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落花B姐一樣,我上周日也參加了馬拉鬆,希望我的分享能讓落花感覺好一點。
我參加的比賽和CIM是同一天,我按照BURN的CIM中級訓練計劃,所以這個周期的訓練量比準備以前比賽的量要高。 在逐漸減量的幾周內,我PM 布蘭雅,向她詢問pacing的問題。 布蘭雅告訴我根據賽道製定配速計劃,例如勻速配速、上坡要慢幾秒、下坡稍微快幾秒等等。 在Garmin 上,我根據目標配速設置 PacePro 計劃, 如果跑的過程中太快或太慢,手表會發出嗡嗡聲警告, 我大概稍微快慢一點就好了。跑前那幾天,也有認真補碳和減跑量,為了這個家門口的比賽能跑出個滿意的成績!
比賽早上,途中發生交通事故,兩名跑者在一條主要高速公路上追尾,我以為都參加不了比賽了,但是組織者把出發時間退後了15分鍾,我氣喘籲籲跑到了起點,加入Pen D出發。
前 5 公裏人太多了,路又窄,我花了大概 30 分鍾。這是我easy run 的配速。前麵半馬,盡管人多,我不斷地超人,所以我沒有查看手機上配速。 手表上經常傳來嗡嗡提醒的聲音,我都忽略了。 我也沒有找到接近我配速的人,所以一路都是憑感覺跑。
中間我看到了一些熟悉的麵孔,還和他們閑聊幾句,問他們是否是第一次跑馬拉鬆,目標時間,告訴他們要記得喝水和吃膠。 PEN C有pacers, 有一組是按我設定的最低比賽配速跑,我希望能追上他們。 我追了2-3組配速員,但他們速度較慢,所以就超過了他們,但是一路也沒有追上我目標配速的pacers。
和去年比賽一樣,我從 30 公裏處開始放慢速度, 但我覺得自己超過了其他跑步者,所以覺得跑的還行,也就沒有檢查手機的目標配速。 38公裏處有一座橋。 今年我做了準備,很高興跑上了橋,一次都沒有走,而且我在橋上超過還幾個人。看到那些走路上橋的人,我還鼓勵他們快快跑。
我不記得最後 2 英裏有沒有加速了,但我超過了一位認識的跑者,他最近以不錯的時間完成了紐約馬拉鬆。 衝過終點線後,我看到手表上的時間,比去年慢了10分鍾,比7月份的舊金山馬拉鬆慢了大約7分鍾! 對於舊金山馬拉鬆,我沒有做好爬坡的準備,後半程腿抽筋, 但是這一次比賽,基本是一馬平川。當天的天氣很不錯, 我按照喝水,吃膠,用鹽丸的計劃,怎麽會呢?
比賽已經過去幾天了,我還在琢磨到底是什麽原因… 也許我沒有像落花B姐曉陽姐布蘭雅那麽努力? 我一路沒有腿抽筋也沒有像以前那樣出現 DOMS。還有比賽結束後我開始咳嗽,嗓子啞了,這都過去幾天了還是這樣。 也許我在跑步前就已經感冒了?我記得比賽前一天流鼻涕,頭疼! 還是我在這個訓練周期中體重增加了?還是我這個訓練周期跑量上去了但是speed run練的不夠?還是其它什麽原因?大家幫我分析一下吧!
B姐和布蘭雅貼心率的數據,下麵是我的數據,但是因為一路是憑著感覺泡,所以這些數據大概也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