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北京人害死了楊佳?》

老三屆 (2008-12-04 04:16:11) 評論 (44)

評《北京人害死楊佳?》

 

看了謝先生的大作《北京人害死了楊佳?》,實在不敢恭維。謝先生落筆多直指時事和政治,但將楊佳這樣一個極具震動和反思的社會事件歸結於一個地區的族群的性格特點,也就不怎麽“政治”了。

一、       謝先生:您的命題結論是錯的!

北京人害死了楊佳?!了不得了。誰是北京人啊?

北京人:指持有北京市正式戶口的人。

還有個北京人,那是周口店的北京猿人。把老祖宗請出來並無它意,隻是這些猴也占著“北京人”的名頭。希望他們與謀殺楊佳無關。那就是隻有持北京戶口的人害死楊佳了。有多少嫌犯啊?
      北京其實一直是個移民和雜居的城市。即使是從“苦海幽州”那會兒說起,從沒有一個固定的族群定居在此。從元大都開始,戰亂頻頻,百姓流徙。
      1908年,光緒34年,北京隻有45萬人口。民國初期,在北京,開饅頭鋪的是“山東人”;開油鹽店的是“山西人”;賣南貨的是“江浙人”;開澡堂子的是“定興人”;當老媽子的是“三河人”。因為,清軍入關後,將原北京城裏的居民幾乎悉數遷出。
      解放初期,即1949年,北京不足300萬人。
      今天北京常住和流動人口已近2000萬。有幾成是那300萬的後裔呢?
      北京做為一座城市一直處在外來人口湧入的大潮中,人口是動態的。
      是這2000萬裏的誰害死了楊佳了呢?謝先生題目明白“北京人”,也就是這2000人害死了楊佳,包括他父母。謝先生有什麽證據指證這2000萬人嗎?
      看了全文之後,才略明白,謝先生想說的是“北京人的傲慢與偏見心態和性格害死了楊佳”。
      * 北京人(主語)害死(謂語)楊佳(賓語)。
      * 什麽人具有的某種心態(主語)害死(謂語)楊佳(賓語)。
      此兩句的意義是截然不同的。一是人殺了人,一是不正常心態殺了人。
      如果謝先生想表達的是第二例句的說法,至少在命題上錯了!

 

            二、謝先生:您對楊佳案件的結論是顛倒是非!

      謝先生在文裏寫到:“北京人到上海凶殘殺害六個警察。我堂堂北京人被你們小上海警察毆打,這還了得?”
      以政治敏感著稱的謝先生在此,將一個官與民之間的不和諧、濫權專製的司法製度的深刻問題膚淺到“北京和上海兩個地區之間的矛盾。您不是逗大家夥兒玩吧?!
      謝文中,不斷反複強調北京的“傲”,“不平等的殘酷的欺壓事實”,“是全國各地的。。。犧牲,而堆積起來的。”等等。

      在此,我們就事論事。被謝渲染成北京和上海兩地相爭的情況在此案中表現的很奇特。

·         “小上海警察”(謝詞),不僅敢拳腳相加於楊佳,而且幾上北京。甚至將楊母關到精神病院。在這一點上,上海和北京的警方是合作的。沒有歧視。

·         同樣楊案受到上海民眾的廣泛關注。在一審時,有上千人(絕大多數是上海人!)。二審時,盡管實施了種種管製措施,仍有數百人圍觀在法院外。楊佳被處決了。上海人捐款、寫信慰問楊母。
也就是說,上海的民眾並沒有將楊佳視為到上海挑號的北京混混兒。

·         假設一下,如果楊是在另一城市或任何地方受到不公,並且沒有很好處理的話,他會不會去“給個說法”。憑楊“傲慢與偏見”的個性(謝詞)恐怕他也會提刀而去的。

·         謝先生說“北京人到上海凶殘殺害六個警察”。六個被殺害的警察很無辜,楊佳受極刑罪有應得。但,那幾位將楊拖到永遠不可能有錄像的地方揮拳猛打的時候,他們的手上已沾染了他們六位同事的鮮血。打楊的警察相信誰都永不會吐口,到底發生了什麽事。但,有正義感的人也會幫他們一起記住。謝先生在此,一句不提楊案的前因後果。三個字“北京人”到上海殺警察!這麽寫,太隨便了吧?! 

將一個社會問題的大案件,歸結為地區性的民眾性格偏差(我也不同意此點),這個推理,推的有點兒太極了吧?!

 

三、謝先生:您對北京人的認識是偏頗的!

      謝先生除了將人地區間隔化,還將居住在該地某一族群的性格模式化。
      看過不少文章論及各地人的秉性等,但從未認真研究過。簡單地說:那兒的人都有好的,那兒的人也都有壞的。但好人總的來說占大多數。
      但就從全國範圍內,北京人似乎不是那麽好勇鬥狠之輩吧。
      北京人都成嫌犯了,看來有必要給北京人的性格號號脈了。北京人愛侃山,誇誇其談、慵懶閑散,不少惡習,當然不為心懷普世大情懷的人所齒。

北京人除了有缺點,好像也還有長處:熱情、講義氣、敢做敢當。楊父最近寫了一封信,信中寫到:“。。。要捍衛自我的尊嚴,哪怕犧牲生命也不受人淩辱!”

另外,建議謝先生也去讀讀楊的驢友們對他的評價。聽聽和他有親身接觸的人的看法,看看一個“凶殘殺手”周邊的人的評價。

北京人血氣方剛,但絕不會無理取鬧。北京人是爺們兒!遠的不說,“四.五”時用成千上萬朵白花鋪滿紀念碑的是北京人!89將數萬大軍的軍車團團圍住的成千上萬的是北京人!可惜,謝先生沒見過那個場麵。
      因為,謝先生的診斷結果是楊患有北京人的流行病“傲慢與偏見”,而導致喋血殺人。沒想到奧斯丁浪漫柔情的《傲慢與偏見》竟成了殺人的主因!

謝先生有什麽數據或理論根據來證實使用了“?”的結論嗎?如果謝先生沒有證據的話,那麽這種想當然是否也是“傲慢與偏見”呢?!

四、謝先生:您的論據有問題!

      謝先生在文中特別以自身舉例:“當年我是海南島的外語類狀元,北大北外搶著要錄取,由於家庭貧困,沒錢買棉襖,沒有填報北京大學。”
      謝先生將楊佳之死歸之於北京人的傲慢與偏見,可從先生這個例子裏怎麽看怎麽看不出北京有傲慢和偏見。
      “北大北外搶著要錄取!”也就是說北京並沒有因你的地域而將你拒之門外。而是兩所著名學府敞開大門,何來傲慢,那裏偏見了呢?!北京各大學的學子來自五湖四海,大概謝先生的老鄉也不在少數。北京並不拒絕外地人,北京開放、寬容。

      時至今日,謝先生大可不必為沒去成北京而“淒涼”。因為先生沒去,世界上就多了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沒有傲慢與偏見的人、一個具有普世價值觀的人、一個人雲亦雲自由平等的人、一個將博愛時時也隻能掛在嘴邊的人......
      先生以此為例,絕對不是酸葡萄心理。正因為先生沒去,北京就少了一個可能被雙規的人、少了一個可能朝平民百姓說我是從XX部來的人......

      您是搞政治的,這個例子在您這篇大作裏實在是敗筆,對於您想說明或做的結論是完全徹底的反證。大概先生〈小邏輯〉學的好,是逆證法吧。黑格爾這本書老三看了兩遍沒找著東西南北。老三還是比較喜歡那個叫什麽德的東東。
      先生如此大才,沒能進京,竟是由於一件棉襖。若先生穿著棉襖進京,竟而也“傲慢與偏見了”,也混上張北京戶口,那先生也有可能是害死楊佳的嫌犯了。根據先生的推理原則,該虛擬中的原準備黃袍加身的棉襖,乃“傲慢與偏見”的禍根!
      建議先生改個題目〈棉襖是害死楊佳的罪魁禍首!〉,就不用?號了。

      五、謝先生:您的普世價值、自由民主和博愛在哪兒?

 

          曾幾何時,“普世價值,自由民主”成了時髦的詞。謝先生也不甘人後的抄抄貼貼。還有什麽“博愛”之類的。

         老三的觀點是:普世價值和博愛,首先應以尊重他人的文化、習俗、傳統為前提。要寬容,要尊重。

         從沒有所謂統一的“自由、民主”模式。人類不得不以群體生活、不得不劃出國界、不得不用鈔票的時候,就和自由民主說再見了。強加給人的東西,那還叫自由民主嗎?! 就像米國將這些無比珍貴的概念以槍炮子彈的方式送給了阿富汗人和伊拉克人。代價是數十萬普通百姓的死亡。

         在今天的金融風暴中,德國是已經宣布進入“經濟危機”的國家之一,那是拜米國大哥之賜。歐洲各國政府為什麽強行幹預銀行和金融機構,這不是強奸“自由市場經濟”嗎?謝先生應該寫幾篇文教育教育他們。好像還是傑克。倫敦在《海狼》裏寫的明白,“強權就是真理,懦弱就是錯誤。強權就是有所得,懦弱就是有所失。”

         再回到楊佳案,我們也這樣來看假設一下,不強調什麽民主自由。如果警察能尊重楊(仍舊有權懷疑他那車是黑車),楊也尊重警察的核實查驗。恐怕結果會很不一樣。

         同樣,謝先生將“傲慢與偏見”加在了北京人身上,這符合您自己提倡的普世價值嗎?或許,這就是您所推崇的普世價值!

 

         我們中國人身上是有很多不足和需要向其他民族學習的。但我們有我們自己的深厚文化和悠久曆史。並不因誰誰說了什麽高雅尊貴的字眼腿肚子就軟了。

         記得馮玉祥將軍在蔣馮閻中原大戰後失敗下野到歐洲考察。有人將其認為日本人。將軍立即在自己胸前別了一個小條:我是中國人!謝先生也會這麽貼上一張條嗎?

 

       先生在結尾總要提到“博愛”,到要請教什麽是謝先生定義的“博愛”?怎麽做就算“博愛”了?先生是怎麽“博愛”的呢?是寫此文的這種“博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