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菜的精髓

(2017-11-11 15:35:52) 下一個

我小的時候生活在北京,父親經常帶我參加藝術家圈子的聚會,那是一個非常著名的藝術家圈子,名曰“二流堂”,成員有夏衍、唐瑜、葉淺予、張仃、丁聰、吳祖光、新鳳霞、盛家倫、宋之的、戴浩。50 年代也有一所大房子,就是東單的“棲鳳樓”,吳祖光夫婦、盛家倫、戴浩都住在這裏,這是名副其實的藝術沙龍。一幫子藝術家每個星期都有聚會,或到名館子吃一餐飯 ( 如譚家菜、全聚德、玉華台 ), 或是看一出戲 ( 如程硯秋、苟慧生、李少春 ), 或看一個電影,或是其它有意思的活動。但是北京的“二流堂”隻維持了五、六年時間,先是宋之的、盛家倫去世,接著是吳祖光、丁聰、戴浩和胡考打成“右派”,藝術家們風流雲散了。那幾年的聚會,奇怪的是大家都不帶小孩子,往往隻有我一個小孩子。我似懂非懂地聽大人談話,這就是我幼年的藝術啟蒙。譚家菜是我去過很多次的地方,那是一處四合院,非常雅致,是要提前幾天預訂的。吃飯是AA製,一餐譚家菜每人10塊錢,是北京最貴的宴席。有一次,譚家菜餐廳裏掛了一張石濤的山水畫,父親把老板(譚瑑青的後輩)叫來,要買這張畫,30元成交,隻是一桌菜的三成價。

說到譚家菜的起源,是在同治年間,廣東南海人譚宗浚中榜眼,在京為官。譚宗浚創“譚家菜”在官場頗有名,時稱“榜眼菜”。民國初年,譚宗浚的孫子譚瑑青在北京菜市口自家小院內開譚家菜館,以此為生。譚家菜館每周隻有周六周日經營兩天,經營日隻開一桌,食客須提前預定。廚工花幾天時間做一桌菜,其精細的程度可見一斑。傳統的中國菜僅有四大菜係,即廣東菜係、四川菜係、蘇揚菜係、山東菜係,譚家菜取廣東菜、蘇揚菜、山東菜之精華,創造出華貴典雅的風格,自成一家。上世紀30年代,譚家三姨太趙荔鳳親自掌管廚藝,使譚家菜達到高峰。1946年三姨太死後由彭長海主廚。彭長海是三姨太從河北鄉下找來的燒火工,因其聰明伶俐,傳以技藝。1958年,周恩來總理將彭長海接到北京飯店,於是譚家菜的招牌掛在北京飯店,直至文化大革命。80年代以後,北京陸續開了幾家譚家菜館,執業者皆稱“譚家菜傳人彭長海弟子”,彼時彭長海已死,無以驗證。

譚家菜的優點,簡單說就是“選料精,工夫到家,有學問”。譚家菜精工細做,是貴族化的享受,是菜肴中的陽春白雪。

從譚家菜我要說到中國菜。什麽是中國菜?中國菜為什麽好吃?中國菜的特點是什麽?中華飲食文化的精髓又在哪裏?

有一種說法:法國菜是鼻子的菜(重香),日本菜是眼睛的菜(重形色),中國菜是舌頭的菜(重味)。這個說法有一點道理,一個是好聞,一個是好看,一個是好吃。還有一種說法,說中國菜與外國菜的最大區別在於調料,在於醬油的使用。醬油是中國獨有的調料,外國沒有。中華大地,無論東南西北,統統使用醬油。醬油真有這麽重要的作用嗎?

我把中國菜的特點,它的精髓歸納為以下四點,其中第一點叫“相反相成”。

“相反相成”語出《漢書 藝文誌》:“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這裏是道德的概念,同時它也是政治的、軍事的、文化的概念,是中華哲學的精髓。

“相反相成”,也是中國菜的第一個特點。

上海菜(蘇揚菜)中有一道家常菜叫“醃篤鮮”,原料為鮮肉、鹹肉(或火腿)、竹筍。醃對鮮,是相反相成。上海菜中有“一品鍋”,即將雞、鴨、豬肘、火腿煮成一鍋,也是“醃篤鮮”的一種。浙江著名的金華火腿,它的用途,大多是用做配料,用來調味的。同火腿相似的配料有海米、淡菜、乾貝、蝦籽等,如上海菜“蝦籽大烏參”。

醃對鮮是廣為采用烹調方式,廣東菜的鹹魚豬肉餅、四川菜的臘肉炒荷蘭豆、山東菜的糟溜魚片、福建菜的紅糟雞、東北菜的酸菜白肉,都是醃對鮮的烹調方式。

最能代表“醃對鮮”的烹調方式的,不是某一種菜肴,不是某一種菜式,而是最具代表性的調料――醬油。醬油是以大豆為主要原料經發酵而製成的調料,是“醃”的主要代表,醬油的使用,是中國菜相反相成的最終表現,這也是醬油成為中國菜代表的理由。

同醬油相類的調料還有許多種,都是醃製而成的,如廣東的沙茶醬、喼汁、蠔油、魚露,福建的紅糟,浙江的白糟,湖南的豆豉,四川的郫縣辣醬,山東的蝦醬,北京的甜麵醬,東北的大醬等。

除了醃對鮮,還有乾(魚乾、肉乾、乾菜)對鮮、甜對鹹、粗對細、生對熟、香對“臭”等。

相反相成,使菜肴的味道變得複雜化、多樣化、成熟化、精致化,像多年的醇酒,有滋潤感、回味感,這就是中國菜的獨到之處。

中國菜的第二個特點是“口感第一”。

何為美食?說得簡單些,即色、香、味、口感四則,色是用眼睛看,氣味是用鼻子感覺,味道是用舌頭感覺,口感用整個口腔乃至食道來感覺。俗語中有“難以下咽”一詞,說的就是食道的感覺。從形色到氣味到味道到口感,是層次的遞增和提升,按照中國士大夫傳統飲食文化的觀念,即“口感第一”。

這就是為什麽“參鮑翅肚”成為高檔中餐的標誌。

自90年代以來,中國的餐飲市場向高檔化發展,其標誌為,過去為達官顯貴享用的“參鮑翅肚”,如今變得普遍化、世俗化。“參鮑翅肚”的流行,極大地刺激了海珍品養殖業的發展,同時造成大量的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現象。海參、鮑魚在上世紀80年代解決了人工養殖問題。魚翅是海中成年鯊魚的鰭,應是不可養殖用於商業的,可是當今市場上有大量“泰國魚翅”充滯。“泰國魚翅”的由來,是泰國人為了香港、台灣和中國大陸的需要,特別養殖小鯊魚而取其鰭。“泰國魚翅”與中國傳統的魚翅不可同日而語。對於美食來說,味道和口感最為重要,獨特的味道和口感是美食不可缺少的要素。“參鮑翅肚”本身並無味道,吃的就是口感。比如魚翅,是一種非骨非肉的口感。魚翅外麵是膠質裏麵是軟骨,此軟骨比任何一種動物的軟骨都要軟,而外包的膠質有一種滑爽感,它的獨特之處,是任何一種食物都不具備的。“泰國魚翅”食之紮嘴,味如嚼草,而有的店家(如大連有一家“香港老正興”,價錢是大連市最高的,其菜肴的品質不敢恭維)將魚翅做的如麵條一般,完全失去軟骨的口感。鮑魚也是口感,其肉質細膩,猶如經過水磨的糯米點心。海產品中的貝類有多種,扇貝肉質粗糙,赤貝腥氣過大,北極貝肉質發哏。澳洲網鮑價格極高,肉質並不好。唯有中國日本近海產的鮑魚氣質高貴,其口感可形容為“細嫩豐膄”,這也是獨特的,無可替代的。海參膠質的獨特,在於它在口中有“顫抖感”,是獨一無二的。50年代北京“豐澤園”、“翠華樓”的“蔥燒海參”是做得不錯的,現在則不行了。傳統的海珍品,大多是乾品,水發之後食之。90年代後大連人開始吃鮮海參,嚼之如膠皮,完全失去了海參的原意。現在大連的高檔餐館逐漸明白了海參不可如膠皮狀,改用高壓鍋加工活海參,仍不能取得海參應有的口感。鮮鮑魚比鮮海參強許多,和水發鮑魚仍不同。魚肚是海中大黃魚的膘,大黃魚膘價格比上列幾種海珍品要低一些,但是吃的也是口感。

既然“參鮑翅肚”本身無味,烹調則要好湯好配料。清末文人汪康年在《汪穰卿筆記》中說,有四個閩籍大官,雇人做了一道魚翅,僅熬湯就用了八隻火腿、八隻雞和四隻鴨,耗銀三百餘兩。譚家菜做鮑魚,用五斤重的母雞熬出一小碗湯,過濾後煨鮑魚。當今市麵的鮑魚,皆無好湯好配料,味如嚼蠟,還不如麻婆豆腐。大連“香港老正興”采用香港或廣東生產的瓶裝濃縮雞湯,操作簡便,但是味道差之千裏。所以當今許多人“參鮑翅肚”吃了不少,卻不知道這些東西好吃在哪裏。因為做一個美食家不但要有錢,更要有學問。

中國菜的第三個特點是“工夫到家”。

除了配料講究,還要工夫到家,有的菜肴需要較長時間加工才能入味,才能到家。雲南“汽鍋雞”頗有名,汽鍋的原理即是用蒸溜水將雞煨透,要六至八個小時才行。好的“汽鍋雞”用的是“武定壯雞”,即武定縣騸過的母雞(世人隻知公雞可騸,唯雲南武定人會騸母雞,為一絕)。中國食文化的精髓,就是孔夫子的那句名言:“食不厭精,噲不厭細”。中國的食文化是中國封建官僚士大夫階級享樂主義精神的體現,把烹調的工夫做足,做到家,做到極至。《紅樓夢》中王熙鳳向劉姥姥介紹茄子的做法,她是這樣說的:“把剛下來的茄子把皮刮了,隻要淨肉,切成碎丁,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並香菌、新芛、麻油、五香豆腐幹、各色幹果子,俱切成丁,用雞湯煨乾,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裏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好的雞瓜子一拌就是了。“對於賈府來說,“茄鯗”這道菜不過小菜一碟罷了。

說到工夫到家,應該提到中國菜的刀工。中國菜的刀工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刀法嚴謹,入趣入味。法國人、西班牙人、印度人、土耳其人,沒有一國人像中國人這樣會玩刀,把刀玩得這般精妙。這是真正的中國工夫,這是中國菜不可缺少的過程和韻味。

中國菜的第四個特點是“選料廣泛,無所不食”。這一點,就不用我來贅述了。中國人有一句俗語:“飽暖生閑事。”把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做出來吃,也是閑事的一種吧,中國人又是那樣的聰明,“無所不食”也便成了一種特色文化。從審美的角度談論“好吃”,就不能排除主觀的因素,心理的因素,因為哲學上的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是一直要爭論下去的。

相反相成,口感第一,工夫到家,無所不食,這就是中國菜有別於它國菜的最主要的特點。西餐是和中國菜相反的理念,比如法國菜,講的是“純”,原汁原味,和中國菜講究複雜化正好相反。世界上有很多國家以咖哩為主要調料,在歐洲有西班牙和葡萄牙,因此也傳到了南美洲,在亞洲有印度、巴基斯坦和東南亞,咖哩是十幾種辛辣香料混合成的,和中國以醃製調料為主的方式大不相同了。但是吃咖哩的國家,他們的菜肴就是一個味道,太過簡單化了。日本菜就像日本的文字,有方塊字又有拚音,是中西結合。日本也有醬油,比中國的醬油醃味淡了許多,它的作用也差得多。最近二十幾年,韓國菜在世界上流行起來。這是韓國人的奮鬥精神造成的,他們大量湧到海外,在全世界開餐館。其實韓國菜是比較原始的烹調,在文化上同中國菜差好幾個檔次。韓國最好的食物是烤肉,肉類是貧窮時代最渴望的食物。烤肉誰不會做?任何一個國家都有烤肉,人類學吃熟食,就是從吃火災中燒死的野獸開始的。韓國菜再就是鹹菜,辣白菜,也要拿來上席麵。因為貧窮時代隻有鹹菜沒有肉,吃習慣了。

  說了這些話,再回到開頭的譚家菜。真正的美食是貴族化的,非商業化的,就像譚家菜那樣。現在高級餐館是完全商業化的,即使彭長海再生,被哪一家高級餐館聘為大廚,他也做不出譚家菜那樣好吃的東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0)
評論
鄭凱民 回複 悄悄話 十多年前西直門內大街有家譚家菜館,經常路過,但沒敢進去。
某日某大款來京,請了一票權力場中的闊人,在金魚胡同的台灣飯店吃譚家菜,陰差陽錯被我趕上,給闊人們當了陪客。和這幫學曆經曆可疑的人為伍,雖覺委屈,但譚家菜的名氣吸引,也就同流合汙一次吧。
譚家菜是分餐製,每人數道菜,自己吃自己的。那時物價還算便宜,每人的每道菜人民幣600元。
第一道菜是佛跳牆,味不錯,第二道鮑魚上來後我就有點膩味了,向服務員聲明,給我來兩盤下酒的鹵菜,餘下的譚家菜一概取消。
譚家菜是預定的,食客擅自取消不合規矩,可能飯店攝於闊人的威視,也可能大款錢照付,後麵的幾道菜再也不給我上了。就著醬牛肉,花生米,喝了半瓶五糧液,就此終席,總算和譚家菜沾了個邊。
mikeOZ 回複 悄悄話 很有道理 喜歡這樣寫吃的文章,汪曾琪 王世襄都是寫吃的大家。沒有生活經曆是寫不出的
mikeOZ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滿池嬌' 的評論 : 都是革命出身。又經過文化大革命 躲過了長毛躲不過老毛。
滿池嬌 回複 悄悄話 樓下說的對, 當官三代, 方知 穿衣吃飯
現在談什麽都太早了

其實看看中國人的家居布置,日常 用具, 和穿衣打扮, 就知道離品位 還早呢
綠珊瑚 回複 悄悄話 三世封侯,始知穿衣吃飯
胡小胡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七色花瓣' 的評論 : 謝謝你記得那本書。我在《阿瑪蒂的故事》之後寫了四部長篇小說,最後一部是《爰之殤》,我將在文學城連載,請我的讀者耐心等待。
七色花瓣 回複 悄悄話 非常高興能夠在文學城裏遇見你,《阿瑪蒂的故事》是我所讀小說中印象極為深刻的一部,38年過去了,故事仍然在腦海中清晰。
fonsony 回複 悄悄話 廣東的生抽陽江豆豉
梅華書香 回複 悄悄話 嗬嗬,還是喜歡看你的人物紀實篇章,謝謝分享!
Chickred 回複 悄悄話 全世界哪人都一樣,愛吃好吃的東西。但什麽東西好吃,卻隨時代變化而變化。物質貧乏時,吃飽就不錯了,何談其他?保暖思食精。中國的幾大菜係,發源地都是在過去物質文化發達的地區。中國菜的精華,過去在皇宮,在官府。現在在國宴,在中南海。過去百十年的苦難,扼殺了中國人對菜的講究。再過幾十年,也許哪都能吃到上等的中國菜。隻不過菜的價格也會上去。
XD8324 回複 悄悄話 據本人不科學的觀察:法國菜膩了點,所以要喝酒,西班牙火腿鹹了一點,所以要就麵包, 意大利的正好。做好吃的都要花時間,有一美國南方朋友去歐洲丈母娘家表演烤豬排,地上挖個洞烤上13-15 小時,驚倒一片
老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華府采菊人' 的評論 : 對於法國的那些個米其林館子,星探子是爹。可是這些個爹們是暗中行要的,能不能保住星星是得靠努力的。
華府采菊人 回複 悄悄話 以前的高手好像都是家廚, 想來是合理的, 隻要是開店, 必然迎合客人為首要,因為客人才是您的天(不好說是爹),而有家廚的人家, 必是大富,而且至少富國兩代的人家, 才有那個閑情去鑽研“吃”,並且, 這家人一定得是來自那種物產特別豐富的地方, 比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成都平原為首。
舉個例子, 50年代北京最好的川菜廚師, 就是前四川省建設廳長何北衡家的廚子武XX.
老姐 回複 悄悄話 樓主對中國貴族菜評論很到位,先讚一下。再想說一下對其他國家的菜不同的看法。首先法國菜除了純香之外是它的汁(Sauce),那是無以比似的。外加葡萄酒和奶酪和甜品,都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意大利文藝複興之後菜肴的風格用料簡單新鮮吃出滿世界的陽光(就是給人這種感覺)。地中海一帶的橄欄油是可以喝的,配麵包沙拉莫名的好吃。西班牙的火腿就不說了,製作工藝流程是從豬種豬食開始的。西班牙中部略北的烤乳豬秒殺廣東乳豬。至於咖哩,真正印度人不用咖喱粉的,人家從原料出發配起,菜與味道是不一樣的。
如今,我不知道上哪兒吃上正宗貴族中國菜。二年前試了試外灘邊上的厲家菜,不含酒(自帶)二人5百多美金。如今記得好吃的是手工製作的麵條和百菜芯。雖不後悔卻失望。這個價錢我可以上巴黎二三星館子了(當然加酒後會加大價錢,但我願意)。從目前的情況說,中華餮飲大大比不過法國的。愽主若有異議,請指教一二,很想知道哪兒能吃到上好的中國菜。
胡小胡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七色花瓣' 的評論 : 是的,你讀過那本書?
七色花瓣 回複 悄悄話 請問博主,您是《阿瑪蒂的故事》作者嗎?
vesper 回複 悄悄話 工夫到家的還有佛跳牆呢。比起韓國的海鮮湯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sweetoak 回複 悄悄話 中國菜的精髓在於:經由對食材的認知,通過提鮮和火候的處理,讓食材的味道和口感達到最佳,並以最好的狀態呈現。並不局限於“高檔中餐”。
藍天白雲915LQB 回複 悄悄話 火候,是中國菜的精髓,其他的都可以量化,隻有火候不能量化,沒有幾十年功夫,出不來恰到火候的中國菜。在
藍天白雲915LQB 回複 悄悄話 說得大部分都對,有一個最重要的一點你不知道,“ 火候 ”。這是因為,你會吃,不會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