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慶到底有多富(下)

王清和 (2010-05-16 09:09:00) 評論 (0)

王清和  

  我們再來計算一下西門慶的不動產(房地產)。
  1、祖宅:門麵五間,到底七層,值一千二百兩銀子
  第三十三回:金蓮問:“喬大戶昨日搬了去,咱今日怎不與他送茶?”經濟道:“今早送茶去了。”李瓶兒問:“他家搬到那裏住去了?”經濟道:“他在東大街上使了一千二百銀子,買了所好不大的房子,與咱家房子差不多兒,門麵七間,到底五層。”
  2、買花子虛的住居小宅,五百四十兩;起蓋花園五百兩
  第十四回:止有住居小宅,值銀五百四十兩,因在西門慶隔壁,沒人敢買。花子虛再三使人來說,西門慶隻推沒銀子,延挨不肯上帳。縣中緊等要回文書,李瓶兒急了,暗暗使過馮媽媽來,對西門慶說,教拿他寄放的銀子,兌五百四十兩買了罷。這西門慶方才依允。
  第十六回:便教陰陽擇用二月初八日興土動工。五百兩銀子委付大家人來昭,並主管賁四,卸磚瓦木石,管工計帳。……當日賁地傳與來昭,督管各作匠人興工。先拆毀花家那邊舊房,打開牆垣,築起地腳,蓋起卷棚山子,各亭台耍子去處。
  3、花子虛獅子街一所房屋,二百五十兩銀子
  第十四回:後來花子虛湊了二百五十兩銀子,買了獅子街一所房屋居住。這所房屋隨李瓶兒帶歸西門慶。
  4、原對門喬大戶家房子,七百兩銀子
  第三十一回:果然西門慶到午後時分來家,家中安排一食盒酒菜,邀了應伯爵和陳經濟,兌了七百兩銀子,往對門喬大戶家成房子去了。
  5、祖墳隔壁趙寡婦家莊子二百五十兩銀子;拆向皇親家莊子木料三百兩銀子
  第三十回:西門慶道:“張安前日來說,咱家墳隔壁趙寡婦家莊子兒,連地要賣,價錢三百兩銀子。我隻還他二百五十兩銀子,教張安和他講去。若成了,我教賁四和陳姐夫去兌銀子。裏麵一眼井,四個井圈打水。我買了這莊子,展開合為一處,裏麵蓋三間卷棚,三間廳房,疊山子花園,鬆牆槐樹棚,井亭,射箭廳,打毬場,耍子去處,破使幾兩銀子,收拾也罷。”
  第三十五回:西門慶吩咐賁四:“你明日拿兩錠大銀子,同張安兒和他講去,若三百兩銀子肯,拆了來罷。”
  以上共3740兩。

  西門慶家中還有不少金銀、家具、首飾等“浮財”。具體數目不詳,算個五千兩吧。李瓶兒留下的財物,我們知道至少有一百顆西洋珠子,每顆能值一百兩吧?西洋珠加其他總數算一萬兩。即浮財共有一萬五千兩。(孟玉樓後出嫁,帶走自己的全部財產;李嬌兒盜財歸院,還偷了上房的一些財物;孫雪娥也是帶著自己的財物與來旺私奔。如果計入她們的財物,應該更多)。
  西門慶死前的財產總額=72990(流動資金)+3740(不動產)+15000(浮財)=91730兩。即九萬多兩。
  據學者的研究,當時的一兩銀子,其購買力約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200至600元。就是說,西門慶的財富至少價值今天的人民幣1800萬元以上;如果取中數,按每兩值400元,則為3600萬元人民幣。這在當時應算是中上等富裕的人家。

  我們再從《金瓶梅》書中具體察看一下當時銀子的購買力:
  工資:1、西門慶生藥店的傅夥計每月工錢是二兩銀子(第九回);2、西賓溫必古每月三兩束修,四時禮物不缺,後邊又獨自收拾一所書院,又撥了畫童兒小廝伏侍他(第五十八回);3、樂工李銘教演四個丫頭習學彈唱,每日三茶六飯,每月與他五兩銀子(第二十回)。
  物價:1、四兩銀子買了一口豬、一口羊、五六壇金華酒和香燭紙劄、雞鴨案酒之物(第一回);2、三錢銀子買一壇金華酒,二錢買一個豬首連四隻蹄子(第二十三回);3、一兩五錢買了一壇金華酒,兩隻燒鴨,兩隻雞,一錢銀子鮮魚,一肘蹄子,二錢頂皮酥果餡餅兒,一錢銀子的搽穰卷兒(第三十四回);4、常時節花六兩五錢銀子,為妻子買了一件青杭絹女襖、一條綠綢裙子、一件月白雲綢衫兒、一件紅綾襖子、一件白綢裙兒,為自己買了一件鵝黃綾襖子、一件丁香色綢直身,又買幾件布草衣服(第五十六回)。
  房產:1、西門慶花了一百二十兩銀子,為情婦王六兒買了一所房屋居住,門麵兩間,到底四層,一層做客位,一層供養佛像祖先,一層做住房,一層做廚房(第三十九回);2、常時節買房,前後四間,隻要三十五兩銀子(第六十回)。
  人口:1、替金蓮六兩銀子買了一個上灶丫頭,名喚秋菊(第九回);2、馮媽媽送了丫頭來,約十三歲,李嬌兒用五兩銀子買下(第二十四回);3、六兩銀子留下奶媽如意兒,教他早晚看奶哥兒(第三十回);4、苗青替西門慶使了十兩銀子,抬了揚州衛一個千戶家女子,十六歲了,名喚楚雲(第七十七回)。
  由上幾項,或許有助於了解西門慶九萬兩銀子的身價,究竟有多富?
  


三個女人五張床
《金瓶梅》揭密市井私生活
訂購請查看

http://www.mirrorbooks.com/news/html/34/n-7934.html

《金瓶梅詞話》最新校點足本(二冊)
訂購請查看:

http://www.mirrorbooks.com/news/html/66/n-8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