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學城
» 博客
»筆底萬象 蕭散清逸
筆底萬象 蕭散清逸
——讀梁邦楚先生的寫意花鳥畫
羅世平
??梁邦楚先生在50年代就是一位馳名的花鳥畫家,前蘇聯出版的《世界藝術家名人大辭典》(1958年)將他與徐悲鴻、齊白石並稱中國三大藝術家。60年代蟄居江西南昌後,專心傳藝授課,精力投注於地方繪畫人才的培養。他本人勤於作畫,作品則疏於示人,1996年辭世以後,作品開始受到關注,尤以在香港展出的23件精品被騙引發官司而成畫界新聞,梁邦楚先生再次成為報刊媒體的熱點人物,社會肯定了他的成就,學術界也適時對他的藝術作出了積極的回應。
??梁先生的畫給我的第一直感是自然清新,作品中有兩種特質引起了我的興趣,一是畫中荷草樹花、魚鷹野鴨,生意靈動,與用筆用墨徐疾、濃淡、紛披、勾斫如此協調,點和線的虛實節奏是在筆的起落之間流露出來,骨力峻拔,造型與筆墨互相照應,已到了無內無外的境地,透出的是畫家的筆墨功底。其二是畫麵散發出的氣息和品格,蕭散清逸,其間還蘊含著昂揚的精神。這兩種特質匯聚於作品中,承載著中國文人精英一脈相傳的古典情懷。
??梁邦楚的畫中蘊含的古典情懷,或可以具體地說是元明以來的文人畫審美品格的現代表述,繼承和發揚的是平淡蕭散的韻致,擯棄了孤傲和冷峻,由率意簡淡的筆墨營造出自然天真、略帶野趣的審美觀照方式,畫中可讀解的古典原則表現為三方麵的要素,一是寫意筆法,二是經典樣式,第三是空間意境。
??文人畫傳統以書法入畫法,推崇逸筆草草,吐納暢快,筆跡簡淡,因此畫中講究筆墨的趣味性。元明文人畫家開此風氣,在推進寫意表現的審美品格之時 ,逐漸形成文人畫的語言方式。梁邦楚的畫深得文人畫寫意筆法的精髓,他畫荷花,淡墨刷葉,濃筆密寫莖脈,蓮蕾荷稈有長線枯筆,也有短線淡墨。柳枝新綠,則釘頭側鋒,寫出春風搖曳的感覺。畫蘆葦則橫筆直擺,顯露鋒芒,看似毫不經意,其實筆筆透出寫的意味。
??梁先生深慕八大山人,有過較長時期臨寫八大作品的經曆。他的八哥、魚鷹,形神都有些八大山人的味道。八大作為臨習的經典樣式對於他描寫南方湖塘翎毛的影響,在90年代的作品中還若隱若現,《江南三月》中的八哥即是一例。梁先生70年的從藝活動師學很廣,並非僅限於八大一家,因為他的作品境界和氣息與八大山人不同,但八大樣式的存在對於他的畫是一種不可忽略的要素。
??梁先生的畫,空間深度感很強,造出的意境主要不是詩意化的,而是更生活化的,表達更貼近自然的空間氛圍,手段在於拉大墨色濃淡和用筆的虛實程度。這種空間傳達方式在元人的山水畫中有過特殊的表達,文人山水畫的簡遠想傳達的即是自然山水的深度意味。梁邦楚畫山水時體會過傳統的作法,後又移植到花鳥畫中,由此展開的空間深度還不等同於西方的視覺經驗空間,而是心理感悟的空間。
??文人畫傳統或古典法則的追尋,構成了梁先生花鳥畫的基調,畫家是在由經典樣式入手而創立新的經典,他早年師從傅抱石、呂鳳子、張書旗後入師學臨仿八大、林良等古人,走的路是他同時代人都走的路,不過他有與名師的期遇。應該說追求經典的藝術都是有意義和有價值的,而成就新的經典卻又不是單純的追摹所能達到的。正如李可染的名言∶“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這一進一出對於藝術創造則有境界的差別。
梁邦楚走進經典,但並不一味地追摹前人,他花過更多的精力去體驗生活,力創新路。在鄱陽湖觀察魚鷹,在養鴨場畫速寫,畫荷、畫蘆葦叢,筆下從未鬆懈。因此他所畫的翎毛花卉,個個鮮活於畫麵,筆底變化自由,顯現出歡樂和昂揚,這種生意盎然的蕭散隻屬於梁邦楚,魚鷹和鴨可以看做是他的經典成就。
??蕭散清逸是一種品格,生意盎然是另一種意味,二者原本各有格製,殊難統屬於一。常見畫家率意而行,各執一端。或有人評梁先生的畫似八大、似林良,所看見的是其中的一麵。林良擅畫大畫,蘆雁翎毛饒有生趣,八大奇崛清逸卻偏於冷傲和傷感,二者的品位格調並不相同,能將二者統於一幅畫中而不起衝突,需有長時間的探索和錘煉。能承擔起這一重任的畫家,我以為除了對傳統經典有透徹理解,對生活充滿熱愛之外,一定還要具備寬大的胸襟與謙和平淡的性格修養,因為這是統攝兩種品格的粘合劑,不可缺席,服從的是西方人所說的“藝術意誌”。
??梁先生差不多經曆了整個20世紀的美術曆程,他以最大的功力打進了花鳥畫的傳統,80年代表現出變法的願望,在文人畫的傳統中另辟新路,新變的因素已見出端倪。讀他最後十年的畫,強烈感受到文人畫的古典樣式日漸隱退,簡淡深厚的語言範式與昂揚的精神正作“基因重組”,其中的底蘊還有待進一步去發掘。
本文作者係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摘自2001年5月《國畫家》
如要看圖請來 http://i.cn.yahoo.com/pianosonatab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