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為什麽呢?
一個大道至簡,無非是老子從自然引申出的一些道理,看似玄妙,實則簡單。扣字眼,則是我說的隻見樹木甚至樹葉,融會貫通整個大道思想,才是森林。整個森林如此,一片樹葉,何足道哉。
其次,兩千多年來,道德經注解多如牛毛,從皇帝到文豪,太多人研究、穿越、分享道德經。為何不相信99.9%人的智慧,一定覺得那0.1%是可能對的呢?雖然某一個皇帝、大文豪不見得有真材實料,但那麽多加在一起,還是有“眾智”的。:-)
最後,這個斷句非常簡單,古人用“之乎者也”,客觀上提供了斷句方式。“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故恒無欲也以觀其妙,恒有欲也以觀其徼”,看到那幾個“也”字,無需逗號,就知道在那裏斷句。
至於版本,除了通行本,出土的有甲乙帛書、郭店楚簡和北大漢簡。大致可以對照。對照也可看出,古人因為沒有印刷術,都是抄寫,抄寫常有錯字、通假字、借用字。王弼注道德經,是通行本,此通行本,又來自河上公注。河上公注,是漢文帝頒布發行的全國教材。通行本,有些字句不一樣,除了避劉邦、劉恒的諱,還可能刪繁就簡,砍掉了好多之乎者也,換了一些近同義詞,照顧了當時的文字習慣。
漢有漢文帝,唐有唐玄宗,宋有宋徽宗,明有明太祖,清有有清世祖,通過他們的注解(漢文帝沿用河上公注)和推廣,道德經五千言要旨,沒怎麽大得變過。後世的出土抄本,不過用來做一些研究、佐證罷了。
道德經是我們中國人的寶貝,不要丟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