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俞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博文
(2023-09-15 01:45:40)

本文是筆者寫成考古係列《尋找夏朝》的一篇追記,正如去年完成《對郭沫若質疑《蘭亭序》真偽之再思考》係列後完成追記《蘭亭集序真跡尋考》,和今年《再議唐宋變革論》係列後完成追記《封建之詞義再考》,以及《陳寅恪學問之不古不今》係列後完成追記《談王國維二重證據法》所有這一切似乎是筆者自身思考研究的思維慣性。也同時印證了對於某一領域或者課題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當筆者完成本篇也是作為此係列收尾的最後文章後,感慨之餘把本該作為結尾部分換置成文首,純粹是處於內心發願至此無意輕視為求中國源頭而埋頭苦幹的考古學家們,或許他們為一方荒土一口墓穴奉獻出青春或鬢髭皆白,他們中大多數是求實正直的學者,是筆者心中的偉人和民族的脊梁。中國不需要急功近利求證古跡而讓世人看淺,無論如何中國擁有悠久文明不會被[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在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被中國考古界定性為夏朝晚期都邑之後,尋找夏朝早期都城就成了當務之急。要知道,夏商周斷代工程得出的夏朝始建於公元前2070年左右的結論,是在偃師商城建設於公元前1600年基礎上,參考《竹書紀年》記載的“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其中“無王”是指太康失國後的後羿、寒浞統治時期,由此結論出自古書[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9)

比較“女媧補天”,“後羿射日”的傳說,“大禹治水”似乎要靠譜些,2000年和2022年兩次向世界提出的中國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報告中,都將大禹立為夏朝締造者,但閉口不談“大禹治水”,原因是按照已知的古代地質,在大禹時代似乎都是幹旱季節。熟不知大禹離開治水,還有多少存在價值?
在春秋以前還沒有“疆域”這個概念[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夏朝”在古代通史中是一個繞不開欲又無法言明的時代,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孔子談到“夏朝”說的是“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說明孔子在堅信夏朝的存在時,又不得不感慨夏朝留下來的資料太少。在先秦時,有關夏朝的曆史記載大多散見於《尚書》,《詩經》,《左傳》等史書當中缺乏係統的梳理,直到西漢司馬遷編撰《史記夏[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近日,有幸傾聽了陸揚教授關於“晚唐清流文化”的學術講座,引起筆者注意的是此講座的副題“所謂唐宋變革論的再反省”,因今年四月筆者曾對“唐宋變革論”花了大力氣作了剖析,所以對陸教授的“清流文化”有了格外留意。首先,恕筆者直言有關“清流文化”還是初次聽見,在整個演講過程中,筆者始終在總結有關“清流文化”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07-16 03:43:18)

下榻的酒店對麵就是虹橋阿拉城,每當夜晚依窗遠眺總能看到夜市的霓虹和人影。大雨天霓虹也不滅,忙碌的是外賣和多一份愁眠。算來我已在此住了快一個月,在即將離開上海也是這大半年上海的逗留畫上句號之時,隱約覺得要為這座城市留下點什麽文句。二千七百多年前老子騎牛出函穀關時,被粉絲攔下成書《道德經》,阿Q砍頭前至少在意起他畫的圓不好。可見人要離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話說“蘇黃米蔡”,對於喜愛中國書法的群體這似乎是一個特定詞匯,它是掙脫唐人“法度”的束縛,以“意”代“度”開創書法第三高峰,泛指宋代書法。蘇軾,黃庭堅,米芾確能領銜之至。而其中的“蔡”字為何其人?由提出“蘇黃米蔡”以來一直有爭議,這一爭議意外地出現在宋朝而大致平息於清末民初。四九年建國以後,迫於時代[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關於“二重證據法”之狹義性和廣義性問題,首先筆者對王國維“二重證據法”作以歸納:
1.運用出土史料與傳世文獻相互印證。用出土史料(出土文獻、古器物等)證明傳世文獻的部分實錄性,用傳世文獻證明出土史料的內容。
2.傳世文獻記載的內容未必都是“偽”,而是存有不少“真”。
3.即使沒有得到出土史料的證明,傳世文獻內容也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最近在線上收看了清華大學教研主任侯旭東教授,關於《“二重證據法”再思考:在出土文書類簡牘中發現曆史》視頻講座。這讓我回憶起好多年前學習王國維先生《殷周製度論》時的切身體會同時,也覺得侯教授結合簡牘考證對“二重證據法”的思考略顯不足,或許這和侯教授本人的專業研究不無關係。但既然是“二重證據法”再思考,總要把問題說全說[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
[2]
[3]
[4]
[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