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泉石上流-我的父親母親(10)

(2017-12-03 19:08:27) 下一個

十 《新觀察》火了

   

50年代《新觀察》搬了兩次家,從沙灘搬到東四北大街,從東四北大街搬到北長街。東四的房子是一幢建於20世紀初的白色小洋樓,馬路對麵有一家湖南館子,那裏的銀絲卷很好吃。

    搬到東四以後,《新觀察》火起來了,發行量上升很快,超過20萬份,在期刊中排名第二,僅次於韋君宜的《中國青年》。《新觀察》又是賺錢的刊物,在50年代,幾乎所有的刊物都是賠錢的,比如《人民畫報》,黨和政府的喉舌嘛,賠得越多成績越大。《新觀察》最老的編輯名叫陸浮,廣東人,同黃沙一樣是歸國華僑。還有上海老報人龔之芳,還有一個女編輯叫敖乃梅,她是《人民畫報》攝影記者敖恩洪的女兒,肯定是父親薦來的。編輯還有夏景凡、張鳳珠,攝影記者老的叫張祖道,年輕的叫潘德潤,個子高高的。我打乒乓球是和潘叔叔學的,他橫握球拍,俗稱“耍大刀”。總共十幾個人吧。這些期刊要寄給領導人,有時候我在編輯部幫大人幹活,把剛出版的期刊裝進大信封裏,大信封貼上收件人的名簽,寫著“毛澤東主席收”,“劉少奇委員長收”,“周恩來總理收”,等等。毛主席經常看《新觀察》,這話是胡喬木說的,他不無得意。

    母親的主要精力放在《新觀察》,除了編務工作,她要親自組稿,到主要撰稿人家中拜訪。有一年春節,母親帶我去各家拜年,一天跑了十幾家。漫畫家華君武是杭州人,很熱情,有點油腔滑調,他比母親年齡大,卻一口一個“戈揚大姐”。他為《新觀察》畫了不少漫畫。魯迅先生的遺孀許廣平住在北海公園的東側,離開我家不遠。她穿一身黑衣服,就像一個寡居在家從不出門的女人。阿英家在寬街棉花胡同,他和父親母親同在新四軍文化村。阿英是個胖胖的老頭,留著花白的板寸,他是大文學家也是大藏書家,因此他的女兒錢小雲的屋子裏堆滿小人書。我喜歡到小雲姐姐那裏看書,每次小雲姐姐還送我一些書。有一年,中華書局印了一套《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宣紙影印,非常精美。這書隻印了200套,母親得到一套,而嗜書如命的阿英沒有得到。於是他將母親的一套借去,再不歸還。反右時候阿英在北京醫院做開顱手術,躲過一劫。母親當右派後,無論是下鄉還是去東北,每年春節都會收到阿英的賀卡,一直到文化大革命。陳沂少將是總政文化部部長,他家裏擺了坦克大炮的模型,叫小孩子感興趣。這個部長專門網羅人才,唱評劇的新鳳霞,唱越劇的徐玉蘭、王文娟、唱京劇的言慧珠,說山東快書的高元鈞,通通弄到軍隊裏。他還想叫人到香港把球王李惠堂請回來。反右時他的一大罪狀即是招降納叛,他是唯一被劃為右派的將軍。

    組稿之外還要撰稿,母親跑了許多地方。有一年去雲南幾次,不知寫的什麽,帶回來的宣威火腿很好吃。有一年去舟山群島,是張愛萍將軍特別邀請的戰地采訪:解放一江山島。張將軍是新四軍三師副師長,抗戰勝利後乘卡車路過一個村莊,他從車窗探出頭,擠在民居的牆上受了重傷,整個解放戰爭沒有打仗。這一回有仗打了,他是總司令,指揮陸海空三軍“踏平東海萬頃浪”,殺向國民黨占據的一江山島。他請母親坐在指揮所裏,並同他一道乘軍艦登上剛剛攻克的海島。張將軍是業餘攝影家,《新觀察》發表了他的戰地攝影作品。

編輯部搬到北長街後,刊物改為半月刊,人多了,最多到四十多人,發行量最大到五十餘萬份。《新觀察》的彩頁中縫給畫家們提供了舞台,他們都想在這裏發表作品。一次編輯部請畫家當場揮毫,有趙望雲、石魯、吳冠中,母親在前麵張羅,我則擠在大人中間看希奇。趙望雲剛剛訪問埃及歸來,畫的是非洲風光和頭頂水罐的阿拉伯女人。石魯畫黃土高原,吳冠中畫江南水鄉。黃永玉先生是編輯部的常客,他的著名木刻“阿詩瑪”就是發表在《新觀察》上的。他還在《新觀察》上寫令人捧腹的散文,從幽默感上評判,沒有一個當代作家趕得上黃永玉。

母親有一個大毛病——愛丟東西,她忙起來的時候,這個毛病就大了。當時知識分子的時尚是要有一支“派克”鋼筆,母親的這種鋼筆丟了一支又一支。在50年代,市場上的進口工業品很少,英國的“藍翎”自行車和毛料,美國的“派克”鋼筆,澳大利亞的毛線,瑞士的手表,也就這麽幾種。至於圍巾、手套、公文包、大衣,母親都會丟,這也是父親最愛打趣的事情。

    編輯部的新年晚會十分有趣,大家帶來家眷,老少齊上陣,熱鬧非常。猜燈謎,做遊戲,表演節目,交換禮物。不吃飯,隻有茶點水果之類。燈謎是組織者自編的,有兩個燈謎,我至今記得。一個是“言”(打《新觀察》發表的一作品名),另一個是“舉矛而起”(打編輯部一人名)。前一個燈謎的謎底是在《新觀察》上連載的作品《獄中》,後一個燈謎的謎底是“戈揚”。交換禮物最有意思。每個人帶一份禮物,寫一句祝福的話,交到組織者那裏。一個花瓶,一張桌布,一個日記本,一個布娃娃。當然,編輯部的頭頭要送像樣一點的禮物。組織者把大家的禮物編上號碼,林林總總擺了一架子,大家抽簽領取禮物。母親送了一個從王府井新建的工藝美術商店買的刻花泡菜罈子,被人歡天喜地地抱回家了。

    母親的事業蒸蒸日上,在50年代初期,就有“新聞界四大花旦”一說,四人中年齡最長者為楊剛,其次是蒲熙修,再次是彭子岡,母親年齡最小。這種說法也是京劇捧角兒的方法,什麽“四大名旦”,“四大須生”,都要來四個。50年代又有“四大女編輯”的說法,即楊剛、彭子岡、戈揚和韋君宜。楊剛是《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彭子岡是《旅行家》雜誌主編,韋君宜是《中國青年》雜誌主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Red_Blue5 回複 悄悄話 胡喬木是南書房傳達室看門的,上達天聽要經過他。
bl 回複 悄悄話 你母親是一位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的典範。
Rosaline 回複 悄悄話 胡先生,謝謝, 我去搜!人生難得有好書讀,我將您在這裏的博文全讀完了。除了您父母和您的故事,您也是難得的美食文學家。吃,也是要有人生經曆和悟性的。:)
diaoerlang 回複 悄悄話 漸入佳境。
胡小胡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Rosaline' 的評論 : 還有一本小說《尋找鬱達夫》。另外,發完《清泉石上流》之後將會在文學城發《愛之殤》,這本書國內無法出版,但是是我的傾心扛鼎之作。
胡小胡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Rosaline' 的評論 : 謝謝你喜歡。可以到網上去搜索。出版物有《愛馬蒂的故事》、《藍城》、《太陽雪》。可以上喜馬拉雅網站找《藍城》的有聲讀物。
Rosaline 回複 悄悄話 請問在哪能找到您的所有的著作?謝謝您的文章。
Rosaline 回複 悄悄話 好看!真有趣,在編輯部幫大人幹活,貼“收件人”的標簽…繼續跟蹤讀您的回憶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