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slow_quick 老大寫的關於股票Beta的文章,恰巧也是我最近比較趕興趣的題目。
話說今年花了差不多半年的時間,搞了一套簡單的趨勢跟蹤交易信號係統,總起來說還是挺有用的。當然,剛開始用,還存在一些問題,還需要磨合。但是,當我用這個係統的時候,有時候總覺得波動太大,心理有點承受不了。
後來坐下來一想,設計的係統,光考慮單個股票回報高低問題了, 完全忽略了風險和倉位管理問題 !
我說好像哪裏不對勁呢?!
於是,把有關的十幾本書再翻一遍,著重關注每本書中關於風險和倉位管理問題,整了差不多一個月,總算稍微有點眉目了。
一般來說,投資要分散風險。
比如說,有10萬資金,我們想分散投到5個股票中去。
不少人的做法是等額分配,也就是每個股票2萬。
但問題來了,如果等額分配,比如你買了2萬像短期國債一樣的低風險投資, 又買了2萬像特斯拉那樣上蹦下跳波動大的股票,如果又不定期調整的話,不多久整個賬戶的風險幾乎完全由特斯拉這樣波動大的股票決定了,其它的股票基本與之無關了,也就是說, 這完全失去了分散風險的作用。
因而, 稍微專業點的人士大多會選擇風險評價(Risk parity),也就是等風險分配,使得每個投資的風險(也就是對整個組合的影響)是相同的,這樣的話,一般每個股票分配到的絕對額是不一樣的。
簡單的風險和倉位管理,常用的是年化波動率(annualized historical volatility)和 ATR(average true range)這兩個參數。
其中,年化波動率是股票價格波動率, 嚴格講,是指每天回報率的波動率,是個百分率。
而ATR不是個比率,而是個絕對的值,比如說, 如果我們說一個股票的ATR是3,這說明這個股票每天的價格波動是3元。
舉個例子,一個股票A, 現在價格是100, 目前的ATR是3,如果有一個10萬的賬戶,最多買多少股A才能使整個賬號的每天波動率(也就是risk factor)不超過2%?
其公式是:賬戶總額*risk-factor/ATR = 100000*0.02/3=667股*100=66700元,也就是說,不應該超過總賬戶的66.7%。
另外, 我以前寫過,把年化波動率帶入凱利公式,可以知道最優倉位,以及可用杠杆的比例:
這樣,把年化波動率和ATR加入係統,就多了兩個倉位管理的參考值,最後兩列中都是百分率,其中K/2 是Half-Kelly,Size是根據ATR得出的倉位,這樣的倉位使得整個組合的每日波動率不超過2%:
當然,這是最簡單的風險和倉位管理方法, 並沒有考慮各種倉位的相關性等,專業人員用到的VaR(Value at Risk)模型,倒是考慮到了相關性等,但那麽複雜的模型,我們小蝦米根本用不上。
大拿們,若有什麽更好的方法,還請賜教!
建寧 2025/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