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aracteristic Mall”或許要好於“Chinese Characteristic Commerce Street”,但我仍然想了一會兒才明白譯者想表達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商業中心”(Traditional Chinese Mall)。但這個說法也有些諷刺的意味,因為這家購物中心太西化了,如果把裝飾某些店鋪的中國元素拆掉,就算把它放在美國新墨西哥州,也沒人會覺得它格格不入。
一些標語還出現了十分離譜的拚寫錯誤,以至於我需要問清楚中文的每一個字是什麽意思。通過這種方式我才明白“No Talls in Disorder”是指“No Street Vendors(不得擺攤設點)”。
工作比我想像中要難的多。我可以迅速把“Fire Channel”改成“Fire Exit”(消防通道),但有些難題和文化典故卻難以破譯。例如,中國喜歡在標識中自吹自擂。盡管說購物中心三層出售“著名國際品牌女裝(Famous International Brands of Women's Clothing)”並沒有錯,但我認為對樓層標誌而言,“女裝(Women's Clothing)”便足矣。
然而,最艱難的任務是翻譯一篇宣傳常州商業的文章。坐在我們身後的大批翻譯老師堅持要求我們把“top national brands(國家頂級品牌)”和“famous Chinese brands(中國著名品牌)”分列兩項,盡管我認為沒有一個說英語的人能夠理解兩者之間的差異。我們輸了這一局。
為見過的東西改名字是一件很令人興奮的事。我曾去過友誼船庫,那時它的英文名字叫“Confidant Boathouse”,而我現在有些迫不及待地想再去看看它的新英文名字“Friendship Boathouse”。但這樣一來,恐怕我們在中國的生活會略失樂趣。當“Taking Care of Teenager”之類的標語消失之後,這個國家便失去了一點點獨特性,當地人擔心的不再是“青少年”(teenager),而是沒人照管的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