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聊,主要是一些相關知識的整理。
《道德經》有3個版本,通行本、帛書本和楚簡本。通行本是王弼注本,道德經最常用版本。
帛書本1973出土於長沙馬王堆漢墓,跟通行本差不多,但是缺字很多,也有很多通假字。現在通常人們喜歡通行本與帛書本一起對照看。
楚簡本1993年出土於湖北荊門郭店的楚墓,比帛書本更早,斷篇殘簡比較多。不僅內容隻有現在的三分之一,而且內容本身與通行本、帛書本差別也很大,很多意思完全不同。
那麽,哪一個版本才是老子的真正版本呢?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V2IREC705149IAT.html
根據上麵這篇文章,司馬遷筆下的道德經作者有3人,老子,楚人老萊子和周太史儋,道德經的作者撲朔迷離。
他認為楚簡版道德經的作者是老子,帛書版道德經的作者應該是周太史儋。周太史儋在老子道德經的基礎上,根據時代變化進行了篡改與擴充,“騎牛西去”的不是老子而是周太史儋,關令尹喜得到的應是帛書版道德經。
“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自孔子死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遺憾的是,最早的據說最有可能是老子寫的楚簡版,沒有大家分析來分析去的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許是因為殘缺,也是這本身就不是老子說的,而是周太史儋加上的。。。
道德經最經典的注本是《老子河上公章句》和王弼《道德真經注》。王弼是三國時期的,他的注本偏哲學。《老子河上公章句》成書據說比王弼還要早,道家人特喜歡。
讀道德經,最有趣的是斷句。斷句不同,解讀就不同。比如用王弼的修訂版來說第一章,有下麵幾種斷句法,於是產生了各種解釋。
我個人比較喜歡斷句2,走廊道德經大拿陶兄,傾向那個斷句?
斷句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斷句2: 道可 道非 常道。名可 名非 常名。(帛書本因為有“也”字,所以這個斷句有問題,但誰知道帛書本是不是老子原話那。。)
此句,是不是能與維特根斯坦的金句 “凡是能夠說的都能夠說清楚;凡是不能說的必須保持沉默”找到心靈相通的對應?:)
斷句1: 無 名天地之始;有 名萬物之母。
斷句2: 無名 天地之始;有名 萬物之母
此句,是不是能與維特根斯坦的金句 “世界是事實而非物的總和”找到心靈相通的對應?:)
斷句1: 故常無 欲以觀其妙;常有 欲以觀其徼
斷句2: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此兩者,如果按斷句1,多半是指有和無。如果按照斷句2,很有可能說無欲與有欲,同出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