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美之途

雅美之途 名博

在美國給早慧學生做科學的三點建議

雅美之途 (2025-08-07 10:20:43) 評論 (0)


在美國也有少年班,有些大學可以專門建立班級供早慧的高中生們就讀。大學不僅提供學生全日住宿,管他們的起居。他們還會在很小的年齡就有機會進入世界水準的實驗室從事科學研究,好處是可以每天步行去校園內的實驗室。

以前我帶過在西雅圖華大這類班的學生,現在又帶在德州的早慧學生。他如今科研有成果,寫了文章和製備了牆報去出席全美科學會議。他還將在會上做口頭報告,這是做出了好結果的表現。

這種情況有可能家長也會去,他的哈佛博士畢業的家長應該十分自豪。謝謝他們對我的信任,沒有任何人介紹,僅憑讀我的文章就相信了我。

識別人的聰明程度的方式是看他們提什麽問題,可以欣賞我與該學生的交流:

該學生的問題:“Also, as you know, I’ll be attending a few conferences soon and was wondering if you have any advice on how to make the most of the experience.”

“另外,如你所知,我很快將參加幾場會議,想請教你有沒有什麽建議,可以讓我最大程度地利用這次機會”。

我的回複:“At first, you will certainly be going there to learn and gain more knowledge, so participate in as many seminars as possible. Secondly, remember that excellent science is often created through communication and the exchange of ideas, so try to ask penetrating questions—think them thoroughly and ask them with confidence. For a young man, speaking loudly and making your voice heard is always my advice. Even noise is better than your silence. Finally, doing science can be a fun career and a rewarding experience. If you can find a friend along the way, you will feel that you have achieved a lot—especially if that friend becomes a lifelong colleague!

“首先,你去那裏當然是為了學習和獲取更多知識,所以要盡可能多地參加各類研討會。其次需要記住的是,優秀的科學成果往往誕生於交流與思想碰撞之中,因此要盡量提出有深度的問題——認真思考後,自信地提出。對於年輕人來說,大聲表達或讓別人聽到你的聲音,始終是我的建議。那怕可能是噪音,也強過你的沉默。最後,從事科學不僅是一份有趣的職業,也是一次有意義的經曆。如果在此過程中你能結交一位朋友,你會覺得自己收獲頗豐——尤其是當這位朋友成為你一生的同事時!”

我說的西雅圖華大少年班叫UW Academy, 這是他們的介紹:

“The UW Academy, created in 2001 in partnership with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Honors Program, is an early university admission opportunity for 10th grade students in Washington State. Every year, a small cohort of up to forty academically advanced and highly motivated students are admitted to the UW Academy.  Students apply to the program during their 10th grade year, and if accepted, withdraw from high school at the end of 10th grade to enroll as freshmen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At the Robinson Center, UW Academy students find a community of like-minded peers and an experienced staff who can help them to make the most of their time at the UW.”

“華盛頓大學學院項目(UW Academy)於2001年在華盛頓大學榮譽項目(Honors Program)的合作下設立,是為華盛頓州的10年級學生提供的提前入學機會。每年,該項目招收多達40名學業優秀、積極進取的學生組成小規模班級。學生需在10年級期間申請該項目,一旦被錄取,將在10年級結束時從高中退學,作為新生直接進入華盛頓大學就讀。在羅賓遜中心(Robinson Center),UW Academy 的學生將找到一群誌同道合的同齡人,以及一支經驗豐富的教職員工團隊,幫助他們充分利用在華盛頓大學的學習時光”。

可以進一步讀我在十幾年前寫的文章:

近期兩位美國諾貝爾獎得主也曾是少年大學生 

雅美之途寫於2013年11月28日

前幾天,大家好不熱鬧地討論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成才記錄,一位現任職於華爾街的科大少年班校友為我們提供的翔實資料顯示,少年班畢業生在不同領域取得卓越成就的比例確實高過中國的任何大學。令人印象深刻的是, 2012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的三位華裔裏的二位本科畢業於中國科大的少年班,他們分別是應用超分辯率顯微技術研究生命體的哈佛教授莊小威和斯坦福的神經生物學家駱利群。

英雄自古出少年,還有網友分享了她年僅四歲的兒子如何解答AMC-8題目的令人震撼的事實,顧名思義,AMC-8是美國為八年級數學成績優異的的學生設計的數學競賽試題,那男孩幾道難題所展現的數學思辯之美令一些人直呼高斯重現。美國雖然沒有像中國科大己經停辦的少年班,但美國大學裏確實也有少年大學生,隻是他們混合在美國大學校園裏與年長的同學們一起上課罷了。本地幾年前就有一位高中生跳過12年級直接申請了斯坦福和普林斯頓,他家裏決定僅申請兩名校是考慮如果當年不成功的話他會第二年再大麵積申請,結果他被兩所大學都錄取而選擇放棄斯坦福去了普林斯頓。

最近幾年的美國生物諾貝爾獎得主裏麵就有兩位曾經是少年大學生。以前的就更不用說了,DNA雙螺旋發現者之一的沃森15歲入芝加哥大學讀本科,他從印第安納大學博士畢業時才22歲。




1。Andrew Fire, 在首都華盛頓的卡內基研究所因發現RNA的幹擾現象而獲得2006年的諾貝爾獎。他19歲從伯克利數學本科畢業,25歲從MIT生物博士畢業。他博士導師Phil Sharp和劍橋博後的指路人Sydney Brenner均為諾貝爾獎得主,再次證實諾貝爾獎師生關係中的近親繁殖現象,Sharp也是靠做RNA的工作獲得的諾貝爾獎。

Andrew Fire現為斯坦福教授,他出生在斯坦福的附屬醫院並且在舊金山灣區長大,但據說他當年是被斯坦福拒絕後才去的伯克利,現在終於如願能在斯坦福的農場做學問了。但願Fire對華裔的最大貢獻是引導了文學城曾經的名ID西西媽的的兒子投身科學研究的領域。西西媽曾著文展示兒子讀斯坦福本科期間受Fire吸引而入他實驗室做研究的經曆,她的公子後來去了麻省理工讀博,剛好也是Fire獲得博士學位的學校。




2。Bruce Beutler

Beutler因發現TLR4為內毒素的受體而獲得2011年的諾貝爾醫學獎,現為UT西南醫學中心的教授,他的諾貝爾獎工作也是在西南完成的。當年諾貝爾獎選擇他而忽略另一位發現TLR的耶魯教授Ruslan Medzhitov確實有些意外,幾十位全球頂尖的免疫學家在《自然》雜誌發表公開信為後者鳴不平。我唯一能解釋此授獎方式是因為Medzhitov在發表《自然》文章時還是位博後,當然他後來成就非凡,而完成TLR理論框架和發現的著名耶魯教授Janeway在2003年已經去世了。

據說Beutler現在的實驗室有很多來自中國的博士生和博後。這位諾貝爾獎主18歲就從UCSD(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本科畢業了,他拿到芝加哥大學的MD學位時隻有23歲,也就是說他直到醫學院的第三年才滿法定的喝酒年齡,他當年在戀愛交友等社交場合遇見的困惑就可想而知了。

Fire和Beutler兩位都應該是猶太裔科學家,他們的大學本科都是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或聖地亞哥分校等離家近的學校完成的。如果將擁有早熟特質的學生強行放在普通班級裏,時間久了確實會使他們乏味,而那麽小的年齡就去上大學,非學業方麵的心智成長又特別需要在旁邊的父母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