兒女也未必靠得住。
中國傳統美德正受西方毒素傳播,特別是在親情方麵顯露無遺,從稱呼開始就己感覺得出來,除了父母外兄弟姊妹一律叫名那有一點親情樣子,叔伯親戚沒有親疏之分親情淡薄,表兄表妹這一輩更不用提,走在路上遇見最多點點頭閑聊幾句,受西方毒素感染父輩辛勤創業多數一代完結,父母一經離世就開始互不相讓勾心鬥角爭家產,甚至不惜付出巨額費用對薄公堂。
關於孝敬父母這一說現在還剩多少,孝敬父母還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不算計父母或提前爭財產就不錯了,一年一次上山掃掃墓就叫敬孝?生前不孝順死後騙鬼神,過去在農村還真有點孝道有點親情,大家住在一起互相依賴照顧,兒女出外工作老人在家照顧兒孫,一家喜樂融融,現在城市生活特別是到了西方親情淡薄,婆婆帶孫都要講錢,無錢免提你找人帶去吧,如家中有老人要照顧的有銭無錢都一樣,都喜歡把老人往養老院一送完了,遇見所謂孝順的最多一年幾次抽點時間看看你,雖然兒孫滿堂老人還是孤孤單單在老人院過日子,這也叫做孝順。
父母為兒女老一套不適合了,盡能力為兒女供書教學做到最好,做父母隻要做到盡責就可以了,財產方麵不要過早全盤托出,最好自己留點以防萬一,財產是他們的誰也搶不走何必過早交出,對兒女不要大過依賴,希望越大有可能失望越大,順其自然最好,兒女長大結婚後最好搬出去住,年輕人和老人有代溝住在一起隻會增加磨檫,仔大仔世界做父母的不要過多幹涉,嘮嘮叨叨隻會使人反感,做父母的都希望子女孝順孝敬,希望歸希望最後還是要看兒女們自已怎樣做強迫不來的,有些父母歡喜兒女月月給錢,總認為孝養父母理得心安認為這就是孝順,這種孝順隻會拖累兒女今後生活,兒女們自己也需要發展,他們有自己家庭和孩子,兒孫們有自己生活方式。留點空間留點資本給他們自由發展最好。
龍灣故事會 發表評論於
最後精神發現肉體也不是必須的了。有滋有味兒地吃,喝,變花樣的穿,非虛擬世界的玩兒都不是必須的了。進化完成的時候就是人類消失的時候。所以看見托馬斯 喏蘭, 小紮這種一款衣服穿到底的,沒啥可佩服的。進化下去都會那樣子的
龍灣故事會 發表評論於
生產力和科技的發展,讓人在經濟上越來越獨立。部落消失了,宗族消失了,大家族消失了,傳統家庭正在消失,丁克,男男,女女,在增加,回頭孩子,後代也不是必須的了,
xfhh 發表評論於
西方的毒素,嗬嗬,東方這麽優秀,咋沒有全世界跟著你走?
ytwadk 發表評論於
現在國內的情況是當父母依仗著孝順來綁架子女,要求子女贍養自己,可在子女成長過程中,又沒有對自己的子女付出多少愛,自己自私,愛自己一輩子,也有家庭內歧視個別子女,不公正對待孩子,用金錢的方式籠絡個別子女,這樣的教育方式怎麽可能換來子女對父母的愛,家離不鬧矛盾就不錯了。
小徐徐 發表評論於
稅收取之於民,老年後就要返還與民。自己有錢照顧自己,和兒女沒有經濟瓜葛,大家的感情隻會好起來。
stapler123 發表評論於
養兒肯定防老,但你能養出什麽兒很關鍵。。。。。。
smeagolrocks 發表評論於
是共產黨的治國方針和政策引進了西方的毒素。你看人家北朝鮮就沒有一點西方的毒素。
“中國傳統美德正受西方毒素傳播,特別是在親情方麵顯露無遺,從稱呼開始就己感覺得出來,除了父母外兄弟姊妹一律叫名那有一點親情樣子,叔伯親戚沒有親疏之分親情淡薄,表兄表妹這一輩更不用提,走在路上遇見最多點點頭閑聊幾句,受西方毒素感染父輩辛勤創業多數一代完結,父母一經離世就開始互不相讓勾心鬥角爭家產,甚至不惜付出巨額費用對薄公堂。”
大號螞蟻 發表評論於
錢,經濟,養孩子,養老
(2017-05-13 18:38:00)
錢是財富嘛?不是。
什麽是財富?財富就是可消費品。不可消費的東西都不是財富,都不值錢。隻有對人類有益或者需要的東西,才是財富,才值錢。
但是,錢不是財富。錢本身對人類沒有直接用處,無法直接消費。錢是可以換取財富的契約憑證。錢是一種社會製度,嚴格地說是一種社會分配製度的媒介和方法。完全不用錢的社會也不是不存在,也不是沒有財富。隻不過到目前為止沒有用錢的社會更有效率罷了。
換句話說,單單有錢是沒有用的。沒有了社會體係的背書和認可,錢就一錢不值。所以千萬不要以為攢錢可以解決大問題。大問題都不光是錢能解決的。社會地位,社會影響,社會體係才是根本。
既然財富是可消費品,那麽財富就有兩大特點。
第一 ,隻有最終被消費了,才真正體現為社會財富。比如蓋一堆沒人住的房子,賬目會不少,但是和壘一堆石頭在山上,有差別嗎?壘石頭同樣可以記賬,也同樣可以被認賬的。遠古的時候,的確是有人這麽算賬的。但是這不產生任何實際財富,隻是一種錢,一種轉賬媒介。
第二,財富是不可長期保持的。金子可以長期保存,但是那是錢,不是財富,不可消費。任何可以消費的都不可能長期保存。
一個良好的經濟就是 生產和消費大體動態平衡。生產過剩是浪費,生產過少是不足。兩者都不可能持久,必然最終通過某種改變,乃至動蕩,破壞生產或者加大消費,加大生產或者限製消費,來回到平衡。主動平衡的平穩。被動平衡的動蕩。如果某些方麵生產過剩,而另外一些方麵卻同時消費不足,就說明經濟結構有嚴重問題。經濟(資源和成果的分配,錢得流動)有結構性錯誤。
就個人來說,少年和老年是消費多過生產的年齡,而中青年是生產多過消費的年齡。所以必須把中青年多生產的財富挪到少年和老年年代 才能平衡。但是財富又不是可以長期保存的,即便有些比如糧食可以保存,但是做飯的能力/服務,也無法跨越時空的。怎麽辦呢?交換,契約,社會。我的青壯年給你的少年,等我的老年你的青壯年來還。
那位說了,這是古董的養兒防老,我現在攢了錢,不用養兒子。假如大家都這麽想這麽幹,你那錢將來一文不值,因為到時候沒有下一代來生產那時候的財富來交換你這錢,或者白條。錢,是一種跨時空的經濟契約。但是如果社會基礎不存在了,契約自然廢紙一張。你的錢隻所以能養老,是因為現代社會的交換契約不是一家人內部的契約了,不是父母子女的契約了,而是整個社會兩代人三代人之間的大契約。就是從各養各兒,各養各老,進步到大家養兒,大家養老。
如果極少數人由於各種不可控原因,不遵從這個契約,不養兒,社會可以作為一種保險來讓這些風險也能養老。這也是社會養老體係先進的方麵。然而如果很多人故意不遵從這個契約,就好比有很多人因為有了醫療保險就去亂開藥,也不注重身體,隨便得病,那麽醫療保險一定完蛋,大家就都回到自己保自己的古代。
同樣道理,故意 不養兒,不養好兒的,養老就是這種故意占保險便宜,故意占社會便宜,擠占其他遵守契約人的養老資源的破壞分子。應不以保險,剔除出去。等同騙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