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學城
» 博客
»梅菜扣肉和黴幹菜燒肉 (圖)
梅菜扣肉和黴幹菜燒肉 (圖)

梅菜扣肉?抑或梅幹菜扣肉?還是黴幹菜扣肉?這道菜,從北到南,由東往西,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愛,做法也是百花齊放,各有千秋。不過,真正能說出它們區別的就不多了。
我在江浙長大,打小就和黴幹菜為伍。長大後,我這個愛吃嘴,一不留神混入了美食家的行列,對被譽為廣東惠州三寶之一的“梅菜扣肉”也是情有獨鍾。所以,這次我就來說說這道讓無數英雄競折腰的經典菜。
黴幹菜和梅菜幹,紹興黃酒同客家黃酒,使我不得不把紹興人和廣東客家人聯係了起來,如此相近的工藝,這樣獨一無二的美味,難道那一帶的客家人,真是因為戰亂從浙江南下,也捎帶了這傳世秘籍?
黴幹菜,俗稱烏幹菜,在紹興幾乎是十家九製,它的普及就像我以前介紹過的紹興醬味。不過,醬貨因受溫度限製,隻是應景年貨;而黴幹菜確是一年四季都可得的平民下飯菜。雖說是平民化,但用上好嫩芥菜心做的上品黴幹菜,一直以來都是八大貢品之一。而黴幹菜燒肉的美味也是無法遮擋地飄揚大江南北,隻是別的地方的老饕覺得“黴”字不雅,在沒有經得紹興人的同意的情況下,改稱“梅”,不過要正宗,還得“黴”。
無巧不成書,上品的廣東梅菜也是用芥菜,隻是工藝稍有不同。紹興黴幹菜到最後階段要反複暴曬,所以,成品比較細硬,香味濃鬱,需要烹飪較長時間,味道鹹鮮不帶甜味;而廣東梅菜成品水分較多,鹹中帶甜,香味平實,口感較軟。
我做的梅(黴)菜扣肉,三分之二是梅菜,三分之一是黴幹菜,這樣成菜不僅味美而且濃香撲鼻,扣肉肥而不膩,入口即化,五花肉和幹菜,交相輝映,互相滲透,絕對的人間美味。
至於方子,私房已無數,我就不寫了。隻是覺得蒸完以後不要吃,過夜以後蒸第二遍後,更好吃。
sunnycool 發表評論於
看來這次回去過年怎麽也要回紹興一趟,讓同學們趕緊開始做黴幹菜等我去吃,哈哈
作品之外 發表評論於
回複Stillh2orundeep的評論:
應該是“黴幹菜”而不是“梅幹菜”,嗬嗬
作品之外 發表評論於
回複心靈泉的評論:
不是很清楚,不過,我帶過。
心靈泉 發表評論於
這個可以從中國帶來嗎
Stillh2orundeep 發表評論於
謝謝介紹,算是搞清了區別。四川人也做這菜。小時候過年,家母總去北京的上海店買梅幹菜做扣肉,現在想起來還是要流口水。下次回國多買點回來。
I_Shanghai_Ren 發表評論於
作者的確是浙江人,就憑一個“蒸”字。很多人愛說黴幹菜燒肉,其實浙江的做法是幹菜蒸肉,越蒸越香。而黴幹菜燒肉則是越燒越難吃。剛從上海帶來幾包從紹興人手裏買來的幹菜,正在享受裏。
piao11 發表評論於
謝謝分享~
不過我知道這黴幹菜扣肉跟黴幹菜燒肉方子是完全不同的。。。
忘記你忘記我 發表評論於
謝謝分享的菜譜,收藏了
moonwalker123 發表評論於
黴幹菜, 黴豆腐, 就是因這“黴”的作用,才那麽鮮美。
不知人怎不把那青黴素,紅黴素的“黴”也一並改了呢?
秋天的腳步 發表評論於
上次嘴饞,在悉尼買了一包幹的黴幹菜,結果裏麵的沙子泡了一周都沒洗幹淨,可好扔掉了。還是飯館吃比較省事。
有生於無 發表評論於
我們家是浙江的。我是吃我阿娘煮的寧波菜長大的。可惜現在吃不到了。 同懷念!
sunnycool 發表評論於
紹興黴幹菜是越蒸越黑,越蒸越香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