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常談12

老生常談12 名博

八旗兵:大清帝國的武力支柱

老生常談12 (2015-12-12 16:23:21) 評論 (4)

八旗兵:大清帝國的武力支柱

雍正帝形容駐防八旗在地方為“隱然有虎豹在山之勢”虎視眈眈,磨刀霍霍,卻讓人不知不覺,這是滿族統治者處理政治問題和民族關係的手段日趨成熟的表現。至於如今人們多認為八旗入關後作用越來越微弱,其實正是清廷製造的假象,是他們刻意要達到的效果。

清朝是中國曆史上繼蒙元之後又一個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的統一中央王朝,但它在中國的統治時間,要比蒙古族建立的元朝長得多,持續了將近300年之久,在中國漫長的曆史上,這是獨一無二的。

清軍入關時兵數僅20萬餘,連同眷屬並奴仆最多百萬,進入漢族的汪洋大海之後,卻能在不長的時間內有效平定漢族等各民族、各種政治勢力的反抗,建立起對全國持久而穩固的統治,許多西方學者都認為,這不僅在中國曆史上,甚至在世界曆史上,也是一個謎,是令曆史學家倍感興趣並希圖解開的一個曆史之謎。

但在中國人乃至中國的學者看來,將這一現象渲染成為“曆史之謎”,卻未免有些過甚其詞、大驚小怪。因為事實似乎很清楚,清朝能坐幾百年的天下,那是因為他們“漢化”了,“漢化”使他們繼承了漢唐宋明等中國傳統王朝的一整套統治製度,這是他們得以維護數百年統治的基礎。

其實老一輩史學家早已指出過,清朝的統治特點,是沿襲明而不同於明,正是這些不同於明之處,造成清朝統治得以成功的諸多特征,而其中最關鍵的一個,就是八旗製度。清曆朝曆代的皇帝,都一再強調“八旗為我朝根本”,極言這一製度對他們統治的重要性。

本來,任何一個政權,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根本”,都不可能長久地穩坐天下,這是一個常識。而八旗製度與清朝幾百年的統治共存亡,恰是滿洲統治者未曾被完全“漢化”的證明。可惜的是我國的清史學界迄今為止對此仍未予以充分的重視,最突出的一例,就是在國家纂修清史的這場耗資巨大工程中,竟然沒有為“八旗製度”留下一席之地,在數十個專述典章製度的“誌”中,竟然不列“八旗誌”。

八旗勁旅:“打江山”的根本

從努爾哈赤自立為汗、建立大金國的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算起,到1644年入關占領北京,一共隻有28年,在這樣短的時間裏,這個水濱山野、主要以狩獵采集為生的女真部族,就完成了統一諸部、開國奠基、攻占遼沈、建立清朝並定都北京這一係列的功業,所用時間之短、發展速度之快,實在令人震驚。對此,深想的人其實不多,泛泛說起,便提到女真(後來的滿洲)人的驍勇善戰。殊不知驍勇善戰的北方諸民族,呼嘯馳騁於山林草原並不自滿洲人始,何以隻有少數幾個,能夠登上曆史舞台的中心,演出一場叱吒風雲的、有聲有色的活劇?這除了需要一個英雄人物的出場之外,還需要的,就是組織。正如同金代女真不僅有完顏阿骨打,還有“猛安謀克”製,後起的努爾哈赤能夠克敵製勝,靠的不僅是騎射技藝,更重要的,是八旗這個後來成為清代製度的組織。

八旗之始,起於牛錄額真。牛錄是滿語(niru),本義為“大箭”,派生義為由大箭持有者自願結合的十人圍獵群體。明朝萬曆二十九年(辛醜年,公元1601年)前後,努爾哈赤對牛錄組織首次進行大規模改造與重建,參照女真人的猛安謀克製,將所聚之眾每三百人立一牛錄額真統管,改編後的牛錄被分別隸屬於黃、白、紅、藍四旗,以純色為辨。明萬曆四十三年(乙卯年,1615年),努爾哈赤再次對牛錄組織進行改造,完善了牛錄—甲喇—固山的體製。並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黃、白、藍三色旗鑲紅邊,紅旗鑲白邊,合為八旗。八旗建立自此始,亦即為滿洲八旗的源起。

八固山(八旗)是牛錄組織的擴大,也繼承了牛錄的組織特點,首先是兵民合一:“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耕戰二事,未嚐偏廢”;其二是軍政一體,有事抽調,無事歸旗,“以旗統人,即以旗統兵”。作戰時絕無糧餉軍器之運轉,軍卒皆能自備而行,這是八旗勁旅行軍作戰驍勇神速的原因之一。

皇太極即位後,在八旗滿洲之外又增設八旗漢軍和八旗蒙古,從此八旗有滿洲、蒙古和漢軍之分。從此擅長突騎野戰的八旗蒙古成為滿洲人的左膀右臂,而擅長操作火炮等重兵器的漢軍八旗的加入,對於原來隻輕騎兵、輕火器的滿洲人來說,亦有莫大助益。但八旗仍是八旗,權力始終集中在滿洲貝勒手中,是絕不可旁落的。

1644年入關時的八旗勁旅,在對農民軍與明朝殘存勢力的戰爭中以一當十,摧枯拉朽,那是八旗武力最精銳、最強盛的時期。

入關後的“鞏固根本”

當清王朝定都北京後,麵對著一個嶄新而又極其複雜、極其險峻的局麵。在民族矛盾如此尖銳的情況下,他們所能依靠的,除了自己從關外帶來的八旗勁旅之外,還能有誰?由明軍的降兵降將編成的綠營,人數雖然數倍於八旗,他們又豈敢依恃?他們殫精竭慮,考慮的就是如何才能使為數如此之少的精兵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如何依靠它來維持清朝在這樣一個如此遼闊、如此複雜的國土上的統治。並因此而對八旗製度進行了重大的變革,其宗旨,當然是要加強八旗的軍事職能。

變革的第一步,是製定旗餉政策,使八旗官兵向職業軍人的方向轉變。這是入關後八旗製度最深刻的一項變革。

入關後的八旗官兵傾其全力投入戰爭,清廷雖然也沿襲入關前舊製為他們分配了“份地”,但他們卻不可能仍然沿襲入關前“兵農不分”的傳統,利用土地來進行生產。隨著八旗“份地”大量喪失與轉手,越來越多的八旗兵丁喪失了從土地獲取收入的經濟來源。為解決這一問題,使八旗兵丁得以全力以赴投入征服戰爭,清廷甫一入關,即製定旗餉政策。八旗兵丁的收入,以月餉和歲米為主,又視兵種之別而有等級之分,此外還有歲米,為每名每年24斛。這便是清代所稱“鐵杆莊稼老米樹”的由來,所謂“鐵杆莊稼”,說的就是這種收入的穩定性。清廷對八旗兵丁的一切采取“包下來”的辦法,用官費為他們建造房屋,凡遇紅白喜事均由官給賞銀,遷徙時由官給一切用度。重大變革的另一項,是建立駐防八旗製度。

清朝建都北京,本著“居重馭輕”的用兵原則,將八旗精銳半數駐於京城,是為禁旅。同時亦不忽視對廣大地方的控製,做法是在全國各大省會、水陸要衝、邊疆海防,派遣八旗長期駐守,以控扼京師以外所有最重要的軍事據點,是為駐防。這樣一支不僅常駐於邊疆,而且常駐於腹裏內地的製度化的武裝力量為曆朝所未有,是滿洲統治者維護統治的主要工具。而它所監視、控製的主要對象,則是綠營。

清代綠營額兵60萬-80萬,以標、協、營、汛的組織係統分散駐紮於全國大大小小的城鎮、關隘、水陸交通要衝,形成嚴密的控製網絡,而對這支人數遠較八旗多出數倍,又是由漢人、特別是受過專門軍事訓練的明軍降兵降將組成的軍隊加以監視和控製,並對地方起著巨大威懾作用的,則是10萬八旗駐防。以10萬八旗兵控製數十萬綠營,再以人數比八旗駐防多出數倍的綠營兵控製全國百姓,恰好像是以臂使手、以手使指,作為用兵措施,十分高明。

“隱然有虎豹在山之勢”

駐防八旗有兩個特點,曆來未被史家關注,卻是理解八旗製度入關後對清朝統治所起作用的最重要因素。

其一,清朝統治者雖然在實質上,對強化八旗駐防的鎮壓作用始終未曾放鬆,但做法上卻竭力讓八旗退居幕後。無論駐防何處,八旗官兵都集中居住,自建“滿城”或“滿營”,從不與民人混居,亦從不輕易出動,地方上若有治安問題和騷動,都由綠營出麵處理,令他們充當惡人角色。但一旦出現重大事件,則可就近出兵。雍正帝形容駐防八旗在地方為“隱然有虎豹在山之勢”虎視眈眈,磨刀霍霍,卻讓人不知不覺,這是滿族統治者處理政治問題和民族關係的手段日趨成熟的表現。至於如今人們多認為八旗入關後作用越來越微弱,其實正是清廷製造的假象,是他們刻意要達到的效果。

其二,駐防八旗事實上包括了兩部分,一部分為直省駐防體係,位於中原各省和長城沿線,與京旗一樣,依靠朝廷的錢糧為生,以當兵挑甲為生活的唯一來源。另一部分是東北三省和內蒙古等地區的旗丁,他們直到清朝中期,仍然保持著亦兵亦民的傳統,對旗餉的依賴遠遠少於關內旗人。而站在前台的,卻始終是駐守於江寧、杭州、西安等繁華省會的旗兵,以為他們就是駐防八旗的全部,他們的貪戀享受、懶散無能,也就意味著八旗勁旅戰鬥力的衰退。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清史稿》對清代兵製的變化所作的評述,見卷一百三十《兵誌》:

太宗征藩部,世祖定中原,八旗兵力最強。聖祖平南服,世宗征青海,高宗定西疆,以旗兵為主,而輔之以綠營。仁宗剿教匪,宣宗禦外寇,兼用防軍,而以鄉兵助之。文宗、穆宗先後平粵、撚,湘軍初起,淮軍繼之,而練勇之功始著,至是兵製蓋數變矣。……以兵興者,終以兵敗。嗚呼,豈非天哉!

如今學界的說法多來源於此並予以引伸,使之幾乎成為公論,那就是八旗兵力早在康熙朝平三藩時即已開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綠營,太平天國之後綠營又被新興起的湘軍、淮軍代替。但事實上,很多人並沒有準確理解和引述這段話,因為至少字麵上看,他們忽視了《清史稿》所謂的綠營、鄉兵甚至湘軍淮軍,起到的還是“輔之”、“助之”的作用,事實上從全局來看,主力還是八旗。隻不過這支作為八旗主力的勁旅,始終處於後台的位置而已。

這裏所謂的後台,是與位於前台的京旗以及直省駐防八旗相對而言的,指的就是駐防八旗中非常重要的東北三將軍所轄官兵,而東北,正是清朝統治者的“龍興之地”,是他們的大後方所在。東北三將軍屬下的八旗駐防和部落兵與直省的駐防八旗,是位於一個統一政權之下、存在同一軍事製度即八旗駐防製度中的一個整體的兩個方麵,二者互相配合,互為補充。乾隆朝平定準噶爾部,在新疆設伊犁駐防,建立軍府製度,奠定了如今被學

界高度讚揚的“大一統”的基礎,憑借的主要兵力,就是從東北調撥的索倫兵、錫伯兵,以及從宣外一帶調撥的遊牧察哈爾兵。

八旗武力的衰落

八旗衰落與清朝統治的衰落同步。清朝19世紀出現統治危機,其中一個明顯表現,就是兵力的衰落,這種衰落又以八旗武力的衰退為主要標誌。八旗武力衰落的原因不能僅僅以“腐敗”來一言蔽之,它背後牽涉到的問題複雜而深刻。談19世紀危機而不談軍事,談軍事而隻談湘軍、淮軍卻不談作為清朝統治“根本”的八旗武力的衰微,就找不到症結所在。

危機的根源,在於無論統治者如何粉飾,八旗製度畢竟是建立在民族統治、民族壓迫的基礎之上的。不管嘴上怎麽高喊“滿漢一家”,在做法上,“首崇滿洲”才是他們的宗旨。這首先就表現在旗餉製度建立後產生的負麵作用上。

入關後建立的旗餉製度,斷絕了旗人務農經商等其他謀生來源,日久遂成為一個完全信賴朝廷豢養為生的寄生階層。清中葉以後政府有限的財力又無法供養日趨繁衍的八旗人口,從而產生了清朝特有的“八旗生計”問題。它首先出現於京師,然後波及內地各省駐防,最後危及邊疆,嚴重動搖了八旗這一“根本”的根基。清廷解決這一危機的方式,是一批批地將占據食餉份額的開戶人、漢軍旗人排除出八旗,以保證滿洲旗人的生計,最突出的一項舉措,就是乾隆朝將八旗內的開戶人、另記檔案人和八旗漢軍等非滿洲成分“出旗為民”,直接導致了八旗駐防武力的衰退。成為八旗駐防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第二,乾隆朝之後清朝統治地域越來越廣,對西北的征服和建立駐防將軍,耗費大量額兵和財力。清廷因此而在直省諸處駐防大量裁減兵員,拿這些兵數與餉銀,從東北等地調遣大批少數民族部落兵。由於這些部落兵都屬半糧半餉,一名直省駐防馬甲的錢糧可以供養兩名少數民族兵丁,在當時確是成功劃算之舉,但對於直省諸處駐防兵力的損傷,到太平天國起事時便凸顯出來。

第三,出於一係列民族歧視政策以及自康熙以來就認為綠營不足恃的思想,清廷對於綠營這支軍事力量始終缺乏充分的信任。自雍正朝開始,清廷即將八旗駐防中的大量漢軍出旗,挑補當地綠營額缺;乾嘉以後綠營兵缺更逐步向八旗開放。八旗官兵擠占綠營兵缺,是八旗將自身危機轉嫁到綠營身上的反映,結果一是導致兩支經製兵的離心離德,一是八旗中被裁汰的兵丁攙入綠營,導致綠營風氣的進一步敗壞,最終使綠營兵力更加衰微、不堪使用。

從上述三點分析可知,直省八旗駐防是清朝八旗兵力中最薄弱的一個環節,卻又在太平天國事件中首當其衝,損失極為慘重。杭州、江寧和河北滄州等處駐防均遭覆滅,其他諸處也因損失兵力過半而大大削弱。清朝武功,也正是由直省八旗最先被打開的一個缺口,盡管因北部邊疆的部落兵的入關挽救於一時,但當清廷不得不將大量財力物力投入江南等地與太平天國等勢力對抗的時候,對於西北邊疆的無暇它顧,也最終導致無可挽救的敗局。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八旗軍事力量受到的致命打擊,正是19世紀中國出現統治危機的直接反映。而八旗製度的解體之日,也是清朝的滅亡之時,二者如影隨形。

來源:www.leitingcn.com

清朝戰爭請看:
1. 清立國之戰 -- 薩爾滸之戰
2.
鄭成功收復台灣之戰
3. 清雅克薩之戰
4. 清平定準噶爾叛亂之戰
5. 第一次鴉片戰爭
6. 第二次鴉片戰爭
7.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
8. 清馬尾海戰
9. 清鎮南關大戰
10. 清日甲午戰爭(1)-- 平壤之戰
11. 清日甲午戰爭(2)-- 黃海海戰
12. 清日甲午戰爭(3)-- 遼東半島之戰
13. 清日甲午戰爭(4)-- 山東半島之戰
14. 台灣抗日之戰
15. 抗擊八國聯軍的大沽、天津之戰
16. 抗擊八國聯軍的北京之戰 
17. 東北軍民抗擊沙俄
18. 清朝時期的全部戰爭年表
19. 沙皇俄國對我國170萬平方公裏土地的宰割和侵吞 - 被侵占的代表地區 
20.
沙皇俄國對我國170萬平方公裏土地 的宰割和侵吞
21. 俄羅斯的版圖擴張
22. 日俄戰爭與清廷的局外中立
23. 明、清、民國三朝對日宣戰書!
24. 近代中國對日本賠款
25. 滿清八旗排序
26. 滿清八旗的由來

 

唐朝戰爭請看:
1. 唐朝時期的全部戰爭年表

2. 唐李淵攻取長安之戰

3.
唐洛陽虎牢之戰
4. 唐攻東突厥之戰
5. 唐日白江口戰役

6. 唐平定安史叛亂之戰
7. 唐李愬夜襲蔡州之戰
8. 唐未農民戰爭


宋朝戰爭請看:
1. 宋蒙釣魚城之戰
2. 宋蒙襄樊之戰

3.
宋蒙伯顏取臨安之戰
4. 宋蒙崖門海戰
5. 宋朝時期的全部戰爭年表

6.
北宋統一戰爭
7.
宋遼戰爭
8.
宋東京保衛戰
9.
宋金和尚原之戰
10.
宋金順昌之戰
11.
宋金郾城、穎昌之戰
12.
宋金柘皋之戰
13.
宋金唐島之戰
14.
宋金採石之戰
15.
馮八飛教授評嶽飛 (第一部分)
16.
馮八飛教授評嶽飛 (第二部分)
17.
馮八飛教授評嶽飛 (第三部分)

蒙元戰爭請看:
1. 元朝時期的全部戰爭年表
2. 蒙古西征之戰
3. 蒙金之戰
4. 元日戰爭

5. 《蒙古之源》1 -- 室韋尋根(視頻)
6. 《蒙古之源》2 -- 鮮卑溯源(視頻)
7. 《蒙古之源》3 -- 闊亦田之戰(視頻)
8. 蒙古之源》4 -- 迎親草原(視頻)


明代戰爭請看:
1. 明蒙之戰 1 -- 明成祖遠征漠北之戰
2. 明蒙之戰 2 -- 明京師保衛戰
3. 明蒙之戰 3 -- 明軍北上滅元之戰
4. 明朝時期的全部戰爭年表
5. 明取元大都之戰簡析

6. 明援朝抗日七年之戰
7. 明援朝抗日七年之戰 -- 八次主要陸戰的兵力對比和結果
8. 明末農民戰爭
9. 甲申三百年祭
10. 清立國之戰 -- 薩爾滸之戰
11. 明朝末年人口突降至1000人萬的原因
12. 明鄱陽湖之戰

13. 明靖難之役
14.
明東南沿海抗倭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