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倒不想抱怨北京的環境

蘇顏坊 (2013-03-18 07:31:50) 評論 (75)

 

從北京回來我就病了一場,是流感之類的病毒。奇怪的是,在北京的一個多月裏我在一片灰白的塵霧中活蹦亂跳。回到墨爾本,對著清澈得像水晶一樣的空氣和金黃色的陽光,然後我就病倒了。

 

那是一個多月前的事了。現在回想起來,有時有恍若隔世的感覺。那個城市真的是北京麽?

 

二十多年前我隨父母從南方搬到北京時是冬天,站在室外,我驚歎北京的天這麽藍這麽遼闊。南方潮濕,總是有雲,很少看到造句裏常用的“晴朗的天空萬裏無雲”的景象。大約在一兩年後我經曆了一次沙塵暴,隻記得沙塵襲來時女孩子們都用紗巾把頭圍起來,很漂亮。而教室的日光燈看上去是藍色的。那時沒有霧霾,隻有沙塵。

 

第一次出國也是一個冬天。我站在自己的陽台上往外看,想使勁地記住北京的模樣。於是,那幅圖像永遠留在我的記憶裏:白色的天,白色的太陽,和灰黑色的落了葉子的樹枝。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慘白”。我意識到,其實北京的冬天就應當是那樣的,很少有綠色。不過至少,站在陽台上我能看到幾裏之外的“慘白”。

 

今年霧霾特別重,我在北京機場、香港機場和墨爾本機場各拍了一張照片作對比,可是想想還是刪了,因為,我真的沒有什麽可抱怨的。

 

抱怨什麽呢?即使是在隻能看清前麵幾百米那樣的空氣裏,我的哮喘也沒有犯啊。想想墨爾本每年的春季,花粉症犯了的時候是如何的寢食不安,到處尋方問藥,最後還發現是中藥最管用。現在到北京輕輕地咳兩嗓子咱好意思說什麽呢。“zhuangbility”也不是這麽裝的呀。

 

其實我對北京的水也沒有什麽抱怨的。二十多年北京的水堿更重,幾乎是每兩三天都要清理一次水壺,現在水堿減輕了很多,如果不放心裏麵的化學物質還可以選擇安裝各種過濾器。不願意喝過濾水的也可以買礦泉水回家。並不是所有城市的水都像墨爾本一樣清澈甜美。即使在“清潔”的澳洲,也有的州的水即使泡上咖啡都無法入口。

 

其實我對國內的食品也沒有什麽抱怨的。我一直認為,添加劑本來就是西方的發明,中國人引進,進而用得過分了而已。大規模的養雞場、用玉米喂大的牛、給植物使用化肥和農藥,哪一樣不是為了節約用地和人工成本?精耕細作隻有在農業人口眾多的地區才能出現。我們小時候吃純天然食品長大,隻能說我們很幸運。譬如,在北京吃了一個多月“柴雞蛋”回來後,我的女兒拒絕吃澳洲的“free range”雞蛋,更不用說barn laid或者cage的。我隻能說,她很幸運嚐過好雞蛋的味道,很多人可能一生都不會知道雞蛋本來是怎樣的。

 

我對北京的交通有一點不滿。不過,從自己做起,近的地方自己走,遠的地方盡量坐公交。實在不行再找車。

 

我實在不想抱怨國內生活的任何一個細節,因為我的親人們在那裏。當他們每天都呼吸著這樣的空氣,卻時刻提醒你別忘記帶口罩時,你會有什麽感受呢?他們明知道環境越來越差卻仍然拒絕離開故土,隻是因為願意互相陪伴互相照顧。我隻覺得任何的抱怨都顯示自己的自私和渺小。能改變環境當然可貴,當不能改變時,隨遇而安又何嚐不是一種厚道。

 

所以,慢慢地學會對事情不再尖刻地批評。所以,我突然會理解,為什麽總有一些看上去很和善的人,好像沒有一點主見一樣,笑嗬嗬地說:“啊啊,這個嗎,挺好挺好。嗬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