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的九月,Jane在自己的日曆上做了一個統計:這個季度,她準點下班的天數,貌似不足五分之一。
猶記得五年前,她剛加入這家美資消費品公司時,每天下班時間是17:30,準點關電腦,然後和同事去健身房或朋友吃飯,差不多就是每天的固定生活儀式。
那時公司內部還流行一句自嘲 —— "955鐵律":早九點上班,晚五點走人,年假20天,周末雙休,沒人加班。
時間來到2025年,Jane的生活節奏早已改變:每天工作到20:00已是常態,碰到總部視頻會議,晚上十點後必須上線,到了月底數據結算,連續三天淩晨兩點才睡也是常事。
以及,被壓縮到"錯峰使用"的年假,“其實很多時候實質上都用不掉,HR也早已見怪不怪了。”
“以前我們說外企是養老院,現在是離養老越來越遠,但離4050政策越來越近"Jane詼諧得開著玩笑說。
坦白說,她的感受,不是個例 — 這些年的外企,正沿著一條向下的坡道,急速從955滑向996的深淵。
01
回顧20年前,外企在中國還屬於職場頂流,憑借穩定的工作和彈性工作製,一度就是“白領天堂”的金字招牌。
彼時的本土民企尚停留在“責任製+加班文化”的泥潭裏,可以說兩者之間涇渭分明,孰高孰低立眼可判。
但如今,這道界線已開始模糊甚至在消失:
外企的上班時間越來越早,郵件/信息24小時不斷,早會晚會夜會開不完、節假日臨時加班也是常有,KPI越來越狠,工作節奏越來越緊,組織架構不斷重組,管理層調換頻繁,基層員工多線並崗…..
“現在的外企,除了社保齊一點,節奏比我上一家國內大廠還卷。”Jane說,“原先強調的“965”(9點-6點5天工作製)早就從入職培訓裏拿掉了,每天不加班準點回家就算不錯了。”
02
這幾年,越來越多的BAT、華為等本土大廠進入外企高管行列,他們在帶來效率倍增,執行力拉滿的管理風格的同時,也帶來了高度壓縮周期的項目節奏。
原有歐美跨國公司的慢節奏、慢決策、慢反饋體係,被“互聯網速度”徹底擊碎,“晚上熬一熬,明天出結果。”,一切都以速度為先。
外企的“金飯碗”招牌在市場上已不吃香,原有的超低離職率、高忠誠度已漸漸無法維持,為適應人才挑戰,很多外企改變原先強調外企背景為主的招聘風格,開始放寬招聘門檻、民企外企人員兼容並蓄。
於是很多新入職得員工自帶996屬性,對外企文化直接造成衝擊,拖進內卷漩渦的故事常常發生。
還有疫情後,全球辦公的真正無界限隨之開始:遠程開會、線上任務追蹤、領導隨時“@”你的任務進度,多時區的外部協作,變成了本地團隊的日常模式,外企員工也再難享有以往充分的下班空間。
03
時間再拉回2015年,當年外企尚能依靠產品品質、全球協作、流程標準、員工素養等優勢,對本土企業形成絕對壁壘,但到了2025年,這些壁壘似乎已被逐一攻破:
技術、資源、渠道,民企都補齊了,成本優勢也消失了,標準的流程管理,現在變成保守和緩慢的代名詞,而福利、硬件、國際視野等職場環境,國內大廠也陸續在跟上,更別說薪酬激勵、晉升通道,已遠輸本土互聯網和大民企了。
“外企的老一套流程思維在中國基本行不通了。”Jane說,“你不往前卷,就會被競爭對手淘汰。”
“甚至連我們公司的高層管理者自己也不避諱,我們繼續講work-life balance真的現實嗎,如果不能高強度執行,我們還能守住中國市場嗎?”
但唯一有個問題是:如果外企繼續頭也不回的卷向996,最大的尷尬是:**你既不高薪,也不再舒適,既無紅利,也缺乏成長,還不穩定**。
那麽外企與民企/大廠有何本質區別?
外企頭也不回滑向996,是短視盲從還是必選之路?
沒人能回答這個問題。
不得不說,中國市場的確需要更高的效率和執行力,但外企真正的生存之道,是否該守住長期、可持續、健康的職場生態 — 給人才“有生活、有發展、有歸屬”的工作空間。
否則,一旦失去955的人文關懷和對人的投資,外企將也就徹底失去了相較於本土民企和大廠的唯一價值。
未來留給外企的,也許隻剩衰退和邊緣化。